人物經歷
1988年,於哥本哈根大學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
1981年,於中科院研究生院獲遺傳學博士學位。
1966年,于吉林農業大學獲得園藝學學士學位。
1999年至今,擔任國家植物轉基因基地(吉林)首席科學家。
1995年回國任教並從事科研工作, 主要從事植物轉基因的研究。
1984年至1995年,在丹麥嘉士伯實驗室擔任高級研究員。
1978年至1984年,任中科院遺傳所助理研究員。
1974年至1978年,在通化園藝實驗站擔任助理研究員。
1970年至1974年,於渾江、汽車修配廠工作。
1967年至1970年,於通化園藝實驗站工作。
主講課程
研究生的分子遺傳學、專業英語。
研究方向
植物分子生物學。
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
主要科研成果
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7篇。
1.Sodium Azide Mutagenesis: Preferential Generation of a· t→ g·c Transitions in the Barley Ant 18 Gen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 8043-8047(1993)。
2.Expression of the Dihydroflavonol Reductase Gene in an Anthocyanin-free Barley Mutant. Hereditas 119:67-75 (1993)。
3.Chromosone Pairing Analysis in Haploid Wheat by Spreading of Meiotic Nuclei. Carisberg res. Commun. 53:135-166(1988)。
4.《六倍體小黑麥和小麥雜種f1花粉植株的染色體組成》 Theor. Appl. Genet. 1985 。
5.建立了一大麥花青素基因在細胞原位表達的實驗體系,首次揭示了疊氮化鈉誘發DNA分子水平的變化。結構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與丹麥嘉士伯同仁共同完成。
6.首次報導了在單倍體小麥SC,對5B染色體Ph 基因控制部分同源染色體間配對作用提出了新假說,引起二十幾個國家同行的興趣。與P.B.Holm博士共同完成。
7.證明用花葯培養技術可以將遠緣雜種F1的配子類型在植株水平顯示,是一個快傑回答異源染色體間異位系以及代換系,附加系的有效途徑,此工作獲得1997年國家自由科學二等獎。結構發表於TAG和遺傳學報,與中科院遺傳所胡含等人共同完成 。
獲獎記錄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