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曾[航空教育家]

王紹曾[航空教育家]
王紹曾[航空教育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紹曾,1912年12月20日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他是中國航空學會第一、二屆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25年王紹曾考入北京溫泉中學(系中法大學附屬中學),在此期間發生了“五卅”慘案,他參加了捐款建立國恥紀念碑的活動。1929年經保送就讀於中法大學理學院預科,兩年後升入該校物理系學習。人校不久爆發了“九一八”事變,國土的淪喪,民族的危亡,激起了全國人民的仇恨怒火,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怒潮,他和同學們一起上街遊行示威,宣傳抗日,抵制日貨。國家的衰弱和民族的苦難,使年輕的王紹曾心中深深紮下了“沒有科學就沒有國防,只有科學才能救中國”的理念,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並為自己立下“苦修”的信條。1935年終於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選送法國里昂大學理學院留學的資格。

1935年10月他從上海乘郵輪抵達法國馬賽,即去里昂大學理學院報到,開始了留學生活。他雖然遠離了祖國,但仍然時刻惦念著國家的安危。1937年春在法國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青年團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課餘從事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日本侵略軍侵華的“七七”事變訊息傳到法國後,更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情,他和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成員一起,發動中國留法學生組建了里昂中國學生會,他被選為第一任主席,他們還發動華僑組織了里昂華僑抗日救國會,他擔任了副主席。通過這些社團組織,團結起廣大的旅居里昂的中國學生、工人、商人共同從事抗日救國宣傳,募集捐款,支持祖國抗日。在里昂王紹曾每當看見法國飛機在空中翱翔時就想起在國內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軍飛機飛臨北京上空耀武揚威的情景。“航空救國”的強烈願望,在他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1938年當他獲得了碩士學位後斷然決定放棄繼續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的機會,轉而進入法國國立高等航空學校攻讀航空工程。當時他寫下了“研習物理本夙志,為報奇辱改航工,他日應得償宏願,沖天鐵翼嘯東京。”的七言詩,表達了他棄理學工走“航空救國”的志向。他是該校惟一的中國學生,1941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航空工程師學位,還因成績優異,獲得了洛氏(ROCHE)獎金。

此時歐戰正酣,歐亞間交通中斷,報國無路的王紹曾只得滯留在法國。為了能學到實用技術,他應聘在法國席格瑪(SIGMA)航空發動機工廠任設計工程師,從事發動機設計和實驗。在此期間,由於解決了雙循環噴射推進器的起飛問題,獲得一項工廠發明專利。1945年8月王紹曾辭去席格瑪航空發動機工廠的工作,抱著到國內航空工廠直接參加國防建設以報效祖國的迫切心情,回到抗日的大後方重慶市,直接到教育部報到。教育部根據他對工作的要求,將他轉到航空委員會。航委會要求他立即加入國民黨,王紹曾當即斷然拒絕,航委會也就拒絕給他分配工作。在這情況下,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給予他盛情接待,並發出懇切和熱情的邀請。1945年10月王紹曾應聘到昆明雲南大學擔任教授兼航空系主任,從此他就投入雲南大學航空系的組建和教學工作中去,開始了為祖國航空教育事業奉獻的生涯。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假和平真反共蓄意挑起內戰的真面目逐漸暴露。昆明連續發生了國民黨暴徒慘殺學生的“一二一”慘案和暗殺李公僕、聞一多的慘案,引起了王紹曾的極大憤慨,逐漸看清了國民黨的真面目。

當時昆明“反美抗日”、“反飢餓”、“反內戰”的學生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王紹曾也深受教育。1949年當國民黨要派憲兵隊進駐雲南大學時,他也毫不畏懼地幫助雲大的地下黨員隱藏無線電收發報機。雲大臨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派特務分子進入雲大把持了學校領導大權,解聘了一批積極參加學生運動的教授,王紹曾也遭到撤消系主任職務的處理。

1949年12月雲南和平解放,王紹曾以愉快的心情積極投入各項社會活動中去,他參加了學習班、下鄉工作團,參加了土改工作,於1951年初被推選為雲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

1951年8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率雲南大學航空系師生到北京參加北航的籌建工作。在北航籌建及教學工作中他積極努力,踏實苦幹,吃苦在先,照顧全局,和人相處平易近人沒有架子,於1956年4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由於工作成績卓越,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他歷任北航二部副主任,航空發動機系副主任、主任,飛機系主任,院教務部副部長,副教務長、教務長,院黨委委員,北航學報編委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動力系名譽主任等職。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1945年10月王紹曾到雲南大學就任航空系主任時,航空系剛成立不到一年,全系僅有一名兼職的行政負責人,沒有一間實驗室,學校又沒有建設實驗室的專項經費,他就是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擔任系主任的。他除了承擔繁重的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外,還到處奔波網羅人才,聘任教師,收集圖書、航材,建立教學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到1951年雲南大學航空系從初建時僅有一名兼職教師發展到近1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名),開出了空氣動力學、飛機構造、發動機設計等近十餘門專業課及部分專業基礎課。實驗室從無到有,建設起近千平方米的各類實驗室和陳列室,開出了發動機裝拆、風洞、飛機儀表等實驗課,招收了七屆學生,培養出了四屆畢業生,雲大航空系學生稱讚他們的系主任是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同學、愛專業、愛勞動的五愛好老師。

北航發動機系是北航建校後最早成立的兩個系之一,王紹曾一到北航就參與系的籌建工作。發動機系的建設也是從頭開始,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初建時僅有幾台從幾所院校合併時帶來的外國發動機。從到處收集調撥各類航空器材建設航空發動機陳列室開始到自行設計、研製實驗設備、基本建設、設備安裝等,王紹曾都親自參與,先後建成了活塞式發動機陳列室,噴氣式發動機陳列室,熱工實驗室,傳熱實驗室,發動機強度、振動實驗室以及一批中、大型供科研使用的專用設備例如暫沖氣源等。

在學科建設方面,初建時僅有一個發動機教研室,之後不斷發展壯大,推陳出新,由活塞式發動機逐漸更新到渦輪噴氣發動機,衝壓發動機,後來又不失時機地抽調人員去籌建液體火箭和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由於工業和科研發展的需要又發展了螺旋槳專業和發動機控制專業,等等。到1987年北航航空發動機設計專業被首批評為全國重點學科。

在人才培養方面,幾十年來發動機系從初期全面學習蘇聯開始,1958年以後逐步根據本國情況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道路上進行積極探索,使教學改革不斷推陳出新,漸趨完善。發動機系也是全校最早培養研究生的一個系,1956年即有首批研究生畢業,幾十年來這個系所培養的人才,已陸續成為航空航天事業的骨幹,其中已有四名被選為兩院院士。

北航發動機系的發展中,每一步、每一個成就無不凝聚著王紹曾的汗水和心血,可以說為了系的發展,他是做到了竭盡全力,嘔心瀝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王紹曾無論在擔任發動機系系主任或院教務長職務中,幾十年來對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無愧為優秀的教育家。

教育特點

1.治學嚴謹

注意理論聯繫實際,非常重視實驗室的建設王紹曾在幾十年教育事業中始終把實驗室建設放在極重要的地位。他認為學發動機的工科學生如果不直接看到發動機、親自裝拆發動機以及參加發動機各類實驗,就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所以在創建時他首先建立發動機陳列室。在雲南大學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親自東奔西跑收集各種類型的飛機和發動機,建立起了一個500多平方米的簡易機庫和250平方米的發動機陳列室,他當時收集到的英國套筒式航空活塞發動機,至今還陳列在北航活塞發動機陳列室內,成為國內惟一的一台珍品。在北航初建發動機系時,他直接負責全系的實驗室建設,也是首先把航空發動機陳列室建立起來,在發動機系樓建設中,他力排眾議,把全樓最好的一排房子用來陳列發動機,使學生能在光線明亮、冬暖夏涼的房間內學習發動機。他還親自動手參加試驗設備的設計、研製、安裝和調試工作,甚至親臨實驗室土建現場以保證土建質量。在他領導、主持、參與下,到1959年短短的四五年間全系建成了航空活塞式發動機陳列室,渦輪噴氣發動機陳列室,熱工、熱機、傳熱實驗室,兩個活塞式發動機試車台,一個渦輪噴氣發動機試車台,一個衝壓發動機試車台以及發動機原理、強度、振動等一批零部件試驗台,開出了教學大綱中所要求的全部試驗課,並為科研建立了必要的基礎,這在當時全國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也為60年代國家建立航空發動機研究所和實驗基地創造了條件。80年代他已到古稀之年還不顧年老多病,自告奮勇擔任發動機引進連續氣源實驗設備建設的總指揮。他日夜親臨施工現場,一心撲在設備建設上,這種忘我的精神深深地鼓舞著參加建設的全體同志,排除萬難,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建設任務。1983年以王紹曾為代表的北航連續氣源建設組被北京市評為教育系統1983年度先進集體並受到表彰。

2.注重對學生的工程訓練和實踐

認真實行教育、科研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在1958年教學改革中,王紹曾非常重視和支持發動機設計專業的學生參加真刀真槍的發動機設計和研製工作,並主動調整教學計畫,使畢業設計能和型號研製結合起來,因此在二三年內發動機設計專業師生先後完成了具有2940千瓦的中推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256千瓦的“北京1號”飛機上使用的航空活塞發動機、“北京10號”單人飛行器上使用的小功率雙缸活塞發動機及“北京四號”高速靶機上使用的衝壓發動機等四個型號的總體方案設計、性能和強度計算、全套零部件圖紙以及全套技術檔案,後兩個型號還完成了研製、台架試車及空中首飛試驗。60年代又組織師生完成了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用的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全部設計工作,於70年代研製成功並完成設計定型交付部隊使用。完成這些型號設計和研製工作的過程對學生的培養以及教師的成長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王紹曾親自參與的科研項目絕大部分都是工程型號類型,例如50年代末他領導研製成功了適合高原用的煤油爐,解決了解放軍在高原缺氧情況下炊事的困難,60年代初又領導了航空發動機和汽車發動機節油器的研製及單人飛行器上使用的雙衝程發動機的研製,70年代領導並參與了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用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研製。他在科研工作中都是親臨實驗現場並直接參與實驗工作。例如,在研製航空發動機節油器的過程中,他不顧當時有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臟病,親自登上雅克-18教練機參加飛行,了解節油器在空中的工作情況。在參與發動機研製中,不管白天黑夜他都是起早貪黑和大家一起參加發動機台架試驗,研究研製中發生的故障,並提出改進方案。

3.誨人不倦,身教重於言教

王紹曾特別關心學生和周圍青年教師的成長,他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青年同志。在雲大作為教授、系主任的王紹曾,為了收集各類航材,除了親自到各單位聯繫外,還親自參加搬運。一次有幾架報廢的飛機停放在昆明巫家壩機場可以調撥給雲大。從機場到雲大有十幾千米路,他就帶著系內的師生利用晚上去運飛機,飛機用汽車慢慢拉著,王紹曾和學生幫著推的推,拉的拉,就這樣幹了一通宵,把幾架飛機安全運抵學校。

50年代王紹曾就患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臟病,但他對待工作總是幹勁十足,認真負責。教學上他克服困難,在短期內開出新課,因病數次暈倒在課堂上,但他仍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並指導高年級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在科研和實驗室建設上他總是不分晝夜,親臨現場參加各項實驗。在教學管理上,他總是深入民眾,虛心徵求意見,不厭其煩地反覆修改教學計畫,以便充分體現黨的教育方針要求,他以認真刻苦地對待黨的教育事業的精神教育著年輕的一代。1997年在他病逝後,有兩位也已年近古稀的50年代由他執教的學生在回憶往事時寫道:“記得那是在1953年夏,我們班在京工車道溝上課,教室外面還很雜亂,五月的北京,烈日當頭,比較炎熱。一天我們下課後見一位近40歲的體態偏胖的學者,肩扛著一根木電線桿,滿頭大汗地運向50米開外的場地,那裡已不止一根啦。那健壯勤勞的身影,激勵著我們每一個同學,發自內心的敬佩,這位學者就是日後我們發動機系的系主任——王紹曾老師。”“1954年冬季,我們發動機設計專業畢業班進行畢業實習,王紹曾老師來廠檢查實習,他終日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工作上細心指導,生活上談長敘短,關懷備至,每天還和我們一起吃大食堂,二十幾個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嚴師慈父般的作風,對我們日後從事教育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社會評價

王紹曾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剛正不阿,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嚴於律己,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是一位踏實的人民公僕。

王紹曾樸實無華的一生,給人留下無限的懷念和崇敬,和他相處過的教職工以及他的學生們無不時時地懷念他,他不愧為受人愛戴的優秀教育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