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72年~1977年,任教武漢市堤角中學。
1982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士學位。
1984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
1990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1990年~2000年,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系。
1993年,和胡鞍鋼合著《中國國家能力報告》,推動了分稅制的建設和改革,時稱"王胡報告"。
2011年7月1日,被聘為重慶大學兼職教授。
2013年,擔任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代表。
社會活動
2007年5月31日,於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做《從稅收國家到預算國家》的學術演講。
2007年11月7日至9日, 應湖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邀請,到湖南大學訪問和講學。
2009年9月24日,應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南開大學MPA教育中心邀請,在范孫樓模擬法庭做客“南開名家講壇”,發表題為“堅持方向、探索道理:中國社會主義實踐60年”的學術演講。
2010年5月27日,應邀來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做了題為“超越民主:對現代民主制度的反思”的學術演講。
2010年7月13日,應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邀請,為該院MPA及研究生做了題為“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的學術演講。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1】《人文科學中大理論的復歸》(Skinner Quentin編;與張京緩合譯,香港社會理論出版社,1991年)
【2】《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民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3】《中國國家能力報告》(與胡鞍鋼合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4】Failure of Charisma: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5】《中國地區差距報告》(與胡鞍鋼、康曉光編著,台灣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6】《江澤民面臨的挑戰》(合著,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7】《挑戰市場神話》(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8】《分權的底限》(中國計畫出版社,1997年)
【9】《多元與統一:第三部門國際比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China(合著,M.E.Sharpe出版社,1999年)
【11】《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合著,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
【12】《政府與市場》(與胡鞍鋼合著,中國計畫出版社,2000年)
【13】《左腦的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The Chinese Economy in Crisis: State Capacity and Tax Reform(合著,M.E.Sharpe出版社,2001年)
【15】《政治學的本土化》(合著,台灣桂冠出版社,2002年)
【16】《美國進步時代的啟示》(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
【17】《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與朱雲漢、趙全勝編著,台灣桂冠出版社,2002年)
【18】《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與胡鞍鋼、周建明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增訂版2009年)
本書在肯定1978年黨的第一次轉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的同時,指出該戰略還不能解決和應對的經濟繁榮條件下,日益突出的社會不平等、不公平、不穩定及其他社會危機,明確提出了第二次轉型——以國家基本制度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構想,包括第二次轉型的含義、轉型悖論與發展挑戰,國家制度建設的歷史與經驗,基本制度建設構想及總結。
【19】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hina(合著,Routledge Curzon出版社,2004年)
【20】《安邦之道:國家轉型的目標與途徑》(三聯書店,2007年)
本書遴選作者十多年來對於相關主題的主要研究成果,從民主、公平與公民社會三方面完整地分析中國轉型的道路和未來方向。
【21】《和諧社會構建:歐洲的經驗與中國的探索》(與胡鞍鋼、周建明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本書就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進行了一系列理論的探索和實踐的總結。全書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研究並總結了歐洲的經驗;下半部分針對中國的實際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2】《民主四講》(三聯書店,2008年)
本書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為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述了現實世界裡民主體制的諸實證性問題。
【23】《超凡領袖的挫敗:文化大革命在武漢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24】China,India and Beyond:Development Drivers and Limitations,co-edited with Natalia Dinello (合著,Gloucestershir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2009年)
【25】《祛魅與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會》(中信出版社,2009年;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本書作者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自由”、“平等”、“民主”這些概念重新界定,予以闡釋,探討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問題。
【26】《人間正道》,與胡鞍鋼、韓毓海、周建明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7】《波蘭尼<大轉型>與中國的大轉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經典通識講稿 第一輯,本書以《大轉型》文本為基礎,結合事例分析,深入講解了波蘭尼的主要觀點;並認為中國當代發展也面臨一次“大轉型”。
【28】《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本書收錄了“中國文化論壇第七屆年會”的八個論題包括“政體分類與理想政體:西方的理論與實踐”、“理想政治秩序、正統性與正當性”、“政體與政道”、“中國古代的政體:理論與實踐”、“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中西政治制度史比較”、“中國近代政體的轉換”、“從‘黨一國’到‘國一黨’?中國現代政體的演變”。
【29】《中國式共識型決策“開門”與“磨合”》(與樊鵬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通過收集大量政府公報、檔案、報告等資料,並對參與中國新醫改決策過程的官員、政策專家、有組織利益團體代表進行深度訪談,本書用抽絲剝繭的方式梳理、分析了新醫改政策形成的全過程,從而深度探究了中國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
本項研究發現,中國中央政府重大政策的決策模式已由過去的“個人決策”、“集體決策”轉向一種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更高的“共識型” 決策模式。
這種模式在參與結構方面的特徵是“開門”,包括闖進來、請進來、走出去,而且政策形成之門越開越大,參與方不再局限於各級官員,還包括智庫、國際組織、利益集團、普通民眾等。
這種模式在溝通機制方面的特徵是“磨合”,包括下層協商、上層協調、頂層協定,強調總體本位、求同存異,把參與各方的交匯點作為“輸入點”、“商議點”,而不是“否決點”。
發表論文
從“稅收國家”到“預算國家”
超越“選主”
金錢與自主——市民社會面臨的兩難境地
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3.0:重慶經驗
中國政府汲取能力下降的體制根源
學習機制、適應能力與中國模式
權力的代價與改革的路徑依賴
學習機制與適應能力:中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變遷的啟示
政治文化與社會結構對政治參與的影響
大轉型: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雙向運動
“接軌”還是“拿來”——政治學本土化的思考
國家能力的重要一環:濡化能力
從經濟政策到社會政策:中國公共政策格局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公共政策議程設定的模式
中國公共衛生的危機與轉機
政策導向、汲取能力與衛生公平
開放性、分配性衝突和社會保障:中國加入WTO的社會和政治意義
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政治邏輯
平等問題研究架構
民族主義與民主
警惕對民主的修飾
促進中國民間非營利部門的發展
順應民心的變化:從財政資金流向看中國政府政策調整
有效的政府與民主
中央地方財力之爭
第二代改革戰略:積極推進國家制度建設
經濟繁榮背後的社會不穩定
時評
反思現代民主制度
建國60年,兩個時期不能被隔斷
重慶經驗與中國社會主義3.0版本
“公民社會”袪魅
醫療改革的方向最重要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個綱,綱舉目張
王紹光潘維:2008:思想解放與中國復興
財政沒有透明就不是民主
從經濟政策到社會政策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教育投入不足難題如何破解
在平等中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
訪談
烏克蘭大選的美國攻略及中國思考
對“新自由主義”的重慶反思
中國基層財政之困
談民主和“選主”
打開政治學研究的空間
金融海嘯的文化反思與中國方案
從稅收國家到預算國家
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民主國家
胡溫改革:新的共識 新的走向
歷史的邏輯與知識分子命運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