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璧

新安琅琊王氏始祖 王璧新安琅琊王氏始祖 王璧

王璧,乃簡懷公之孫,王鏚之子。吾族始祖壁公之諱也,字大獻,生於大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乙丑年二月十二日未時。以亂世集眾保境刺史、宣歙觀察使陶雅,屢奏其功,吳王楊行密承制拜為銀青光祿大夫、歷補軍職,官至檢校兵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由杭卜居祁門西百里苦竹港家焉,環策四門,東建學舍,西列賓館,南辟通衢,北植花木。祁之王氏儘自此始。是為苦竹祖。卒於後梁乾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壬申年三月三日,享年六十八,夫人章氏,生於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葵亥年七月初三日。生有五子:王思聯王思仲王思茂王思會王思謙;側室程氏,生於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乙丑年八月十六日。生子三;王思聰王思悰王思經。女一;三小娘,適司徒鄭傳,封琅琊夫人;側室周氏,(生年失考),生一子:王思諒,。女一;四小娘,幼亡。共九子、二女、二十三孫皆貴顯。夫婦共敕葬祁西二十一都,土名灣坦。原買程超茶園一十五畝二分,文溪社灣坦銅鑼形。辛山乙向。(今黃山市祁門縣西閃里鎮坑口銅鑼灣)。原先在離墓地五里許,建有祠堂。名“一本大統祠”。璧公九子廿三孫,後裔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湖北等地共分稱一百三十六房,稱江南王氏之巨族也。坐北朝南,由墓道、拜台、墓冢三部分組成現面積約800平方米,為其與清同治《祁門縣誌》將其誤列入唐墓,實為五代十國吳(天祐)時墓葬。2003年4月公布為第五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史稿,有雲:閶江自安徽祁門入,合小北港、苦竹坑水、磨刀港,流逕城南,西南行,會歷降水、柳家灣水,入鄱陽.璧公墓位於閃里鎮銅鑼灣,自後梁乾化年間(912)始建,墓前原有石獸、翁仲、華表、享堂、碑亭。因王璧被尊為新安琅琊王姓之祖,古墓歷代受到很好的保護,在族人王茂功、王流海、王大軍等發動下和祁門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2000年冬至經族人捐款,恢復了牌坊,把墓園維修地煥然一新。
璧公為祁西苦竹港(今閃里)人,據後唐清泰2年(935)朝散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劉日旬撰寫的《唐檢校兵部尚書王公墓志銘》載:“王璧,字大獻,出晉丞相始興文獻公導之後,導十七傳至唐丞相琅琊簡懷公。” 王璧即為簡懷公之孫,他“生有奇節,好讀書任俠,由杭遷居祁門北隅。”唐乾符年間(874—879),黃巢起義時,王璧趁勢而起,“倡議集眾保境,每賊至畢力捍禦。乾符四年,黃巢領三十萬人從寧國入涇縣來寇,公據險阻設鹿角棧道以御之,卒免其害。時楊行密為宣歙觀察使,命陶雅守歙,雅屢奏公之功,歷補軍職,時行密得承制封拜,累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行密卒,子渥嗣,淫虐不道,出公行祁門縣令,公遂請老卜邑西百餘里苦竹港家焉,以壽終正寢,享年六十有八,葬文溪社灣坦。”
墓址所在地祁門縣閃里鎮銅鑼灣,四周青山環繞,中間平疇開闊,從整體上看,形狀酷似銅鑼而得名,山清水秀,風景很美。近年來,閃里鎮政府搬遷至此,這裡新居林立,徽風徽韻,整齊劃一,道路寬闊,環境優美,成了皖贛邊陲的一個嶄新集鎮。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日,數萬王氏後裔從四面八方來到祁門閃里鎮祭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