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漵浦村

王漵浦村

奉化區 江口街道南2公里有一個王漵浦村,村民多王姓,村中有漵浦廟。一般廟宇里供養的廟神通常只有一位,漵浦廟裡卻供了三位。根據《光緒奉化縣誌 壇廟》記載,廟神為唐、徐、薛姓三人,元至和間(1264-1294)在漵浦(今湖南省漵浦縣)經商,那年發生饑荒,三人運粟賑濟,使無數民眾得以活命,又築了內婆碶,灌漵浦以西之田。民感其德,立廟祀之。為了紀念從漵浦運粟賑濟之功,此地即以“漵浦”為橋、廟、村命名。明末崇禎間有王姓自嵊縣移居於此,改稱王漵浦。

基本信息

紅幫名村

王漵浦村是一個紅幫名村,從這裡走出了王睿謨、王才運、王財興等一大批紅幫名人。在《寧波服裝》一書中對王漵浦村這樣評價:“王漵浦村雖不大,但在中國近代服裝發展史上卻留下了濃重的一頁。”

王漵浦人的西服號

當年王漵浦人在上海開設了16家較有規模的西服店,王漵浦村堪稱“申城西服業的搖籃”。當年在上海有“五大家”、“南六戶”之稱的西服號都是王漵浦人開設的,其中有王才運開設的“榮昌祥”,王財興、王和興兄弟開設的“王興昌”,王正富開設的“洽昌祥”,王廉芳開設的“裕昌祥”,王豐來開設的“榮康”,王來富開設 的“王榮康”,王汝定開設的“慎昌”,王增富開設的“滙豐”,王和生開設的“偉勃”,王武卿開設的“王順泰”,王克明開設的“敏泰”,王增表開設的“開林”,王伍芳開設的“大方”等。其中王睿謨、王才運父子是紅幫裁縫的傑出代表。王睿謨1846年出生於王漵浦,譜名立華,13歲與同村人去上海謀生,在服裝店裡當學徒。1885年,王睿謨東渡扶桑學習西服製作手藝,1891年學成回國,1900年王睿謨、王才運父子在上海浙江路、天津路億鑫里開設了“王榮泰”洋服店。

紅幫名人王才運

1902年,王才運在祖上遠親慈谿人潘瑞璋的資助下,與同鄉王汝功、張理標合作在上海南京東路318——319號開設了榮昌祥呢絨西服店。王才運在開設“榮昌祥”之後,從江口、王漵浦招去許多鄉人學習製作西服手藝。王才運重視職工素質的培養,不但要求職工掌握西服等服裝製作工藝,而且還要求職工能掌握國文、外語、珠算、帳冊等知識。“榮昌祥”職工業務過硬為打響“榮昌祥”品牌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舊時上海灘曾流行“西裝要穿榮昌祥,大衣要穿王興昌”的唱詞。1925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五卅慘案”,上海市民、學生等怒火填膺、群情激憤,王才運領導商會與工會、學聯聯合決定開展“罷工、罷市、罷課”鬥爭,掀起抵制洋貨運動。王才運為實現“不買不賣洋貨”誓言,他決定棄商歸里,把“榮昌祥”交給王宏卿經營。王才運把大部分資產以分紅的形式分給門生子侄們,這批昔日“榮昌祥”職工有了分紅資金開始自立門戶,獨立打拚,形成了紅幫裁縫在上海灘百舸爭流的場面。

紅幫名人回報桑梓

在江口的鄉間仍流傳著許多紅幫先輩回報桑梓的故事。王睿謨、王才運父子在經商致富後,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捐款興修水利,造橋鋪路。1920年王睿謨出資銀元2800多元,重修了江口東面的壽通橋,在甬臨線未開通前,此橋是溪口、新昌、嵊縣等地從陸路赴寧波必經之橋。1860年以來,奉化屢次遭受大水災,災民蜂擁,流離失所,王睿謨、王才運父子積極捐款賑災。1924年元月,王睿謨臨終前囑咐王才運把家鄉的土田撥出120畝,其中100畝田租收入,供20名貧寒子弟免費進入漵東學校,歲助學費百元。王漵浦紅幫名人中急公好義、仗義疏財的事例很多,如開設“王興昌”王財興、王和興、王和生三兄弟曾購買四部滅火洋龍分送江口、周村、滕頭、王漵浦各一部,並在王漵浦至縣城的橫路造了一隻涼亭,為紀念已故的兄長,取名為“嘉珧亭”。王漵浦村的紅幫先輩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鄉里的信任,進而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紅幫名人故居

如今的王漵浦村仍保存了許多紅幫先輩的故居,其中有王睿謨、王才運的故居,王睿謨先生在上世紀初在家鄉建造了梅房祖堂。王才運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建造了氣勢宏偉的故居。王才運先生故居位於王漵浦村東邊,房子坐南朝北呈長方形,四周用青磚築成圍牆,東西兩面開設大門。此故居布局嚴謹、用材精良,建築工藝上乘,堪稱近代優秀建築。遊走於村內那些中西合璧的老洋房,仿佛又置身於十里洋場的里弄。

當年上海灘石庫門建築的影子可以在這裡老房子中發現。雕花的樓梯柱頭、西式的木門、洛洛可風格的堆塑、蛋花裝飾和西洋卷草渦紋,這些無聲的建築語言都在詮釋當年王漵浦的華麗與時尚。在王漵浦村仍保存了紅幫先輩捐資修建的宗祠、學校、橋樑、水閘等,並且沿用“榮昌祥”商標創辦服裝企業,還斥資建立了“紅幫先賢陳列室”。王漵浦村擁有大量紅幫文化遺存,又毗鄰滕頭和江口服裝產業區,完全可以借勢開發“紅幫名村游”。

王漵浦村的紅幫文化

從王睿謨東渡日本學藝算起,王漵浦村對服裝傳統的堅守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了,遊走在王漵浦村,人們在思考王漵浦村的亮點和紅幫文化的價值。當前對紅幫文化的詮釋和研究是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認為紅幫文化的產生是工商業文明開拓進取與農耕文明的溫飽自足相抗衡勝利的結果。如果讓紅幫先輩坐守家園、躬耕薄田,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紅幫文化。因此可以這樣說紅幫文化的精髓在於為社會轉型期的農民如何改變自身身份創造了一個典範。近觀中國近代史,中國的現代化關鍵在於農民的現代化,即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如何轉變成技術工人。站在於21世紀的歷史階梯上,重新去審視一百多年前背井離鄉的紅幫先輩,在“士農工商”職業排序為本位的封建社會中,紅幫先輩敢於衝破封建社會職業樊籬、棄本從末,同時敢於創新、突破傳統服裝業的重圍,成為最早在中國從事西服業的社會群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