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烈士]

王波(1911—1943)原名王慕禹,遼寧省瀋陽市繡匠屯人,曾任八路軍第1大隊政治幹事,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3大隊教導員,晉察冀軍區步兵第10團3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豐灤密區區隊政治委員。1937年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夏,王波擔任團政治部主任。1943年11月11日,王波率二連打擊敵人,慘遭敵人殺害。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31年考入中國北京大學學習。

1937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任白乙化組織的抗日先鋒隊政治幹事。

1938年隨隊編入八路軍,任第1大隊政治幹事。

1939年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3大隊教導員。

1940年1月任晉察冀軍區步兵第10團3營政治教導員,參與開闢豐灤密抗日根據地。

1942年夏任第10團政治處主任。

1943年任中共豐灤密聯合縣委委員兼豐灤密區區隊政治委員。

1943年11月11日在南香峪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生平事跡

1911年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繡匠屯。自幼聰敏好學,因家境貧寒,由岳父家供其讀書。1931年王波與蘇雪金完婚。婚後他更加發奮苦讀,立志當一名作家。

1931年,日本侵略者挑起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強占瀋陽城,進而侵占東北三省。血氣方剛的王波痛記淪陷之恥,憤然離別故土,流亡關內,考入北平中國大學。大學期間,王波接觸進步師生,閱讀進步書籍,經常寫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文章投給天津《大公報》。

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後,日本侵略者的魔爪繼續伸向關內。平津危急,華北危急,王波再也無法安心讀書了,他毅然放棄學業,走出校門,投身於抗日救亡事業。

七七事變後,王波將與他共同在北平生活了兩年的妻子和兒子送歸故里。7月13日隨白乙化赴綏遠省碩公中墾區。在墾區,他負責編輯《抗日先鋒》小報,憑藉這塊陣地,熱情宣傳抗日,呼籲民眾救國。王波長於文學,知識淵博,綽號“高爾基”。他編輯的小報文字淺顯,觀點明確,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深受墾民歡迎。

1937年夏,王波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0月,白乙化等領導墾區暴動,組織抗日先鋒隊,王波懷著解放家鄉、挽救祖國危亡的雄心大志,積極參加了抗日先鋒隊並擔任政治幹事,從此開始戎馬生涯。

1938年1月到達河曲,歸入八路軍建制。其間,王波一面行軍打仗,一面繼續編印《抗日先鋒》小報,沿途宣傳抗日救國。同年6月,抗日先鋒隊東進至雁北與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會師。為了向老紅軍學習,王波和先鋒隊其他領導幹部跟隨旅機關工作組深入部隊和農村,學習建軍、建黨、建政,發動和組織民眾等工作。5個多月的時間,他不僅學到了紅軍作戰和政治思想工作的經驗,也學到了紅軍優良的傳統和作風,為他後來成長為文武雙全的指揮員打下了基礎。就在這時,他改名王波。抗日先鋒隊已發展到500多人,上級決定將其改編為3個大隊,王波任第一大隊政治幹事。1939年4月,抗日先鋒隊到達平西抗日根據地,6月與冀東抗日聯軍合併稱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王波任第三大隊教導員。

王波善於做思想工作。抗日聯軍初建時,部隊戰鬥力還不強,與日軍作戰,也受過一些挫折。王波積極配合白乙化作戰士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認識抗日戰爭的勝利前景,鼓勵他們樹立戰勝敵人的勇氣。在王波的領導下,第三大隊政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1939年6月,日軍大島大隊奧村中隊進犯平西抗日根據地,第三大隊受命正面狙擊敵人,兩天時間沒能吃上一頓飯,但全隊戰士始終情緒飽滿,勇敢戰鬥,不使敵人前進一步,圓滿地完成了戰鬥任務。

1940年1月1日,華北人民抗日聯軍正式改編為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王波任第三營教導員。4月,十團奉命挺進平北開闢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第三營作為先遣隊首先進入密雲西部的水川地區,任務是配合地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民眾,宣傳抗日,籌措糧餉,為主力部隊的到來做必要的準備。

1940年6月成立了豐灤密抗日聯合縣,建立了縣政權。王波率部用實際行動消除了民眾的顧慮,並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打開了工作局面,開闢了白河兩岸、長城內外大片地區為根據地。第十團主力到達後,第三營又留在內線協助地方幹部建立地方政權和黨組織。

1940年8月,華北軍民發動百團大戰,王波所在團的任務是破壞平古鐵路(北平至古北口線),牽制敵人兵力,配合主力部隊作戰。9月中旬,日偽軍4000餘人對豐灤密發動為期78天的大“掃蕩”。

豐灤密抗日根據地似一把尖刀插在敵人的要害,威脅著敵人的生命線平古鐵路。日軍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秋末,日偽集中萬餘兵力對豐灤密抗日根據地又發動了為時兩個月的大“掃蕩”。日軍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見人就殺,見房就燒,見東西就搶,把方圓60公里的長城兩側地區劃為“無人區”。為了斷絕八路軍和民眾的聯繫,敵人沿山挖了寬6米、深4米多的“治安溝”(民眾稱為毀民壕),又把老百姓“集家並村”,控制起來(民眾稱為“人圈”),妄圖把八路軍困死在山上。

1941年2月4日,王波的親密戰友、第十團團長白乙化在馬營戰鬥中不幸犧牲。噩耗傳來,一向性情剛毅的王波潸然淚下。

1942年夏,第十團縮編。王波改任團政治部主任。職務變了,但作風沒變,他與戰士們的聯繫更為密切了,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王波。一次,100多名幹部由平西向冀東轉移,王波率一個排護送,準備夜間越過敵封鎖溝。隊伍行至康各莊村南,突遭敵人截擊,王波讓人帶領幹部迂迴前進,他卻隻身將數倍於我軍之敵引向自己,終於護送這批幹部安全到達了冀東。

1943年5月,豐灤密抗日鬥爭已度過最艱苦的階段,抗日武裝力量有了新的發展,在此形勢下成立了豐灤密區隊,王波任區隊政委,兼任中共豐灤密聯合縣委員會委員。王波與區隊長師軍一起指揮區隊不斷打擊日軍,逐步恢復了被敵人“蠶食”的地區。7月7日,豐灤密區隊在香水峪設伏,重創偽滿第三十三團一個營,斃俘敵59人,繳重迫擊炮一門。8月9日,又在石塘路伏擊康各莊據點出擾之敵,殲敵12人。王波還帶領區隊一連,夜襲榆樹底下村據點,日軍倉惶逃走,俘偽軍50多人。敵人據點被拔掉,第八區的工作得到了恢復。

同年11月11日,偽滿軍一個連竄到南香峪搶糧。為了粉碎敵人的搶糧計畫,王波率二連趕到南香峪,搶占北山有利地形打擊敵人。敵人開炮轟擊,一顆炮彈落在山頂上,橫飛的彈片炸傷了王波的頭部,他當即昏了過去。王波甦醒後,敵人走到了他的面前逼他投降。身負重傷的王波堅貞不屈,絕不投降,慘遭敵人殺害。王波犧牲後,豐灤密軍民懷著無比悲痛,將他安葬在北香峪村南溝。

人物紀念

1944年1月,豐灤密聯合縣和五區隊(豐灤密區隊劃歸冀東後的名稱)在趕河廠召開追悼大會,2月20日,平北軍分區也在南碾溝召開追悼大會,沉痛悼念王波烈士。5月,第五區隊在北香峪南山為王波建立了紀念碑。碑的正面鐫刻著“救國救民”四個大字,兩旁是書寫著王波生平事跡的碑文。為防敵人破壞,北香峪人民曾將這塊碑珍藏起來,新中國成立後才將它拿出來,安放在長滿蒼松翠柏的北香峪北山,供人民民眾瞻仰。

1952年,華北軍區將王波烈士陵墓遷至華北軍區革命烈士陵園,重建墓碑。為了用烈士的精神教育後代,1971年密雲縣教育局組織編寫鄉土教材時,把王波烈士的事跡編入課本。

王波烈士的親密戰友劉力生賦詩一首,以志悼念:

冀熱軍前噩耗驚,戰旗東指示成功。

英雄遺恨知多少,潮白濤聲咽北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