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波[抗戰烈士]

趙玉波[抗戰烈士]
趙玉波[抗戰烈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玉波(1887—1938)字一凡,山東單縣城關鎮南關街人,原籍江蘇鎮江。單縣中學的創始人、著名進步人士、抗戰烈士,山東單縣人。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趙玉波[抗戰烈士] 趙玉波[抗戰烈士]

趙玉波(1887—1938)字一凡,山東單縣城關鎮南關街人,原籍江蘇鎮江。單縣中學的創始人、著名進步人士、抗戰烈士,山東單縣人。清末隨祖父移居馬良集開中藥鋪,後遷居單城南門裡開設“三元堂”藥店,祖、父、兄三代從事中醫。玉波幼年讀私塾,稍長轉入學堂,後在菏澤第六中學讀書,繼又考入北京中國大學,1915年畢業,1919年曾參加著名的“五·四”青年運動。1920年回菏澤六中任學監(後改稱教務員)。1929年孫良誠任山東主席在泰安招考縣長時,玉波被錄取任命為蒲合縣長,後任虞城縣長,1931年回單縣籌辦單縣中學時為第一任校長。1934年到聊城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范築先的秘書主任、第六區參議會總參議長。

玉波先生是三十年代單縣文化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一位愛國愛鄉的學者、教育家。單縣是菏澤 地區的一個大縣,1931年前,單城只有幾處國小,學生畢業後除少數富家子弟遠赴約二百里的濟寧七中、菏澤六中報考外,大部分子弟升學無門,處於失學的痛苦之中。玉波決心創辦單縣中學。籌辦中,首先碰到的是校址的選擇和經費的來源問題,他找到在單縣任教育局長的吳子尚,又邀約在濟南東魯中學任教的教師楊敬軒,一面呈請山東省教育廳的批准,一面在單縣廣造輿論。在縣長王希幀的支持下,騰出城隍廟作為校址。當時,省教育廳批覆同意建校,但不撥經費,縣長也無權增征田稅。

趙玉波、楊敬軒等便到處奔走,散發勸募信並廣發請柬,邀請富戶、士紳、知名人士開勸募會,由縣長王希幀親持捐冊,面請簽名資助。如單縣名流周原健(單縣周樓人,晉軍旅長)捐銀幣壹仟元,並捐贈善本古籍《四庫備要》一部,清末舉人賈鴻賓(單城南馬道人)捐銀幣三百元,其餘紳商富戶紛紛認捐,通過縣內外廣為募集,共籌措銀幣壹萬餘元,解決了辦校經費問題。經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委任趙玉波擔任該校首任校長。玉波任校長後,即進選聘任各科教師,當時的聘任制是任期一學期,薪俸以課時計,新學期接不到聘書者,即為解聘。單中受聘教師多為大學畢業,少數為高師或專科畢業。1931年寒假開始招生,共錄取男女新生150人,開創了男女生合校上課的先土例。學校分設兩個國中班,一個師範班,均為三年制。

個人歷程

1932年春節後正式開學,校舍因陋就簡,以城隍廟大殿為教室,東西廊房為宿舍,校院狹窄,沒有操場,玉波校長親率學生在課餘抬上,把校北一大水坑填平作為操場,後又西購謝家廟,東並岳公詞,北購李家宅基擴建校院,新建了北樓教室兩座,校門樓房一棟。到1934年,共招收一個師範班、國中四個年級,男女生三百餘人。由於玉波先生治校有方,校風正、教學嚴,師資水平高,學生刻苦學習,全省會考時,該校成績名列前茅。

為了活躍學術研討,打破以往的封建保守空氣,迎來新的革命思潮,1934年春,玉波又從濟南中學聘請高文甫老師到單中任教。高老師文學造詣頗深,由他講授新文學名著,為單縣哺育了數以百計的革命青年,播下了革命種子。先後在縣中學習的優秀學生張子敬、王存典、尚格東、傅運虎、苗春亭、楊作磊、包備五等相繼投入革命,這些學生後來大都成為優秀的共產黨員,有的成為黨的高級幹部,有的成為著名的教育家、教授、學者,為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34年秋,趙玉波應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范築先將軍之聘,赴聊城范公保全司令部任少將秘書主任。1937年12月26日,濟南淪陷後,韓復榘等國民黨大小官員南撤,腐敗的統治土崩瓦解,這時中共魯西北特委負責人張霖芝以特委派駐范部代表身份來到聊城,在徐運北、趙建民等領導下的魯西北中共黨組織的配合下,與范築先將軍合作抗日。

1938年4月25日,日軍攻占武漢之後,即傾全力對魯西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一聊城進行掃蕩。11月13日,日軍104師團米松部隊的平田聯隊由泰安出發,會同駐東阿的崗村聯隊,當天傍晚在江部渡口搶渡黃河,向聊城逼進。山東省主席沈鴻烈部駐東阿黃河西岸魚山的一個團不戰而逃,致使敵人長驅直入。當時,范公剛從安平鎮前方回聊城,遂決定一面派兵截擊敵人,一面令聊城疏散人口,留部分人員守城。這時,趙玉波奉范之命,憤筆寫了“守上有責,決不南渡”的通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