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永祥(1880-1957)男,1880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遵化縣井家屯。1951年3月,他出席了湖南省首屆工業勞模代表會議,被授予湖南省勞動模範稱號。9月,他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鐵路系統勞動模範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鐵路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57年11月,王永祥因食道癌病逝,享年77歲。
榮譽事跡
“用力乾,只能把工作做完;用心乾,才能把工作做好”。這就是王永祥的勞動感言。
自1950年1月至1951年6月,短短一年半時間裡,他就改進和仿照工具35種,創造發明工具16種。他改良的異型魚尾板,保證了行車的安全;他做出的花鑽,提高工作效率3倍;他改良的下卡,代替了舶來品,能起重20餘噸;他發明的水泥筒,解決了在河水中澆注水泥橋墩的難題。
在那個鋼鐵匱乏的年代,時任湖南衡陽鐵路局長少工務段鐵工場工長的王永祥,他帶領全班工人收集廢鋼鐵10多噸支援國家建設。當他聽說要搶修淥口大橋和耒河大橋時,又帶領全班第一個報名參加搶修任務。在搶修淥口大橋兩個月的時間裡,王永祥帶領8名鐵工利用廢料鍛制了10多噸配件,1萬多個螺絲,3000多隻鉚釘和夾板。當時,風槍用的鉚釘窩子奇缺,備件少,又買不到,直接影響搶修工程進度。王永祥知道後潛心研究,經過反覆試驗,闖過了淬火難關,利用廢鋼軌鍛造成功了鉚釘窩子100餘個,保證了搶修工程的急需。
在搶修耒河大橋時,急需大批耙釘和螺絲,王永祥班和鐵道兵團二支隊一起在一個星期時間裡用廢料鍛造了6000多個,保證了工程進度。鏟鉚釘需要許多鏟子,王永祥利用廢鋼鐵打了100多把,別人打的鏟子只能鏟10多個鉚釘,他打的卻可以鏟100多個。在搶修橋樑的4個多月里,王永祥都是早上班晚下班,盡力工作,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將丟棄在鐵路沿線的廢鋼鐵撿回來利用,製造成有用的工具和器材,節省了國家的開支。
在搶修橋樑任務完成後,王永祥仍回長沙工務第一總段工作。當時,鐵工班工具缺乏,他主動獻出自己保存了幾十年的專用工具20多種,供班裡生產急需。
雖然在為單位節約方面王永祥是出了名的“守財奴”,但他對自己的技術卻從不吝嗇。他悉心教授兩個徒弟,在3個月內就學會了打錘。王永祥常說:“我活一天,就好好地教一天,多教會一個徒弟,國家就多一份力量。”他還重視全班工人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實行分級教學法:工長教掌鉗的,掌鉗的教打錘的,打錘的教燒火的。在他的帶領下,自1950年4月至1951年6月,全班月月超額完成任務,沒有出過一次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