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道

王樂道出生於民國12年(1923)的河南省濟源縣邵原鎮,主要成就有先後又擔任過建陽、浦城、閩侯等縣的縣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福州市委委員等職。

王樂道,河南省濟源縣邵原鎮人。民國12年(1923)出生,從小參加農業勞動。1941年投身抗日戰爭,擔任中共地下黨交通員。194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八路軍收復王屋縣,他任縣民運組秘書幹事,先後任第二區委員、副書記、書記。解放戰爭時期,在守衛黃河渡口和垣曲城周圍對敵鬥爭中,多次立功受獎。1948年10月任中共山西省垣曲縣委宣傳部長。
1949年,他隨解放軍南下福建,先後任中共壽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供銷合作總社主任;柘榮縣縣長、縣委書記,中共福安地委海防部副部長、部長等職。1962年調任中共松谿縣委書記。
王樂道對地方經濟建設有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來松溪後,看到本地土質肥沃,但由於旱澇災害頻繁,糧食產量不高,他針對實際情況,把興修農田水利作為發展松谿縣農業的戰略措施來抓。1965年為了解決登山地區旱情,他從軍事地圖上發現祖墩公社登山大隊有一處可建水庫,立即派水利技術幹部去勘察。經證實該處可建一座小(一)型水庫後,馬上召開縣委會議決定動工修建,從各區抽調400名民工,派得力幹部擔任工程指揮,由國家投資19.7萬元,僅一年多時間,就建成全縣第一座蓄水一百萬方,灌田1600多畝的水庫,改變登山地區十年九旱面貌。松溪河谷平原有耕地5萬多畝,常年受旱達3萬多畝,占全縣旱田面積的47.8%。為了解決沿河旱田灌溉問題,他多次組織水利技術幹部,沿河實地勘察,確定在松溪上游與浙江省交界處馬蹄岙築壩引水,制定了《六水灌溉工程方案》上報。當這一方案獲省批准準備動工時,浙江省慶元縣在馬蹄岙修建水電站的計畫也獲得華東局批准。當時許多人認為馬蹄岙電站,是華東局批准的國防建設保密工程,而松谿縣“六水”灌溉工程屬民用性質,必須讓路無法抗爭。但是王樂道認為上級黨委關心國防建設,也會關心人民生活。三番五次向華東局寫報告,幾經周折,終於獲得華東局批示,由閩浙兩省兩縣協商解決。1966年3月,閩浙兩省水利電力廳領導幹部和總工程師在實地談判,達成協定:“六水”灌渠在“馬電”發電隧道上游建壩,每年3月1日至10月20日,供每秒4立方米的水,以保證松溪河谷平原農田灌溉。協定達成後,由於工程浩大,經費困難,王樂道親自帶領大批幹部下鄉發動民眾出義務工解決。同年10月,“六水”工程動工後“文化大革命”也開始了,他被“揪斗”、“罷官”,雖然身陷困境,但仍念念不忘“六水”工程的建設,特地對軍代表史金升說:“水利是農業命脈,《六水》是松溪人民的命根,希望軍代表無論如何要保證工程順利進行。”由於軍代表和指揮部工作人員團結一致,排除種種干擾。“六水”灌渠終於在1970年7月1日建成通水,使乾旱的河谷平原變成了產糧區。
王樂道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重視發展多種經營。他看到松溪山多土肥,適宜發展茶葉。1963年就提出“苦戰三年,實現每戶一畝茶”的號召,發動民眾開山種茶。並從閩東商調熟悉茶葉生產的幹部和技術人員來縣指導茶葉生產。採取國營茶場和集體茶葉隊一起上的辦法,改造舊茶山,推廣梯級茶園,並從福鼎、政和引進茶葉良種,促進了松溪茶葉迅速發展,全縣茶山面積由1962年3063畝,發展到1966年的11687畝,茶葉產量由1962年570擔增加到1966年的1475擔,為70年代松谿縣茶葉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還十分重視林業生產,年年增加造林面積,1963年春季造林3353畝,到1966年春季增加到28756畝。他大力宣傳松谿縣大南山耕山隊的艱苦創業精神,推廣大南山“以短養長”的經驗,在全縣辦了32個耕山隊,經營山場4萬多畝。
王樂道勤政清廉,克己奉公,生活艱苦樸素,反對幹部特殊化。在困難時期,有的單位逢年過節給縣領導送豬肉、糧票、豆腐票。他得知後,除了叫通訊員送回外,還在幹部大會上提出批評,糾正這種不正之風。
王樂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治家嚴謹,公私分明,從不讓愛人過問公務,也不濫用職權,安排親屬。他的孩子每逢假日,都要上山砍柴,或到縣農場勞動。他對幹部則十分愛護,尤其體諒基層幹部,常說:“第一線同志最辛苦,上級政策又多變,做實際工作難免犯錯誤。犯了錯誤,改了就好,即使犯了嚴重錯誤,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所以,深受幹部、民眾愛戴。在“文化大革命”遭到“造反派”揪斗時,得到許多人暗中保護。
1970年他調離松溪,先後又擔任過建陽、浦城、閩侯等縣的縣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福州市委委員等職。1981年8月因病去世。享年5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