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寧[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王春寧[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王春寧,少將,山東牟平人,曾任陸軍第12集團軍軍長。歷任解放軍第1集團軍裝備部長,第1集團軍第1師代理師長、師長,第1集團軍參謀長,2010年任第1集團軍副軍長。大校軍銜。南京軍區原副政委王永明之子。現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春寧,山東牟平人,歷任解放軍第1集團軍裝備部長,第1集團軍第1師代理師長、師長,第1集團軍參謀長,2010年任第1集團軍副軍長。大校軍銜。南京軍區原副政委王永明之子。
2011年晉升少將軍銜。
2014年任第12集團軍軍長。
2016年8月,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人物論述

王春寧王春寧

打仗不知對手,何來制勝對策
打仗講究知己知彼。古人說得好: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常勝之家,必先悉敵情。研究現代戰爭制勝規律、制勝機理,不能不研究對手。
不知對手,哪來對策?對一名指揮員來說,只有多研究敵情、研究對手、研究戰場,做到知己知彼知明天,才能制定出應敵之策,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有策。
甲午海戰的失敗,一個深刻教訓是不察敵情、不知對手。在大清主戰派眼中,“日本不過蕞爾跳梁小國,無足輕重”,不熟悉日本的軍事變革,不掌握日軍的戰爭目的,不懂得明天的戰爭樣式。更有甚者,一些主張研究外軍、學習外軍的指揮員,竟被斥為“學鬼蜮伎倆,有傷國體”。相反,日本決策層和指揮員則把清軍看得一清二楚,“清國雖水陸軍俱似整頓,以我看來,皆是空言”。開戰之前,日軍情報系統把清軍動向摸得一清二楚,而清軍對敵人卻一無所知;戰爭期間,清政府選擇英美作為調停國。殊不知,英美早已成為日本的利益共同體。認不清對手,找不到方向,何足以戰!
昨日之史,今日之師。歷史的教訓警示今天的指揮員,不把自己看清楚,不把對手研究透,不把明天預判好,不把對策制定好,能打仗、打勝仗無疑是一句空話。
列寧有一句名言:“一支軍隊不準備掌握敵人已經擁有或可能擁有的一切武器、一切鬥爭手段和方法,誰都會認為這種行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現實生活中,少數指揮員對對手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兵力兵器、決心意圖等研究不深,了解不多,掌握不夠。有的敵情意識、敵情觀念不強,對在哪個方向打仗、同誰打仗、打什麼樣的仗若明若暗,缺少有效的戰備預案;有的對對手的認知缺乏專業性系統性,對各個方向當面敵情和戰場環境研究不透,缺少必要的反制之法;有的對外軍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戰法了解不多,缺少一擊必中、一劍封喉的“利器”;還有的不知敵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不善於從國際和地緣戰略高度,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層面觀察分析問題,缺少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如此狀態,上了戰場怎能“穿透迷霧”,克敵制勝?
二戰開始後,德軍為什麼進攻得那樣順利,就是因為德軍知曉對手,而波蘭、法國等還停留在一戰思維上,停留在過去的戰爭範式里,停留在對德軍固有的認識上,國破軍亡也就成了必然。
知對手,重要的是知對手的思維。美國退役軍官保羅瓦雷利有過一段精彩論述:“反恐戰爭具有特殊內容,不能簡單憑藉軍事力量完成所有的任務,美國若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停止西方人的思維,用敵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僅是反恐戰爭,任何戰爭皆如此。如果囿於自己的思維,依賴自己的習慣,就不可能看透對手、掌握對手、控制對手,打贏也只能是想像而已。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較量,正是因為毛澤東熟悉蔣介石的思維習慣,我軍才贏得酣暢淋漓。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研究對手,不能停留在書本上,而應體現在實踐中。對我軍來說,和誰打仗,就應把誰研究透,而不能若明若暗,大而化之。知彼的“彼”不應是模糊的想定,而應是真實具體的“對手”。我們未來面對的敵人有多強,我們模擬的“假想敵”就應該有多強;敵人持什麼“盾”,我們就該鑄什麼“矛”;敵人“魔高一尺”,我們就應努力做到“道高一丈”。
“戰爭是最不確定性的王國”。指揮員要想擁有統兵打仗的底氣,具備駕馭現代戰爭的資本,不僅要知己知彼,還應把準明天戰爭的脈搏。事實上,知己知彼知明天是辯證統一的。知己是前提,知彼是對知己的促進,知己知彼歸根到底是為了知明天。清楚自己,熟悉對手,洞察明天,戰術行動才有可靠保障,戰略任務才能順利完成。
軍事專家認為,一名現代指揮員心中不僅要有一幅明天戰爭的圖畫,還必須懂得對手國家的法律、道德、宗教、文化和歷史,因為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關乎戰爭成敗。對我軍指揮員來說,轉變觀念,提升思維能力;學習高科技知識,提升信息化素養,做到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一定能跳出業務一隅,跳出視野局限,真正“按準地球的脈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