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鏇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另有一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為湖北鹹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公曆9月22日) ,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繼遷寨, 距他的老家長峁鄢[mǎo yān]六十多里 (兩地現均為 橫山 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在米脂縣殿市鎮有個村落,名叫李繼遷村,當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裡的人代代相傳,是西夏奠基者李繼遷的後人。 據《米脂縣誌》記載:“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樓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屬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里遷徙來。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樓縣遷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屬於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鄉各處。”李自成家庭屬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里遷徙來到李家站。而這個李家站正是當年党項拓跋平夏部從甘肅東遷後居住的地方。

據費密《荒書》記載,李自成在出生時,他的父親夢見一個黃衣人進入土窯,於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黃娃子 (一說黃來兒)。 初名鴻基,小字磑生,少年時喜好槍馬棍棒。

殺官起義

明朝天啟年間,陝北地區災荒連年,官府糧差分文不減。李家生活非常困難。李自成小時候曾被捨入寺廟當小和尚,名黃來僧,並給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 十幾歲喪母,不久父親又去世。二十一歲那年,無依無靠的他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一名驛卒。 不久,因無力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他曾被戴上枷鎖嚴刑拷打,後來在窮夥伴的幫助下,殺死文舉人,又與侄兒李過逃往甘肅當邊兵。當時,邊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糧餉不足,軍官又貪污、剋扣軍餉,兵士經常挨餓受凍。

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朱由檢在崇禎元年(1628年)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 ,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游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問,吃官司不能不死,於是,就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

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崇禎二年(1629年)冬,後金兵大舉南下,京師吃緊。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防守。甘肅邊兵李自成所在部隊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經金縣(今甘肅榆中),兵士們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剋扣不發。於是,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被殺,兵民發動了兵變 。

征戰四方

李自成起事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農民軍。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崇禎帝凌遲處死。崇禎三年(1630年),王佐掛被明廷招降,李自成轉投奔張存孟(不沾泥),擔任隊長一職 。

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所以在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同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然而,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從王朴處突圍。是年六月,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入興安(今陝西省安康市)車箱峽(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芻([chú],餵牲畜的草)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陳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陳奇瑜釋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撫官,將農民軍遣送回籍,甫出棧道,自成立刻殺安撫官復叛。

愈剿愈盛

李自成 李自成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後圍剿民軍,農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 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因爭奪鳳陽皇宮的俘虜小太監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yún]陽山區(隸屬於湖北省十堰市)。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殘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 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兩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盧象升在河北巨鹿戰死。清兵撤退後,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冬天,李駐紮在富水關南的生龍寨,並娶妻生子。

鏖戰中原

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李自成 李自成

崇禎十四年(1640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同時,李自成沒收福王府中金銀財貨和大批糧食、物資,發布告示大賑饑民。之後,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十月,在河南郟縣敗明陝西巡撫孫傳庭。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同月,殺與之合軍的農民領袖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的賀一龍。四月,殺叛將袁時中。五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八月,督師孫傳庭擁兵10萬出關。李自成聞訊,即率主力北上,九月,兩軍對壘於郟[jiá]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北)。時值大雨滂沱,明軍糧運不繼。李自成一面動員百姓堅壁清野,使明軍無法就地籌糧;一面派大將劉宗敏率萬餘輕騎出汝州,截斷明軍糧道。孫傳庭聞訊大驚,不得已回師欲打通糧道。李自成率師追擊400里,大敗明軍, 斬首四萬餘級。李自成乘勝揮師西進。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

建立大順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 大順”, 改元“ 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時,更定政權機構,改內閣為天佑殿,設大學士平章軍事;六政府添設尚書一人,侍郎一人; 增置省級機構,設節度使。 同時東征明京師。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彩焚香以迎”。崇楨帝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勛戚官僚捐助餉銀。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游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於田貴妃墓中。

京內生活

1644年全國形勢 1644年全國形勢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後,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 ,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但從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牽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勛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

大順軍於占領區皆設官治事,首為追餉,例如在城固縣,“賊索餉,加以炮烙”;在汾陽,“搜括富室,桁夾助餉” ;在絳州,“士大夫慘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權將軍檄征紳弁大姓,貫以五木,備極慘毒,酷索金錢”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為劉亮與李侔[móu]。

李自成進京 李自成進京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

退出京師

李自成進京之後,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未果。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攻陷太原,隨即分兵南下晉東南,大順軍長治守將劉忠抵敵不住,被迫率部轉入河南。至此,山西全省僅剩西南一角為大順 軍控制,李自成山西防線基本瓦解。十月下旬,清軍兵分兩路攻打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等軍由大同向榆林進兵,然後,從陝北南下西安。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從河南懷慶攻擊潼關。李自成聞訊,勿忙率軍增援潼關。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劉宗敏先戰不利。

流亡覆滅

李自成敗退路線 李自成敗退路線

順治二年(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初四日,劉芳亮統兵出戰,受到挫折,李自成親率馬步兵拒戰,又被清軍擊敗。初五、初六兩日夜間,大順軍連襲清營,俱敗。初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至,進逼潼關口。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堵截清軍。十一日,清軍先用紅衣大炮轟擊,接著大舉進攻,相繼攻入大順軍陣。大順軍仍頑強奮戰,以騎兵300反擊,又分兵迂迴到清軍陣後攻擊,但都失敗。這時,北路清軍由阿濟格率領,從山西保德州渡過黃河,進入陝北,圍攻榆林。經十三天激戰,潼關失守。李自成見清兵兩路夾攻,陝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退入襄陽 ,“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

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占領武昌,李自成計畫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大順軍,切斷其東下去路。李自成見東下已無可能,便掉頭向西南進軍,準備穿過江西轉入湖南。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時,李自成率輕騎20餘人登山探路,被當地民兵武裝姜大眼殺死,屍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戰死後,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復性打擊。《明史》也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

為政舉措

農民戰爭

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被裁輟業,於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農民軍首領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六年,在農民軍首領王自用病卒後,收其遺部2萬餘人。後與農民軍首領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今林州)擊敗明總兵鄧玘[qǐ],殺其部將楊遇春,隨後轉戰山西、陝西各地。七年,連克陝西澄城、甘肅乾州(今乾縣)等地,後於高陵、富平間為明總兵左光先擊敗。崇禎八年(1635年),與各路農民軍首領聚會河南滎陽(一說無此會),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轉戰江北、河南,又入陝西,在寧州(今甘肅寧縣)擊殺明副總兵艾萬年等。鏇在真寧(今正寧西南)再敗明軍,迫總兵曹文詔自殺。

崇禎九年(1636年),在高迎祥被俘殺後,被推為闖王。領眾"以走致敵",採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今甘肅武都)、隴州(今陝西隴縣)、寧羌(今寧強)。鏇兵分三路入川,於昭化(今廣元西南)、劍州(今劍閣)、綿州(今綿陽)屢敗明軍,擊殺明總兵侯良柱。崇禎十二年(1639年),與復起的張獻忠合兵破竹溪,移師截斷明軍糧道。後協助羅汝才於香油坪擊敗明總兵楊世恩部。翌年春,移師圍洛陽,得守軍策應破城,執殺福王朱常洵。鏇揮師圍開封,數攻不克,南走鄧州,與脫離張獻忠的羅汝才合兵,眾號百萬。後乘明軍四路向河南新蔡、項城調集,遣精兵於途中伏擊,致明軍陣亂敗逃,執殺明總督傅宗龍於項城。

崇禎十五年(1642年),與羅汝才以20萬眾再圍開封,激戰20餘日未克,回師攻破河南襄城,俘斬明總督汪喬年和降明的農民軍首領李萬慶(射塌天)。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陽,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殺”口號安民。改襄陽為襄京,建立大順政權,在汝州之戰中殲明軍4萬餘人,迫孫傳庭敗逃陝西。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滅亡明朝之後,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總兵吳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約10萬(一說6萬)往攻。在山海關之戰中被吳三桂、清攝政王多爾袞聯兵擊敗,損兵數萬,退師北京,大順軍由盛轉衰。廿九日稱帝,翌日離京西撤。

政權建設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為西京。設天佑殿大學士,由牛金星充任。增設六政府尚書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級設定,分全國為十二個州,官為節度使。同時發布開科取士,招攬人才。三月十七兩路會師北京城下,於十九日破城,迫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進北京後,首先是加強大順政權的建設,其中主要措施有:任命官員,開科取士,選拔知識分子,政府官員一律受權將軍節制;立即釋放明錦衣衛獄中的犯人。嚴厲鎮壓作惡多端的明朝皇族和達官貴人。史稱農民軍“滿街捉士大夫,拘系枷鎖,相望於道”,一時“向來廠衛知名者,鹹從束縛;要津猾胥,先傾其家而殺之”。在大順軍的打擊下,地主官宦“混稠人中,低頭下氣,惟人覺”,“赤體狂奔,四散逃命”。那些投順的明朝官吏,也是醜態百出。每天在午門外,他們身著青衣小帽,“匍伏聽點。平日老成、儇([xuān],聰明而狡猾)巧者,負文名、才名者,曉曉利口者,昂昂負氣者,至是皆俯首低眉,植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虐,不敢出聲。亦有削髮成僧,帕首作病”者,真是“種種醜態,筆不盡繪”,他們過去的那些淫威,在大順軍面前一掃無餘。大順軍逮捕並處決了五百餘名罪大惡極者。同時,宣布免除貧民賦稅,成立“比餉鎮撫司”,勒令明朝大官僚交出贓銀,叫做“輸銀助餉”,由劉宗敏、李過等主持,追贓助餉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共得銀七千萬兩。從而在政治、經濟上打擊了明朝的官僚地主,維護了農民階級的利益。

經濟方面

農民戰爭期間,在義軍控制的地區里,李自成採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發展社會生產的措施。如沒收南陽、襄陽一帶地主的“莊田”,進行耕種。同時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 ;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 。由於流動作戰,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執行,但這些政策的本質,卻同封建皇朝的繁重盤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攻占北京之後,在經濟上,李自成明確提出“貴賤均田”之制 ,鑄錢“永昌通寶”,平抑物價以利商品交易。保護農業生產,重申“馬騰入田苗,斬之”和不準軍士搶掠的禁令。陝西是李自成的故鄉,義軍所到之處,都對父老進行慰諭,凡軍士妄殺百姓者償命。責令官僚富戶輸金助餉,規定“九卿五萬,中丞三萬,監司萬兩,州縣長吏半之” 。

文化方面

在文化上,制定“甲申歷”,廢除八股對偶的陳腐文體,改為散文形式。

思想主張

均田免糧

“均田免糧”,這既是農民軍的起義口號,又是一項政治綱領。這項政策客觀上滿足了人民對土地的渴望,因此,起義軍深得人民擁護。在“割富濟貧”,平均分配社會財富的呼聲中,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來。起義軍的壯大與陝西的社會環境也有著直接關係,天啟、崇禎年間,陝西連年大旱,朝廷不但沒有撥付分毫賑災銀兩,反而加緊催收賦稅,加派橫征,羅掘微財,人民民眾要求打破這種殘酷現狀的願望非常強烈,加入起義隊伍就愈發踴躍。李自成及時採納了謀士李岩的建議,響亮提出了“均田免糧”“平買平賣”“割富濟貧”的口號,這與人民的願望非常吻合,義軍的聲勢更是空前地浩大起來。

在賦稅方面,起義軍除了實行以上大政方針外,還有具體發展經濟的措施。其一、採取業主認耕的辦法,把地主兼併了的土地收回來還給農戶,讓其儘快恢復生產。其二、積極幫助農民提高耕作技術,給農戶分配耕牛和其他勞動工具,努力發展農業生產。其三、採取“輸銀助響”的辦法,按照官僚地主在明廷中官職的高低確定助響數額。這項政策,既打擊了地主富豪又賑濟了貧民,同時,又確保了起義軍的開支費用,這是“均田免糧”政策的主要思想。其四、開倉濟民,拯救蒼生,京、陝、豫、魯的大批災民因此得以活命。

李自成的這些賦稅政策,可以說是深得人心。人們到處在唱“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是人民對起義軍的聲援,也是對李自成賦稅政策最直接的支持。雖然李自成的起義最終失敗了,但起義軍用生命捍衛的賦稅策略,以及建立合理社會制度的願望,對賦稅思想的影響仍十分深遠。

軍事思想

李自成統軍作戰十餘年,重視從嚴管理、訓練部隊;注意密切民眾關係;善於把握戰場主動權,常以靈活戰法出奇制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重要篇章。李自成征戰10餘年,推翻明朝,建立大順政權,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雖未留下兵書戰策,但史書中的有關記述反映了他的一些軍事主張:

李自成宣布“為救百姓,故起義兵”, 因而提出“剿兵安民”的口號,立志以“仁義”之師,反抗官軍,奪取天下。為爭取民心,他提出“均田免糧”的主張。他著眼於提高作戰能力,不斷加強農民軍建設。重視軍隊編組,將起義軍區分為戰鬥部隊和地方守備部隊。戰鬥部隊分為中、左、右、前、後五營,以不同顏色旗幟區分,由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等統領。以步兵、騎兵為主,另有炮兵、工兵、水軍。重視改善武器裝備,常用繳獲的銃炮、火藥、鐵胄、騾馬裝備部隊。重視練兵習武,規定將士四更即起,操練武藝;部隊駐定“則校騎射,謂之‘站隊’,及夜方畢” 。獎勇罰怯,培養起義軍勇往直前的戰鬥作風。重視軍隊紀律,要求將士嚴遵約束,按令行事。每到一地傳牌申禁:“不淫婦女,不殺無辜,不掠資財” 。用兵作戰,靈活多變,“不用古法” 。善於流動作戰,以走制敵。率領農民軍輾轉於優勢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中,在運動中尋機殲敵,粉碎明軍多次圍剿。為提高部隊機動能力,騎兵“一兵必二三馬,更番馳驟而不疲斃” 。善於避實擊虛,出奇制勝,以遠程奔襲、誘敵入伏、聲東擊西、圍城打援等戰法,擊敗敵人。李自成對農民戰爭的認識及實踐,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有一定影響。但他早期不重視根據地建設,後期治軍不嚴,導致所部紀律鬆弛,戰鬥力日弱,以致大順政權很快傾覆。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們容易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導致他成功,後者導致他成功之後迅速敗亡。

名人評價

•張廷玉《明史》: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

•明亡首位殉節官員馬世奇評價:“今闖、獻並負滔天之逆,而治獻易,治闖難。蓋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

•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謂曰:“(李自成追贓助餉)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

•明末清初文學家、詩人吳偉業評價:“闖獻同起延綏,擾亂中原,十數載間,卒亡明室。說者以為當時將相異心,剿撫失策所致。然余竊怪此二賊者,心相忌而事若相倚:自成再起,既因房竹所追;獻忠復興,亦藉朱仙兵潰。豈聖王肇造,天必先使若輩為之驅除乎?”

•清朝初期官吏,歷史學家谷應泰評價:“彼自成者,非有殊才絕力,不過狡黠善騎射耳。而謀主牛金星、顧君恩輩,則井窺之智也。孽黨劉宗敏、白旺等,則瘈犬之猛也。奈何千丈之堤,潰於蟻穴;天府之險,踣於困獸哉!以予論之,假令貨賄屏絕,則將必盡材;文法便宜,則權不中制。而又有武侯以興復自任,晉公以討賊自效者,即寇雖鴟張,不難一舉而撲滅之也。然則顛覆之禍,固當責之廟算歟!”

•清初名臣、名將賈漢複評價:“猛勇有膽略……御眾嚴,號令一,領一軍不敢仰視,以故制勝,雄於諸寇。”

•清初名臣張廷玉評價:“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史冊所載,未有若斯之酷者也。”

•晚清民國學者蔡東藩評價:“李闖為亂十餘年,忽盛忽衰,終不得一尺寸土,迨用牛金星、李岩等言,稍稍免殺,而從賊者遂日眾。可見豪傑舉事,總以得民心為要領,凶狡如李闖,且以稍行仁義,莫之能御,況其上焉者乎?”

•民國學者呂思勉評價:“獻忠系粗才,一味好殺,自成則頗有大略。”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評價:“當時陝北大飢,自成乘機而起,至山西、張家口、南口、土木堡等處,後至北京,卒為清兵所敗……後被三桂引清兵入關,迫至無路可走。這可見李自成是代表農民利益的。不過他們的舉動,多為暴動,是其失敗之主要原因也。”“我們歷來的造反領袖,後來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終是好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因為他代表農民利益向地主階級造反。”

•民國學者、歷史學家郭沫若評價:“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的戰友們,特別是丞相牛金星,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

•阮英梓:“名山掩英骨,九宮千古,闖王千古;雋水添勝景,浩氣長存,業績長存。”

•歷史學家顧誠評價:“李自成把一生獻給了反對階級壓迫和滿洲貴族民族征服的革命事業。在他領導下,受盡欺凌壓榨的貧苦農民挺起了腰,抬起了頭,向腐朽透頂的封建統治進行了勇猛的衝擊,在廣闊的土地上蕩滌了地主階級的污泥濁水,推翻了以朱由檢為頭子的明王朝。直到他犧牲時為止,他所領導的大順軍以大無畏的氣概,獨立地承擔了抗清鬥爭的全部重任,為爾後二十年的抗清鬥爭揭開了序幕。以李自成為代表的明末起義農民們創建的豐功偉績,將永遠光照史冊,受到後世人們的景仰。”

軼事典故

用人得失

李自成起用的知識分子,大都是些下層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啟七年舉人,“通天官風角諸書,亦頗講孫吳兵法”,曾做過塾師。因兒媳之死,與姻翁王士俊反目興訟,被官紳合謀誣陷,逮進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獻策,連個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崇禎十四年,經牛金星引薦加入起義隊伍後,向李自成獻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語。

還有一位流傳很廣的所謂李自成的“謀主”——河南杞縣的李岩,自清代以來就有不少人考證其為“烏有先生”,就算實有其人,也不過是個舉人。後來,隨著起義勢力的不斷壯大,李自成還任用了其他謀士,但層次都不高。這些下層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不僅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他們的出謀劃策,也就不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與失誤,從而埋下日後敗亡的禍根。

烹煮福王

陝西流賊猖熾之時,河南又連年旱蝗大災,人民相食,福王朱常洵不聞不問,仍舊收斂賦稅,連基本的賑濟樣子也不表示一下。四方徵兵隊伍行過洛陽,軍士兵紛紛怒言:“洛陽富於皇宮,神宗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卻讓我們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賊手,何其不公!”當時退養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多次入王府勸福王,勸他說即使只為自己打算,也應該開府庫拿出些錢財援餉濟民。福王與其父明神宗一樣,嗜財如命,不聽。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李自成率軍以大炮攻洛陽。巨胖福王與女眷躲入郊外僻靜的迎恩寺,仍舊想活命。別人逃的了,福王很快就被農民軍尋跡捕獲,押回城內。福王見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哀乞饒命。李自成看見堂下跪著哭喊饒命的三百斤肥王爺,他靈機一動,讓手下人把他綁上,剝光洗淨,又從後園弄出幾頭鹿宰了,與福王同在一條巨鍋里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農民軍把他放入大鍋中慢燉,笑看他在白湯佐料間上下翻滾。事後,李自成手下搬運福王府中金銀財寶以及糧食,數千人人拉車載,數日不絕。

闖王刀法

闖王刀(五十三刀),相傳此刀術系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實用刀法,故名闖王刀。闖王刀以技擊實踐為中心,編排套路結構嚴緊,布局勻稱,運動清晰,招術奇特,手法驚異,步法多變,美無花架,實而不華,馬上步下均適用。攻如猛虎下山,具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防時穩如泰山,伺機相還。臨陣套用,以攻為主,先發制人。其特點是猛、快、巧、準。

關於李自成的闖王刀,還有這么一段故事。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大軍三攻潼關,路經華州露澤院村,特將寶刀留在關帝廟內“保佑一方平安”。而另一種說法則為,李自成看到這裡的香火旺盛,也想求關公助他一臂之力,所以把刀獻到了關帝廟裡。在《重修華縣誌稿》中確有記載,“‘闖王刀’系明末李自成監造,獻於露澤院堡之關帝廟者,久不生鏽,現匿存堡內。”

慘遭鼠疫

李自成軍於農曆三月進抵北京,有關文獻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鼠疫已出現在北京一帶,只因冬天氣溫低,鼠疫傳播變緩,三月春暖花開,桃紅杏白,跳蚤、老鼠開始趨向活躍,大規模的鼠疫暴發。李自成大軍進京後感染了鼠疫,自然戰鬥力也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儘管其數量遠低於自己。並且敗兵因此成了鼠疫傳染源——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因此李自成雖然此時財雄天下,可以大規模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沒用,始終無法抵擋清朝的虎狼之師。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脫,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

那么,為什麼清兵就沒患鼠疫呢?歐洲人在研究十四世紀歐洲鼠疫時從留下的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鼠疫。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味,所以騎兵不易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八旗鐵騎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所以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儘管只有十幾萬軍隊,但未患鼠疫的清軍戰鬥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擾的李自成大軍之上。鼠疫是當時中國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傳染病,無人了解、無法救治,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李自成的失敗不可避免。

死因爭議

李自成遇難湖北通城縣九宮山,被清初的公私著述如《明史》、《乾隆御批綱鑑》、《綏寇紀略》、《見聞隨筆》、《罪惟錄》、《懷陵流寇始終錄·甲申剩事》、《所知錄》、《甲申傳信錄》、《明末紀事補遺》、《明亡述略》、《永曆實錄》等諸多史籍所記載。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樣死的,卻一直存在爭論,《明史·李自成傳》也無法搞清其殉難經過,少數史料也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

•自縊說

自縊者自盡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據是清軍統帥阿濟格向朝廷的奏報,奏報中說:“……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但是後人認為,李自成久經沙場,果敢堅強,絕無自殺之可能。而且阿濟格的說法,並非親眼所見,故真實性甚低。

•戰死說

《通山縣誌》中的記載為:“九伯聚眾殺賊首於小源口”;而《程氏宗譜》卻是這樣記載的:“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沒有一個地方明確指出,程九伯的確殺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說殺死了李延。《米脂縣誌》《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鄉的史料顯示,記載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說法很多,卻唯獨沒有“延”字,陸續發現的大順檔案記載李延為大順昭侯,不是李自成。

•誤死說

誤死即誤傷致死。清初吳偉業《綏寇紀略》中說:李自成率二十騎到通城九宮山,他讓將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謁元帝廟。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時,被村民在身後用荷鍤擊傷頭部,李自成當即昏倒“不能起”。這時村民一擁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人,“大駭,從山後逃去”。

•搏鬥死說

康熙年間費密撰寫的《荒書》中說,“李自成率十八騎,由通山過九宮山嶺”時,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敗。”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鬥,程九伯不是對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並騎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殺之”。但刀被血漬又滲人泥漿;一時沒拔出。正在這時,程九伯外甥金某,從背後以鏟猛擊李自成頭部,即刻而亡。而程九伯的宗譜明確記載“剿闖賊李延於牛脊嶺下”,根本不是李自成,而且牛脊嶺也不屬通山九宮山範圍。

•夾山寺禪隱說

原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為通城李自成墓題詞 原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為通城李自成墓題詞

觀點:1981年,湖南石門夾山寺發現一座古墓,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人奉天玉和尚違背僧規,按俗禮下葬,而葬俗又與本地葬俗不同,最後通過種種物證認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但疑點十分明顯:在奉天玉夾山出家的歷史中,奉天玉和尚與當地官員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陝北口音,四十歲多一點,一隻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徵相當明顯,很容易暴露身份,這與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歸隱說

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錄並補修於民國三年(191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里,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經學者考證,《李氏家譜》中李自成除姓名與明末農民領袖李自成相同外,其餘與李自成的籍貫、故里和祖輩、父母及夫人姓名等均不相同,顯然不是大順皇帝李自成。

親屬成員

妻妾

•韓金兒:李自成第一任妻子,因與蓋虎通姦而被李自成所殺。

•邢夫人:李自成第二任妻子,勇武聰明,負責管理農民軍軍用物資,後與高傑私通降明。

•高桂英:李自成第三任妻子,李自成稱帝後立其為皇后。

•竇美儀:原明宮宮女,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後納其為妃。

弟弟

•李自敬,李自成三弟,在李自成死後繼位,後不知所蹤。

侄子

•李過,號稱“一隻虎”,大順制將軍、都督。

後世紀念

墓址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座落在通城縣九宮山北麓,原墓圍多古木,墓為長形土墳。墳北面有一幾近湮沒於土中的小塊石碑,鐫“李自成墳”。

1955年6月,縣文化科函請省文化局撥款修繕李墓,並由縣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時,掘墓驗視,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內僅存近似塵土的黑色物質一線,鏽蝕馬釘數顆。

培修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邊緣,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塊石護攔,墓葬位於石基中央,高約1.5米,全為塊石結構。墓頂豎2.5米高石碑,呈稜台形,陰刻郭沐若親筆所題“李自成之墓”,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誌;左刻時任省委書記王任重題詞:“李自成是一位農民革命的偉大領袖”;右刻時任縣長李仲秋撰“李自成之墓記”;後則放置原碑,陵墓四周,青松翠柏挺立,奇花異草相依。

1996年10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再度策劃培修李墓,1997年4月竣工。墓建於九宮園藝場內,依原式樣擴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全墓用廣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縣委書記熊傳經,縣長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記”。

行宮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

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順國後,遂命人在這裡修建了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別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遊區。行宮內還設有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

當地政府對行宮進行了修葺,恢復了原來規模和景觀,並建立李自成紀念館介紹其生平事跡,正殿中安放著李自成的玻璃鋼鑄像。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於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金庸小說《碧血劍》、《鹿鼎記》中,李自成均有出場,與陳圓圓有一女阿珂。在《雪山飛狐》里,則是重要的線索人物。

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扮演者
1984《雙雄會》許還山
1985《碧血劍》朱鐵和
1985《雪山飛狐》劉江
1990 《巾幗悲歌》 董子武
1991《雪山飛狐》李傑
1994《亂世不了情》張振寰
1998 《鹿鼎記》 華忠男
1999《雪山飛狐》駱應鈞
2000《碧血劍》駱應鈞
2004《明末風雲》楊洪武
2005 《江山風雨情》 劉威
2005《誰主中原》張山
2007《碧血劍》王衛國
2007《雪山飛狐》李振起
2008《鹿鼎記》陳之輝
2014《鹿鼎記》蘇茂
(演員表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