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麟

王昌麟

王昌麟(1862年~1918年),別名正豫,字瑞徵,柳街鄉人。他敏慧過人,5歲其父授之以書,漸長即能賦詩作對。6歲喪父,家境日衰,其母張氏,盡售其田,以償債所余,佃田耕作。他家勞力既乏,生活十分困難,有人勸其棄學,昌麟憤然曰:吾家雖貧,詩書不可不讀。伯父王丹書聞其言,喜其慧而有志,挈之於家,悉心教授,昌麟得以誦讀如故。

基本信息

清光緒五年(1879年),王昌麟以黌案第一入縣學。七年(1881年)以高材生選入尊經書院,從王壬秋學《周禮》,並攻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十一年 (1885年),昌麟隨王壬秋返湖南,從學於湘綺樓。十四年(1888年)回蜀,應鄉試,中戊子科舉人。次年赴京會試,春闈不第。適王壬秋先生寓居天津,又與秀山李瑤琴同赴津門,追隨王壬秋先生,聆聽教益。王昌麟從壬秋先生7年,學業日進,深得同輩尊崇。十六年(1890年)會試不第,應戊子科房師、射洪縣知縣謝品峰之聘,前往射洪講學。二十年(1894年)考入國子監南學,得窺太學所儲四庫全書,學益淵博。3年中,月考名列第一,二十有四,深為祭酒張文達所器重,是以管學大臣翁同和與徐甫阝等連銜奏薦,行將擢用。適逢八國聯軍入寇京師,朝野震動,昌麟不得已由晉越秦南歸故里,主講於灌縣岷江書院。昌麟講授經史、詩文、辭義,論述中國文學史略,竟委窮源,娓娓不倦,遠近受業者百餘人。三十二年(1906年)應聘任教於眉屬川東師範,旋被選授銅梁訓導。不久,又至重慶府中學任教。三十四年(1908年)調四川高等學堂任國文教員。次年被選為四川省咨議局議員,參與討論、修正保護森林、整理川漢鐵路公司、預造徵兵資格、改革鹽務、剔除徵收丁糧捐稅積弊等議案。

王昌麟經史、辭義之外,還精通繪畫,其詩文亦有很高的成就。在他選入尊經書院時,他寫有《辛巳除夕》一詩:“藍衫換卻舊鶉衣,翰墨功名尚覺微。十二年中嘗膽久,三千人里奪標歸。榜先黌首顏知汗,檄調高材學可肥。獻歲杯盤須整潔,北堂乘興醉斜暉。”很生動地描述了他以高材生入選時的喜悅心情。

他在南學就讀時,寫了很多詩文,其中不少佳作。如他的《落葉》《紅葉》:“漢苑秋深蟬怨別,洞庭波起雁驚飛。空山掩翠銀床冷,故國題紅錦字稀。”“翻覆落霞風未定,玲瓏殘照雨初收。休論關塞胭脂色,好作湖山綺麗游。”“金井梧桐催夜雨,青溪茅屋壓新霜。”“怕憶寒砧淒斷處,隔簾風掃一階黃”等佳句,都以用典精確,詞句凝鍊,廣闊深沉,為公卿交口讚譽。

王昌麟的山水詩,雄渾凝重,如《雲棧》:“地成千古險,天遣五丁排。遠道行方覺,奇山到處皆。車聲時斷路,馬耳屢摩崖。便擬看雙劍,高吟豁壯懷。”以凝練之筆,刻畫出一幅絢麗多姿、雄奇兼有的山水畫卷。

王昌麟有不少撫時感事之作。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派遣艦隊強占膠州灣,簽訂《膠澳租界條約》。他對清廷喪權辱國,憤懣於懷。寫下《聞膠州事有感》:“鞭盡山中石,難填海上波。敵情今已見,天意竟如何?……王師循舍退,虜艦破冬來……徒憐青島上,空築射蛟台。大小珠山地,悲聲徹海隅。憤農思自梃,驕虜說蠲租。何計移鯨窟?還聞罷虎符。莽蒼成積氣,真觸杞人嘑!”悲憤之情,躍然紙上。他疾呼:“江東如掌地,晉宋以兵存。自保非無術,除和願別論。騎羊夷使踞,屠狗古人尊。無用輕貧賤,儒冠舌已捫。”表達了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王昌麟的一些以贈別、懷舊為題材的詩篇,如《秋夜懷人》:“桐蔭凋盡客都門,病里懷人曉復昏。屈子離騷和雨讀,江郎別賦與花論。河漢影高胡雁過,簾帷籟寂草蟲喧。憐君獨步空階上,落葉蕭蕭欲斷魂。”亦清新可誦。

王昌麟對都江堰水利建設非常關心,對治理都江堰有獨到的見解。他在《都江堰水利說》一文中,以黃河之患論證都江堰治理之法。他說:黃河為患,乃不遵大禹疏浚溝洫,因勢利導,徐而束之,以達于海之良法。若遇河溢,則囊沙以障之。泥愈積,堤愈高,遂有河決之患。若不深淘其千百年所積之沙石,則河患不息,冰鑿內外兩江。灌溉成屬之田,其意不僅在富民,亦將以殺水勢也。岷江水自萬山來,沙石?刷而下,日漸積聚,橫亘江心,任其累塞,必有江患。江既溢,堤不能不高。石愈積,堤愈高,黃河之續矣。所謂深淘灘,低作堰六字,實治理都江堰之名言。今都江堰僅遵冰故訓而已,大禹舊法廢於中土,其患如彼。冰之垂訓存於成屬,其利如此,智者知所擇矣。他所著《覆都江堰大修難緩請及早動工議》一文,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特為西川農田水利攸關,實全川大利大害所在為立論根據,列舉四端,即:水災不可長,堰水不可乏,天幸不可常,前功不可棄,論述都江堰急需大力整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其遺著有《周官通釋》《文學通論》(一名國文講義)《晴翠山房文集》《惜齋文錄》等共19卷。

王昌麟為人耿介,不苟取與,處世以誠,待人以禮,飄泊一生,才未竟用。民國7年(1918年)12月病逝,終年5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