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建基(1883—1911),字弼臣,五台縣東冶鎮人,自幼聰敏,性沉毅,有俠氣,好習武。二十歲時在代州考中秀才,但他看不起這種功名。遂考入山西大學堂,然而對中西文藝,興趣不高。每到操場,則精神煥發,踴躍奔騰,終日無倦意。春秋在省城召開運動會肘,各校體育健兒競技比賽,建基皆名列前茅。1905年,王建基赴日留學,入體育專科學校,對於統率行軍、攻城、野戰之法,無不深究,尤精於擊劍。
主要經歷
當時,正值清政府腐敗,外侮日極。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同盟會,組織東方健兒,醞釀革命。王建基與同鄉徐翰文、趙戴文、趙三成、康佩珩等一起簽名具書加入同盟會,擔負山西起事的準備工作。歸國後,偕徐翰文、康佩珩等走塞外,抵鄂爾多斯之紅柳灘,招募豪俠,準備作為起事的根據地。結果機密泄露而被捕,雖經嚴刑拷打逼供,終不承認。後來看守有事暫離,逃脫得免,因徐翰文被害,趙戴文屢函促歸,決定從內地待機起事,王建基乃相約返里。
王建基歸省後,在河東中學教習,教學生以戰鬥之術。每談及清廷之腐敗,列強之暴行,王建基便怒目圓睜,聲淚俱下,並曾經與志同道合的同志飲於運城之野狐泉,議舉大事,酒酣耳熱,指池畔石碑說: “吾輩顛復清政府有如此碑”。說罷舉掌擊之,碑被砍斷三截,舉座大驚。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太原起義成功,成立軍政府,發文要河東反正。河東道余粢、平陽總兵謝有功等何去何從拿不定主意,打報告請示原來的上級,仍沿用大清年號。王建基聽說後認為彼等不為我用,準備襲殺而奪兵北上。苦於沒有下手的機會。當時正值太原起義,大兵南下,始得以輔安軍名義招練士卒。未就緒,忻代寧公團成立,續桐溪、康佩珩專函相約北伐。10月16日王建基星夜回到太原,聽說張瑜,楊沛霖、賈英率敢死隊200人,已分道北發,出師數日。王建基被委任為總參謀,不過夜就出發。在原平遇楊沛霖、賈英,知續桐溪所部在大同被清軍包圍,王建基即屬楊、賈迅速進兵,疾赴廣武與張瑜商榷援大同事宜。張瑜命三營管帶吳信芳、炮隊管帶於鳳山隨王建基進發懷仁縣。王建基援大同心切,願率軍打先鋒,遂於24日抵秀女村。黎明整隊出發,到達五里道,迎擊清軍,殺數人,忽見敵軍高仲山婁振標率馬、步兵3000人出辛莊,東西長數里。楊沛霖、賈英急指揮所部撤退,藍派人向王建基報告,王建基表示要堅決死戰以解大同之圍,其肘,左右只30人,聞其言,俱感動為泣下,願意同死,王建基便跪謝大家。然後與敵展開激戰,雙方各有傷亡。戰到下午四時許,彈藥已盡,士卒飢疲,逃亡略盡。敵軍見只留王建基一人,藍不打槍,一轟而上,步步進逼,王突然中彈,失槍倒地。敵飛騎手來擒,將近其身,建基猛起,拔佩刀,迎刺敵人,刺中敵兵腹部,墜馬而死。建基奪過敵人馬匹,正要上馬,手腕又中一彈,手顫抖松僵,馬逃脫,敵軍一涌而上,四面包圍,王建基身負重傷,仍力疾奮戰,殺死數十人。將要脫圍,前額受刃,而皮蓋佳兩眼,自頭至腳,血流遍身。王建基就持刀亂砍,一躍丈余,復傷七、八人,最後倒地。據當時親見其尻者渾身受傷4J7處。壬建基自日本歸國,寢不解衣者五年,其志可見。在五里道戰鬥中,奮不顧身,身先士卒,為國捐驅,時年29歲。
王建基犧牲後,由晉南起義領袖張士秀、李鳴鳳提議,在運城南門外野狐泉為他建立了烈士祠。1912年,東冶保全社成立後,在東冶南街觀音堂,為王建基、徐翰文召開追悼會,追認為民國革命烈士。並在東冶西街立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