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 (1474~1544)

王廷相 (1474~1544)

正文

王廷相 (1474~1544)  中國明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字子衡,號浚川,河南儀封(今蘭考)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他堅持唯物主義立場,哲學造詣很深;對自然科學也有若干研究。這些都是他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堅實基礎。
王廷相堅持“神籍形氣”和“內外相須”的心理觀。在心身關係方面,他從元氣本體論和心理病因論的角度,提出了"神必籍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矣"(《答何柏齋造化論》)的命題,並具體論證“無耳目、無心,則視聽與思尚能存乎?”(《雅述·上篇》)在心物關係方面,他批評了宋代理學家"德性之知不萌於見聞"的觀點,認為“使無外感,何有於動?故動者,緣外而起者也。”“思與見聞必由吾心之神,此內外相須之自然也。”(同上)即人的心理的“動”,是由外物相“感”所引起。他繼承傳統的性習論,把人性看成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體,認為“凡人之性成於習”(《答薛君采論性書》),強調了環境和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他提出了“知者,不過思與見聞之會”(《雅述·上篇》)的命題,肯定“知”是見聞與思虛的結合:“夫神性雖靈,必借見聞思慮而知,積知之久,以類貫通”(同上)。他還把“熟習”引入認識過程,認為“廣識未必皆當,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講未必吻合,而習之純熟者妙”(《慎言·潛心篇》)。他強調行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知行兼舉”的知行論。他認為人的情慾是“喜怒哀樂,其理在物,所以喜怒哀樂,其情在我。合內外而一之道也”(《雅述·上篇》)。“飲食男女,人所同欲;貧賤夭病,人所同惡”(《慎言·問成性篇》)。他肯定了情慾的自然性,反對老莊的“淡然無欲”,主張節制情慾,使“喜怒哀樂各中其節”(《雅述·上篇》),以避免過度的情慾對人性、認識和養心的消極影響。他認為才智是培養而成的。曾提出:“通古今之變而時措之謂之才”(《吏部考功司題名記》)。“出於心之知為智,皆人之知覺運動為之而後成也”(《橫渠理氣辯》)。從而強調“不患其無才,患其無學”(《慎言·小宗篇》)。他對夢的解釋是:"夢,思也、緣也、鹹心之跡也"(《慎言·見聞篇》)。這有助於破除迷信邪說。
王廷相的心理學思想在中國古代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他繼承和發展了北宋張載等人的心理學思想,並對後世的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有重要影響。他的主要著述收集在《王氏家藏集》《歸田集》等書中。其心理學思想較集中地反映在《慎言》、《雅述》、《答薛君采論性書》和《答何柏齋造化論》等篇。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