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江[中國共產黨]

王延江[中國共產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延江,是臨沂市羅莊鎮沈泉莊村黨支部書記。

基本信息

簡介

山東省沂蒙山區,有一位受到農民民眾交口稱讚的艱苦創業帶頭人。他曾是一個窮漢子,憑著勤勞奮鬥,成了“百萬富翁”,可他卻把600萬元個人資產無償獻給村集體,帶著全村1600口人苦幹實幹,在短短的六年間,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從300元增加到6000元。他的名字叫王廷江,是臨沂市羅莊鎮沈泉莊村黨支部書記。

1992年7月28日,江澤民總書記到沂蒙山區考察,在臨沂親切會見了28名戰爭年代的英雄和新時期的勞動模範,其中就有王廷江。在與王廷江交談時,總書記三次豎起大拇指誇獎王廷江:“不簡單!”“了不起!”“好樣的!”

奉獻之舉“不簡單!”

那一天,江澤民總書記全神貫注地聽著羅莊鎮黨委書記李桂祥講述王廷江的事跡。王廷江原來是一個文盲窮漢子,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下,他苦幹致富,成為沂蒙山的一個“百萬富翁”。雖然他當時還不是共產黨員,但他信黨愛黨,想著窮鄉親,他把自己擁有420萬元固定資產和180萬元流動資金的白瓷廠捐獻給村集體,帶領民眾走共同富裕之路,把一個貧窮落後的沈泉莊建設成了沂蒙山區出名的富裕村。

總書記問王廷江:“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已是村支書的王廷江,第一次面對面地回答總書記的問話,又激動又緊張,他毫無掩飾地掏出自己的心裡話:“俺靠黨的富民政策富了,要知黨情,報黨恩,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幸福。俺琢磨著,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不能只為錢活著,重要的是要乾一番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事業,所以俺就獻了廠子。”

“不簡單!”江總書記豎起大拇指,稱讚王廷江:“你思想好,有本事,又有追求,對錢沒有看得那么重,這樣將兩個文明結合起來,太好了。”

總書記接著對在座的人說,只要我們發揚無私奉獻和艱苦創業的精神,沂蒙山區就大有希望,我們的國家就大有希望。

先進事跡

王廷江確實不簡單!

沂蒙山區,是光榮的土地,也曾是貧困的土地。它岱崮相連,河流縱橫,歷史上災害頻繁,直到本世紀80年代,這裡仍是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因為貧窮,王廷江小時只進過一天國小。他討過飯,撿過煤渣,14歲開始乾整勞力的農活。1968年,他剛滿18歲就拉起地排車四處奔波賣陶瓷掙腳錢,結婚以後,王廷江駕轅,妻子拉套。他幹了整整10年拉地排車的苦力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沂蒙山區吹來了脫貧致富的春風。1980年,王廷江與別人一起承包了村裡的代銷店,走南闖北運銷陶瓷,一年多下來,靠辛勤勞動掙到近萬元錢。接著他又先後買拖拉機、買汽車搞起運輸隊,到1986年他積攢下30萬元家產。一些親朋好友勸他:“錢掙得不少了,吃利息也夠了,該享享清福啦。”“樹大招風,萬一政策變了,還不知道怎么樣呢。”於是,王廷江變賣了汽車和貨底子,把30萬元存進銀行。

羅莊鎮黨委書記李桂祥上門推心置腹地說:“你才36歲,就想享清福,是不是早了點?”憨厚質樸的王廷江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李桂祥語重心長地說:“黨的富民政策變不了,你勤勞致富掙錢,政策允許,法律保護,錢掙得越多越好。”這話激起了王廷江再創大業的雄心。

他決定用30萬元存款,再貸款60萬元,開工興建一座白瓷廠。當王廷江在工地上沒白沒黑苦幹的時候,父親被檢查出晚期肺癌。兄弟姐妹輪流守護父親,王廷江卻抽不出身。工廠建成了,他跪在父親墳前大哭:“爹,兒子不孝,俺沒能床前伺候,現在工廠建好了,俺為民眾辦了件好事,您老人家該原諒兒子了吧!”

白瓷廠試車投產那天,王廷江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產品快出窯了,30台窯車因輪軸受高溫膨脹影響,全部卡死在窯內,眼看價值幾十萬元的財產就要付之東流。王廷江披上兩床濕被子,奮不顧身鑽進爐火通紅的窯里,冒死拉出了第一輛窯車。他披的被子燒著了,臉上烤得紅一塊紫一塊,手、肩上都燙出血泡。他和工人們連續奮戰7小時,終於拉出了全部窯車。讓人驚喜的是,第一批產品全部合格。

王廷江的白瓷廠越發展越大,到1989年,已擁有固定資產420萬元,流動資金180萬元,並且還清了全部貸款,形成年產日用瓷1000萬件的生產能力,每天盈利近萬元。

王廷江富了,但沈泉莊的大多數人依然受窮。幾年了,現實使他產生了深深的困惑:自己先富了,父老鄉親仍在窮窩窩裡打滾,全村有13個老光棍娶不上媳婦;村東頭王自儉一家五口住一間破土房,下雨天,屋裡只有鍋台那塊不漏雨,只好把孩子放在鍋台上睡覺……

王廷江萌生了把白瓷廠獻給村集體、自己與大夥一起共同致富的念頭:“黨的富民政策讓俺先富起來了,俺要知黨情,報黨恩,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數。”鎮上組織村幹部和企業負責人到膠東參觀,王廷江被許多村走上共同富裕路的業績所感染。在參觀返鄉的路上,他向鎮領導袒露了自己獻廠子給村集體的想法。鎮黨委書記愣怔地說:“廷江,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沒變,共同富裕也不是平調,你獻哪份廠子啊?”“黨的政策是沒變,但政策里不是還有先富帶後富、最終共同富嗎?”鎮黨委書記說:“幾百萬元來之不易呀,是你的血汗錢,還是回到家商量商量再說吧。”

當王廷江把自己的想法徵詢親友們的意見時,許多人不理解,有的說他太傻。王廷江坦然地說:“人活著沒錢不行,光為錢活著也不行,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與王廷江同甘共苦的妻子陸振雲,最理解丈夫的心思,最清楚丈夫的為人,她堅決支持丈夫的打算。她對丈夫說:“咱不忍心看著鄉親們受窮。”

鎮黨委了解到王廷江是真心實意獻廠子,就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同意王廷江把廠子獻給沈泉莊村。1989年9月29日,王廷江帶著自己苦心經營多年、擁有420萬元固定資產和180萬元流動資金的白瓷廠,回到了沈泉莊村。王廷江獻廠的思想和行動深深地印在沈泉莊村鄉親們的心裡,人們誇獎他,感激他。可是王廷江覺得自己為鄉親們乾好事,才開個頭,後面的路還長著呢!不久,他站在黨旗下莊嚴宣誓:隨時準備為人民的利益獻出自己的一切。

江總書記的話鞭策著王廷江。他不斷乾出“不簡單”的事。村裡的會計做過一個統計,按鎮上規定,這些年王廷江的工資和超額獎應不下100萬元,可他實際上只領了很少一部分,不少錢給村上和社會辦了好事。70多歲的於登之老人,癱瘓在病床上十多年了,王廷江經常抽空去看望他,逢年過節自己掏腰包送上三五百元。1993年,蒼山縣蘆柞鄉遭受特大水災。王廷江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前去考察,看到當地老百姓吃糧困難,就拿出自己的5萬元錢,買了5萬公斤小麥,叫人送到災民手中。

王廷江對集體、對需要幫助的人,慷慨大方,對自己卻十分“摳門”。他出差很少在賓館吃飯,總是找個小飯店吃碗麵條或是吃幾個包子。即使出國,他也總是帶些煎餅、鹹菜和速食麵。許多人對此不理解,王廷江卻認準一個囫圇理:“人一饞就容易變懶,一懶就容易變壞,這樣的人是不會為大夥做事的。”

艱苦奮鬥“了不起!”

“沈泉莊辦起了10家企業,人均年收入達到4500元,比俺三年前回村時增長了10多倍,人家說俺們是沂蒙山區首富村。”江總書記又一次豎起大拇指:“了不起!人就是要有這么一種精神。”

時光倒流到1989年臘月二十八,那天晚上,剛剛被鄉親們全票選為村委會主任的王廷江,主持召開了沈泉莊新一屆村委會第一次會議。

屋外寒風凜冽,屋內人們悶頭一言不發。誰都明白:沈泉莊要脫貧致富談何容易!全村1600口人,每人不到一畝薄地,平均畝產糧食200來公斤,勉強能填飽肚子,上一年的工農業總收入只有90萬元,人均收入300元,在羅莊鎮38個村中倒數第二。村裡的集體經濟是個空殼子,帳面上僅剩428元錢,欠外債13萬元。這幾年,村委會換了十屆,黨支部換了四屆,像走馬燈,領導無力,人心渙散。人們擔心:王廷江能收拾這個亂攤子嗎?

“咱沈泉莊不是能不能富,而是想不想富”,王廷江激動的話語打破了沉寂:“咱村人多地少,單靠土裡刨食富不了,但咱在礦區,周圍淨是煤、矸土、焦寶石、石灰石,發展陶瓷工業誰也比不了,再有俺那白瓷廠打底,還愁不富?‘人要闖,馬要放。’咱沂蒙山人過去跟著黨英勇奮鬥打天下,眼下只有英勇奮鬥才能挖窮根。只要大家都豁出去,一定能闖出一番大事業來!”

會場活躍了,大家爭先恐後發表“高見”。最後村委會制定了一年脫貧、二年致富、三年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良種化,村民住房樓房化,工業年產值過一億元,爭當江北陶瓷第一村的發展規劃。後來,村裡有人把這次會稱為“沈泉莊的三中全會”,是它吹響了沈泉莊向貧窮宣戰的號角。

說乾就乾。陰曆大年初六,沈泉莊同時開工上馬了第二白瓷廠、瓷釉廠、氧化鋅廠三個項目,總投資1250萬元。當時許多國營大廠正忙於搞“高、精、尖”產品,大眾日用瓷市場出現部分空白,沈泉莊卯足了勁要抓住戰機,用最快的速度,拿下這三個項目。

整個沈泉莊都動員起來,村幹部帶著全村人兵分五路:一路籌集資金,一路施工,一路採購原材料,一路招收管理人員和職工,一路搞技術培訓。身為總指揮的王廷江,夾著鋪蓋捲住進了工地臨時搭起的板棚,帶領幾百人打地基、建廠房。地凍得梆硬,一鎬一個白點,王廷江就讓人買來柴油,潑在荒地上,用火燒開凍土,一邊烘一邊挖。沒日沒夜地乾,身體一向結實的王廷江也頂不住了。一天中午,他一頭暈倒在工地上,被送到醫院。一打完吊針,他又出現在工地上。只用了110天,三個項目就全部建成投產,當年實現產值4300萬元,創利稅486萬元。

此後,沈泉莊發展工業,每年都上三四個項目。村辦企業上項目,最愁的是缺資金、少技術。為解難,王廷江跑臨沂,到濟南,進北京,下南京。一次去唐山融資和建立銷售網點,在返回途中,出了車禍,王廷江身負重傷。他在醫院甦醒過來便急切地說:“快給俺村打個電話,俺從唐山跑回一筆資金,村里正急等用呢。”聞訊趕來的村幹部感動得落下淚珠。

1992年底,三年時間到了,沈泉莊圍繞陶瓷辦起了10個工廠,實現工業產值1.6億元,利稅175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由300元猛增到4500元。村里還建立了農場,買了45台農機具、20台自動噴灌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良種化。近300座別墅式樓房拔地而起,村民住房基本實現了樓房化。

沈泉莊大幹快上的這幾年,正是國內外陶瓷市場不太景氣的時候,國內許多陶瓷企業虧損,有的甚至倒閉。但沈泉莊辦的陶瓷廠效益一個比一個好:產品合格率99.5%、產品銷售率96%、產品利潤率20%、資金周轉天數僅120天。華盛集團總公司先後榮獲“全國最佳效益鄉鎮企業”和“全國最高利稅總額鄉鎮企業”等桂冠。這一切得益於沈泉莊人強烈的市場意識、成本意識和他們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

沈泉莊家大業大,大小企業28家,固定資產4億多元,但王廷江卻很“摳門”,連辦公室招待用茶,一包沏多少杯,都作了規定。在他眼裡,降低管理成本,就是要從小處做起。沈泉莊的企業共有7100多名職工,管理和後勤人員只占7%,而且這500人還要承擔原材料和產品的裝卸任務,因為直到如今,沈泉莊還沒有專職的裝卸工。

王廷江十分重視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幾年來,沈泉莊從全國各地引進各類人才246名,其中高級工程師有12名。王廷江視他們為沈泉莊發達的“村寶”。在沈泉莊,最好的樓房是科技人員的,待遇最高的是科技人員,最受人尊重的也是科技人員。

到1993年初,鄉親們日子好過了,村民們和有些幹部想歇口氣,王廷江說:“沖市場競爭的激烈勁兒,一歇就別想再站起來。”他提出辦合資企業,“借水行船”,到國際市場上闖一闖,儘快趕上國際陶瓷業的發展潮流,讓自己的產品上檔次。

沈泉莊與香港一家公司合資960萬美元,建起了沂蒙山區第一家村辦中外合資企業臨沂東方陶瓷有限公司。1995年,沈泉莊又投資960萬美元,同義大利公司合資,生產國際上僅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的高檔內牆彩印磚。他們從義大利引進90年代最先進的電腦自控設備,從西班牙進口了釉子等主要原料,終於在今年初生產出了合格產品。經國家技術檢測中心檢測認定,達到國際一流標準。現在,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

一心為民“好樣的!”

還是王廷江與江總書記那次難忘的見面。王廷江告訴江總書記,自己從個體戶當了村支部書記,圖的不是個人名利,圖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說:“俺當沈泉莊的家,就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要讓老百姓打心眼裡說共產黨好。”

江總書記第三次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讚:“好樣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王廷江正是這一崇高宗旨的模範執行者和實踐者。

1989年11月,王廷江成了黨的人。他橫下一條心,做黨的人,就要做黨的事,就要一心一意為鄉親們謀幸福。不久,他當了沈泉莊村委會主任,後來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王廷江的信念越來越堅定。他常說:“村這一級幹部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在民眾眼裡,代表著共產黨的形象。當村支書,甭看官不大,管的事卻不少。這些事,從小處講,是村裡的事;從大處講,就是國家的事、就是黨的事,管好了,大夥就說共產黨好。”

王廷江讓全村民眾折服的第一個舉動是,他敢於衝破農村舊的家族意識的束縛,用人辦事不徇私情。農村宗族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有些親戚本家看王廷江掌了權,就議論,這下有靠山了。王廷江知道,闖不過這一關,就乾不好村委會主任。他上任後,就請來了王姓本家所有的長輩,他在每位長輩面前放了1000元錢,說:“這錢是俺幹個體戶時掙的,算是對各位長輩盡一點孝心。從今往後,俺就是村幹部了,懇請各位長輩支持俺的工作。在家族中咱是爺們,論公事咱是上下級,醜話說在前頭,誰要是違反了村規廠法,侵害了集體的利益,是本家的嚴加一等處理,到時候別說俺六親不認。”

王廷江的三弟在廠里當司務長,過八月十五,廠里規定免費給職工供應一頓午餐,三弟沒按規定辦,不僅收了錢,飯菜還給的不夠,當職工提意見時,他醉醺醺地與人家動了拳腳。王廷江火了,當即下令:“按制度辦事,限他一小時之內捲起鋪蓋走人!”老母親知道後數落他說:“一揸沒有四指近,砸斷骨頭連著筋,那可是你親弟弟呀,你就忍心砸了他的飯碗?”王廷江對母親說:“兄弟歸兄弟,工廠是工廠,沒錢俺可以給他三千、五千的,但違反廠規誰也不行!”

王廷江用人不搞家天下,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現在沈泉莊村28個企業的廠長、經理中,22人是外地的,並且沒有一個是王廷江的兄弟子侄。他的大哥一開始在紙箱廠當廠長,後來因遲到早退被他免職了。管住自家人,凝聚全村心。

王廷江回村後辦的第一件征服人心的好事是:改造舊村,讓村民普遍得實惠。沈泉莊地處黃泥灘,過去“遠看像村莊,近看泥汪汪,全村破草房,風吹塵土揚。”王廷江把自己辦工廠時攢下的180萬元流動資金拿出來,鋪道路、通大街,並宣布:村里不管誰家蓋樓房,都給補貼1萬元。

王廷江領著村委成員丈量大街、規劃樓房,不少村民轉著看熱鬧。有的還說風涼話:“1972年,咱村就搞規劃,20年了,量來量去這是第七回了,還不是老樣子。”王廷江一邊放著皮尺,一邊提高嗓門:“今天,俺敢對全村老少爺們下個保證:咱莊保證不會再量第八回!”

舊房子拆了,王廷江一家四口搬到白瓷一廠兩間辦公室里住。家裡人吵吵嚷嚷早一點蓋自己的樓房,王廷江卻說:“村里大多數人還沒住上小樓,咱們當幹部的先造起來住進去像什麼話!”就這樣一住就是三年。

等到本村里250多戶村民住上了別墅式住宅樓,村里大小几條街道也大部分得到拓寬,王廷江才開始籌建自家的樓房。當第256座樓房的主人王廷江喬遷新居的那天,不少人家自發放起了鞭炮。本村村民王興元揮筆寫下一副對聯,上聯是“補貼萬元蓋樓房”,下聯是“多虧書記王廷江”,橫批是“共產黨好”。

江總書記的鼓勵,成了王廷江為人民服務不停步的動力。他的追求也更高了。

“再緊不能緊了老人,再缺不能缺著孩子,在他們身上最應該體現黨的溫暖。”王廷江這么說,更是這么做的。現在,全村180多位老人,每人每月補助40元生活費,雷打不動及時發放。在村里連續上項目、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王廷江毅然決定投資1000萬元建山東一流的幼稚園和實驗國小,從全省聘教師。現在,沈泉莊的幼稚園里,有專門聘來的營養師安排孩子們的食譜,每餐“四菜一湯三樣飯”,早中晚各加一次水果和點心。他說:“二十年後的沈泉莊村就看他們的了。”

四年來,在濟南,在北京,在上海,在中央機關的會議上,在我駐外使館,江澤民總書記多次談起王廷江,他說:人是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的,沒有這些就會一事無成。每個人都追求美好的未來,但是,如果沒有艱苦奮鬥的今天,就不會有生活幸福的明天。沂蒙山區的王廷江大字不識幾個,卻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一個農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乾出了那樣的成績,是令人感動的,我們應當提倡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實質上就是不忘國家,不忘黨的事業,不忘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江總書記的每一次鼓勵,王廷江都銘記在心,他帶領民眾艱苦創業的勁頭越來越大,沈泉莊發展的步子也越來越大。去年,沈泉莊組成了華盛集團總公司,擁有28家企業、4.2億元固定資產、7100名職工、年產日用瓷1.3億件、建築用瓷550萬平方米。去年全村實現銷售收入4.9億元,利稅4719萬元。如今的沈泉莊,近300幢村民樓鱗次櫛比,全村百姓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有人這樣問王廷江:“你無償獻廠子,沒白沒黑乾,究竟圖個啥?”王廷江回答得朴樸實實:“在革命戰爭年代,數不清的先烈犧牲在沂蒙山,光留下姓名的就有6萬多。為了咱們的今天,他們連命都搭上了,俺獻個廠子,為民眾致富出點力又算得了啥!”

這就是王廷江——一個沂蒙山區村支書的寬廣胸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