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院士傳記

王希季院士是我國空間技術專家,空間事業的創始者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及其後的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他創造性地把我國探空火箭技術和飛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作為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負責制定出立足國內技術和工業基礎而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製方案。在我國的探空火箭、運載火箭早期的方案論證和返回式衛星、載人太空飛行器、現代小衛星和我國空間技術戰略研究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是太空資源、空間技術體系、空間基礎設施、空間疆域等新概念的提出者,曾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朱晴編著的《王希季院士傳記》記述了王希季的生平、業績、貢獻和品格,也涉及航天科技工業的發展歷史,涉及航天型號工程研製等科研生產活動,涉及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孕育與傳承。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晴編著的《王希季院士傳記》以我國著名航天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事業主要開創者之一王希季的人生旅途為主線,講述了王希季的傳奇人生和成功經歷,濃縮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閃光軌跡,體現了老一代航天人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勇於拼搏的精神。

作者簡介

朱晴,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理事,農民日報社編輯(退休),出版有人物傳記、小說、散文,其中《趙無極》獲第二屆中國優秀傳記文學作品獎,《王希季》獲國家圖書獎,《逆水漫漫一葉舟》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寫給媽媽的話”徵文二等獎,2005年當選為“風雅頌杯”當代十佳優秀傳記文學作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商賈之子 無憂無慮度童年
第二章 家道中落 少年初識愁滋味
第三章 “跳”入聯大 名校嚴師育英才
第四章 思親情切 大理城探祖尋根
第五章 壯志難酬 考取赴美留學生
第六章 一波三折 悲喜交織的戀情
第七章 放棄讀博 急於效力新中國
第八章 成家立業 執教大連工學院
第九章 院系調整 舉家遷入大上海
第十章 急於求成 火箭研製遭挫折
第十一章 艱苦創業 探空火箭沖雲天
第十二章 勇於開拓 系列火箭屢探空
第十三章 衛星上天 “長征一號”立奇功
第十四章 殫精竭慮 研製返回式衛星
第十五章 吃盡苦頭 攻克回收新技術
第十六章 有驚無險 返回艙安全著陸
第十七章 捨我其誰 求發展勇擔風險
第十八章 坦蕩無私 人格魅力鑄口碑
第十九章 開拓天疆 提出航天新概念
第二十章 搭載成功 啟用空間微重力
第二十一章 高瞻遠矚 開展軟課題研究
第二十二章 功成名遂 老將出馬親護航
第二十三章 多方呼籲 建空間基礎設施
第二十四章 著書立說 關注培養設計師
第二十五章 老當益壯 心血澆注小衛星
第二十六章 舐犢情深 言傳身教慈父心
第二十七章 國家功勳 甘當太空鋪路石
第二十八章 伉儷情深 攜手走過鑽石婚
王希季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1921年7月26日(農曆六月二十二),正是盛夏進入中伏的第一天。生活在昆明的人們卻絲毫感受不到酷暑溽熱的侵擾。正午時分,一個新的小生命啼唱著人生的第一串音符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迎來弄璋之喜的人姓王,名毓昆,字式西,與妻子周詩貞都是來自大理的白族人,定居這座城市已經多年了。夫妻二人本已育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卻奪去了二兒子幼小的生命,令他們傷心不已。如今,這個男嬰的降臨,驅散了一直以來壓在父母心頭的陰霾,也給哥哥姐姐帶來了新的歡樂。
孩子們是“希”字輩的,孟仲叔季,男嬰排行第四,以“希季”命名順理成章,小名就喚作“阿季”。
阿季的祖籍是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老家就在古城南面七里橋的觀音塘上末村。其祖父王超是鄉里的名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二,人稱“超二爺”。除了做點小本生意之外,他還潛心研究湯頭病理,雖說不上是杏林高手,對付頭疼腦熱的小病小災總能藥到病除。一有閒暇,他就進山去採集草藥,回來後親自動手晾曬炮製。凡是前來求醫問藥者,無論遠近親疏,他不僅診病開方分文不取,連辛辛苦苦加工出來的藥也是無償奉送。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扶危救困、仗義疏財的超二爺是十里八鄉有口皆碑的“大善人”,他的長子王毓嵩則是聞名雲南、才華橫溢的“王聖人”。
王毓嵩字式南,就讀於滇西規模最大的公立書院——大理西雲書院,畢業時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去東瀛留學,在日本經緯學校學成歸國後,成為雲南省立第一師範的國文教員。他勤思敏學,對政治、經濟、法律、教育、藝術等多種學科均有涉獵和心得。教學之餘,他還致力於著書立說,詳盡闡述自己對社會、政治、經濟、道德的思考,宣傳進步思想,撰寫發表的《人理學》《義務政府主義》等專著,貫穿著濃郁的民主主義色彩,在文化教育界受到非同一般的尊崇,當地有“王式南者聖人也”之譽。
天妒奇才,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思想家竟然英年早逝,僅僅走過了37個春秋。
王毓昆是三兄弟中的老二,雖也天資聰穎,屬可造之材,中學以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績畢業後,卻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而放棄了讀書深造的機會,經營起家裡的小店。王毓嵩去世後,為了打理哥哥的後事,他來到了昆明。
王毓嵩生前朋友很多,出於對亡友的深情厚誼,喪事料理完畢後,大家又把關注的目光投射到王毓昆身上,力主讓他留在昆明謀求發展。一則家鄉生意確實不好做,二則弟弟毓嵛也已長大成人,完全有能力照顧父母和家中諸事,他決心留下來試一試,說不定真能幹出一番事業來。
小阿季出生時,王毓昆已經憑著靈活的頭腦和過人的膽識,將自己的煙、茶、棉紗和食糖批發生意開展得紅紅火火,與內地數省都有長期穩定的業務往來,並經營著相當規模的進出口貿易。
商業上的成功不僅令一家人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還為他帶來了一個向仕途發展的機會。阿季三歲那年,父親被派到貴州興義任地方稅收官。雖說雲貴是相鄰的省份,往來交通卻並不方便,一路顛簸好不容易才攜一家老小來到任上,王毓昆卻並不看好這份差事。
雖說商場如戰場,但無論是長驅直入還是迂迴包抄,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戰術,完全可以任憑自己審時度勢來掌握。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再加上良好的信譽、可靠的貨源和相對穩定的客戶,王毓昆完全可以信馬由韁舉重若輕地自如馳騁。
宦海的沉浮卻根本由不得自己,看到那些希望得到提升的人既要挖空心思地揣摩奉迎上司,又要千方百計地遷就籠絡同僚,彼此間爾虞我詐,看臉色、聽閒話如同家常便飯,他從心裡覺得厭煩。
對功名不感興趣,也無意在仕途謀求發展,王毓昆勉強幹了兩年,就找個理由辭去了這個一般人眼中的“肥差”,重又回到昆明的生意場上,輕車熟路地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官場的周旋、商場的應酬,還是頗豐的收入,都沒有能讓他沾染上任何不良的習氣。對妻子,他堪稱一個專情而顧家的好丈夫;對子女,他可謂一位慈祥目開明的好父親。
王毓昆是個戲迷,在戲院長期定有八個座的包廂,併購有長年的通票。戲院就坐落在離家不遠的公園裡,華燈初放的傍晚,孩子們簇擁著父親一路上說說笑笑地去聽戲,這是阿季童年最開心的記憶。一聽說要去聽戲,他總是顯得迫不及待,早早就催促著大家趕快動身。
只有大人們才有資格坐在包廂里聽戲,阿季只能和哥哥姐姐一起坐在普通的觀眾席中。他並不在乎不能和父母坐在一起,反倒覺得擠在人群中觀看更有趣。聽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腔也沒關係,那誇張有趣的臉譜髯口、鮮艷華美的盔靴蟒帔、銀光閃爍的刀槍劍戟,已足夠讓他興高采烈,意醉神迷了。
童年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會作用於人的一生。從最初饒有興致地觀看生旦淨醜的熱鬧,到後來一板一眼地賞析不同流派的行腔,王希季幾十年如一日地鍾情於京劇藝術的不衰魅力。平時工作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戲院觀看演出,晚上抽暇聽上一段梅蘭芳、馬連良等名角兒的唱段錄音,他便覺得既過癮又解乏,是一種絕妙的消遣和享受。
P2-5

後記

初次為功高德劭的王希季院士作傳是十幾年前,年近八秩的前輩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的,只能忙中抽暇接受我的一次次採訪。如今年逾九旬,老人家依然耳聰目明,精神矍鑠,思維敏捷,還是一如既往的忙,一如既往的勤於探索,勇於擔當,積極作為,為了祖國航天事業的順暢發展奉獻著自己的才智與心血。
這本書是在筆者撰寫的《王希季》(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的基礎上加以修改,除參考李大耀先生的著作進行了部分內容的補充外,還增加了王希季院士近十年來的新業績而成。
寫作過程中得到張永維、彭濤、李頤黎等先生和張秋梅女士及王希季院士親屬們的熱情幫助,中國宇航出版社張鐵鈞副社長、牟寧寧編輯為本書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朱晴
2012年8月

序言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半個多世紀以來,培養和塑造了一大批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愛國情懷,理論功底深厚,技術水平高超,善於引領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孕育航天精神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了全面、,系統地總結航天院士的成長規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學思想和創新方法記錄下來、傳承下去,為中國航天事業積累精神財富,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有益借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究決定,組織編寫一套《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以下簡稱《叢書》)。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同時也為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指明了方向。在中國航天事業“續航天夢、築強軍夢、圓中國夢”的新形勢下,出版這套《叢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記載航天歷史。航天院士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寶貴財富,他們的成長曆程反映了航天事業的發展軌跡。這套《叢書》不僅是航天院士個人的傳記,也從不同側面記載了中國航天從技術到管理、從思想到精神的真實歷史。
弘揚航天文化。宣傳航天院士,就是站在科學的高度,向社會各界全面宣傳航天事業,弘揚航天文化,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國家的軟實力。
傳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內的幾代航天人,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不斷積累、提煉、傳承而逐漸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航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航天事業之魂。《叢書》全面反映了航天院士的學術成就、科學作風和思想品格,有助於航天精神薪火相傳。
培育航天人才。中國航天事業已經完成了新老交替,一代航天新人正在茁壯成長。《叢書》是澤被後世的人才工程,對於培育航天人才、發展航天事業、鑄造新的輝煌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叢書》是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愛國主義教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發行,必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熱愛航天、投身航天、奉獻航天,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再攀高峰,使中國航天事業後繼有人,蓬勃發展,續寫輝煌。
高紅衛
2014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