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6-1999 年就讀于山東大學文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9-2002 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教師,教授。
任《文藝理論研究》編輯;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
西方現代文論、詮釋學美學、後期維根斯坦美學、文學史哲學、網路行為研究。
主講課程
文學概論、美學原理、當代西方美學名作導讀。
主要貢獻
學術論文
1 、 《論文化選擇在佛教雕塑藝術中的作用》‚《宗教學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2 、 《也談“內在尺度”》‚《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2001 年卷。
3 、 《中國早期佛教雕塑藝術審美嬗變》‚《宗教學研究》 2002 年第 2 期。
4 、 《現代美學視野中的天才與趣味》‚《文藝理論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5 、 《將來未來之際的恐懼》‚《山東大學學報》 2003 年第 2 期。
6 、 《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的文化學研究》‚《煙臺大學學報》 2003 年第 2 期。
7 、 《伽達默爾闡釋學中的機敏能力》‚《煙臺大學學報》 2004 年第 1 期。
8 、 《布洛赫“希望美學”的內在結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2004 年第 2 期。
9 、 《從文本到生活世界》‚《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10 、 《關於文本闡釋意義層次的討論》‚《中文自學指導》 2004 年第 4 期。
11 、 《作為偶緣性的遊戲》‚《求是學刊》 2004 年第 5 期。
12 、 《文本闡釋與確定性》‚《中文自學指導》 2004 年第 5 期。
13 、 《誤解:文本意義得以確立的一種方式》‚《江蘇社會科學》 2005 年第4期。
14 、 《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天津社會科學》 2006 年第 1 期。
15 、 《效果歷史:“看”的視角轉換——伽達默爾效果歷史觀解析》‚《中文自學指導》 2006 年第 1 期。
16 、 《意識流小說與意義的更生》‚《雲南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2 期。
17 、 《善良願望如何可能》‚《文藝理論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18 、 《本體適度與形態間隙》‚《雲南大學學報》‚ 2007 年第 6 期。
19 、 《自我對話的悖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2007 年第 6 期。
20 、 《“文學”的建構與重釋文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2008 年第 2 期。
21 、 《對“文學經典”問題的診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2008 年第 2 期。
22 、 《藝術真的終結了嗎?》‚《中文自學指導》 2008 年第 2 期。
23、《維根斯坦反弗洛依德——文藝心理學的問題所在》‚《文藝理論研究》2010.09。
24、《恩斯特·布洛赫:烏托邦與意識形態批判》(譯文)‚《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0.07。
25、《私有語言命題與內在心靈——維根斯坦對內在論美學的批判》‚《文藝研究》2009.11。
26、《美學是一門錯誤的學科?》‚《清華大學學報》2009.07。
27、《學術一定要“中國”嗎?——對“中國性”的批判性思考》‚《雲南大學學報》2009.05。
28、《“文學”的建構與重釋文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8.03。
29、《對“文學經典”問題的診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03。
30、《“大眾傳媒時代的文學生產”學術綜述》‚《文學評論》2008.02。
專著
1 、 《西方闡釋學美學局限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1 月。
2 、 《意義詮釋與未來時間維度》(獲上海社會科學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12 月。
3 、 參編《中國古典審美文化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2 年 9 月。
教材
《藝術美學教程》(合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