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挑戰
王小村是中國十年文革結束後重新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
1978年2月進入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歷史系,1980年1月轉入生物系學習細胞與分子生物學。
1986年8月,應邀出席在布達佩斯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癌症大會並宣讀其研究論文“DNA雙螺旋結構的內在不穩定性與致癌基因自發活化機制”。
1987年2月,被中國科學院選為全國百名優秀青年科學家並獲得國家研究基金。
1987年12月,中央電視台以“人才的挑戰”為電視專題介紹其成才經歷。
美國求學經歷
1988年1月,王小村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內科與外科學院 (Columbia University P & S College) 學習分子免疫學, 從事有關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與愛滋病關係的研究。
1992年2月, 應聘為美國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研究員, 隨即轉任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研究員。 其間他首次發現了糜蛋白酶樣蛋白酶在老年痴呆症發展過程中的生理活性。
1994年1月,他獲英國皇家癌症基金會 (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 研究基金,赴牛津大學 (Oxford University) 任研究員, 成為世界上首次在人體卵巢癌細胞中發現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之研究小組的主要成員。
1996年,任美國克利夫蘭臨床中心 (Cleveland Clinic) 研究員, 主建一個轉基因模型以顯示干擾素對某些癌症的治療性干預潛力。
1997年,任日本東京羅氏製藥公司 (Roche)主任研究員, 開發抗癌新藥。
1998-2000年,任美國甲骨文公司 (Oracle) 臨床數據系統首席軟體工程師, 參與構架新一代臨床資料庫。
2001-2002年,任美國禮來公司 (Eli Lilly) 的藥理資料庫項目總監, 主持設計藥物數據自動處理系統。
2002年1月,任美國綜合基因技術公司 (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副總裁,指導生物信息工程項目。
2002年6月, 王小村出任美國法摩康集團 (Pharmacom Corporation)董事長,併兼任美國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 Iowa) 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科研成果
王小村先生在人類基因組學,免疫學,蛋白質化學和神經科學等方面著有科技論文,並持有十七項有關生物感測與微系統方面的美國專利和臨時專利。
2004年5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綜覽” (MIT Technology Review) 例舉他為在生物感測與超微電機領域作出世界領先工作的五位科學家之一。
2003年4月與2007年4月先後兩次被美國媒體選為封面人物。
2005年5月與2008年5月先後兩次作為美國政府經貿代表團成員訪問中國。
2006年1月, 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先生在其有關中國教育改革30年的著作中專章介紹了他的經歷。
2007年3月, 美國華爾街日報(Journal of Wall Street) 列舉他為美國企業領軍人物之一。
2007年4月, 被選為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工商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
2007年5月, 應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邀請作“法摩康生物感測微系統”專題演講。
2007年7月, 被“劍橋傳記”(Cambridge Biographies) 選為世界新行業帶頭人。
擔任職務
王小村 先後被應聘為武漢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四川大學,荊楚理工學院和武漢輕工大學 客座教授, 並任河南省經濟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湖北省襄陽市人民政府顧問,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專家,中國有機谷 集團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