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馭

魏晉南北朝時期,帶上金屬之牌飾之外,也用玉牌。 王建與趙仲湮的帶板同為1塊尾,7塊長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單尾二條笏頭帶。 明代雙尾笏頭帶流行,成為玉帶的主體,單尾笏頭帶使用不多,存世較少。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江山穩固、皇位永續,實行封藩制度。明代江西藩王三系中寧王系與益王系中,幾十年來,發掘與清理的墓葬有9座藩王及王妃墓葬,新建地區的寧獻王朱權墓、寧惠王朱磐襯墓、寧靖王朱奠培墓、寧康王朱覲鈞及妃合葬墓、寧康王次妃馮氏墓,南城縣的益端王朱祐檳夫婦合葬墓、益莊王朱厚燁夫婦合葬墓、宣王朱翊躧夫婦合葬墓、定王朱由木夫婦合葬墓。此外還有一些郡王及公主墓葬。
寧王共傳五代四王:寧獻王朱權---寧惠王朱磐襯(先朱權薨,未就王位)---寧靖王朱奠培---寧康王朱覲鈞---朱宸濠。一世寧王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永樂元年(1403年)朱權改封江西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因“謀反”,被除封國。
益王共傳七代七王:益端王朱檳---益莊王朱厚燁---益恭王朱厚炫(朱厚燁弟)---昭王朱載增(未就位,先薨)---宣王朱翊躧---敬王朱常涏---定王朱由木---末王朱慈炱。一世益王朱檳,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今江西南城),一直延續至明亡。
在江西明代藩王文物中,玉器占據相當比例,其中以玉帶板數量多,品質佳,琢工精,內涵深,觀賞性強,研究價值大。據不完全統計,江西地區見於報告的明代玉帶板近30副(組),藩王或王妃墓幾乎都出土了玉帶板。
明代玉帶乃帶飾經數千年演變與發展的結果。先秦服裝上衣下裳,以帶束腰。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除絲麻織帶外,已普遍使用革帶,帶端鉤連。歷代貴族常系兩種腰帶:大帶,帛布製成,專用於束腰;革帶,皮革為之,則用於系佩。①三國以後,中原地區革帶用趄者(金屬有舌扣環帶頭)增多。魏晉以後,帶趄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這種鉤絡帶身常釘綴一些鏤空紋樣金屬牌,時稱“鏤帶”。
金(屬)鏤帶進一步轉變為蹀躞帶。“蹀躞”一作“”,也作“瘛”。蹀躞帶上牌飾不僅有裝飾效果,還具實際功用,牌飾下端鉸具下銜接一個金屬小環,或牌飾下開一橫置長方形小孔,俗稱“古眼”,以承皮條穿過。帶上小環與皮條是專為系佩什物之用,如帶弓、劍、帉裻、算囊、刀、礪石之類。兩晉時,這種北方少數民族的流行裝束傳入中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帶上金屬之牌飾之外,也用玉牌。北朝時期出現完整玉帶,《周書•李遷哲傳》記:“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帶及所乘馬賜之(李遷哲)。”1988年陝西省鹹陽市底張灣北周若干雲墓出土的八環蹀躞玉帶是目前所見出土最早的蹀躞玉帶。唐初崇尚武功,借鑑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規定官吏系蹀躞帶。帶上懸掛什物七種,名謂“蹀躞七事”。唐代形成革帶制度,蹀躞帶外亦用無環的帶,以帶板質地之別與數量多寡表示官員依品秩高低。
南北朝始,除了上述用帶趄括結之外的蹀躞帶,還出現了帶板裝飾,不掛吊物件,帶頭縫綴外端圓弧狀尾(帶尾板),即笏頭帶。此後笏頭帶成為漢民族的主要帶式,作為官員禮儀服飾,唐代行、宋代興,明代盛,清代微。
笏頭帶有兩種帶式:單尾笏頭帶,一條式,一端連線帶扣,一端綴以尾,帶尾內側一段錐有若干孔眼,帶面再綴數塊帶板。帶的主體形狀與現今使用的一字長條形皮帶相仿,只不過加綴板飾;雙尾笏頭帶,二條式,一長一短。前帶位於腹前,兩頭綴上尾,尾內(或輔帶)錐孔眼。後帶位於腰後,兩頭(或輔帶)連結帶扣。前後帶圍繫於腰,帶尾與帶扣位於腰側,尾穿扣環合於一體。宋代可能存在單尾笏頭帶向雙尾笏頭帶過渡形式的單尾二條笏頭帶,最早的見於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帶。1956年江西上饒市郊茶山寺一座南宋初年趙仲湮的墓中出土一副玉帶板。王建與趙仲湮的帶板同為1塊尾,7塊長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單尾二條笏頭帶。明代雙尾笏頭帶流行,成為玉帶的主體,單尾笏頭帶使用不多,存世較少。
笏頭帶具體可分為四部分:
帶鞓:簡稱“鞓”,即皮帶,是腰帶的骨骼,一般表面套錦緞罩衣,革帶不露;
帶:釘綴在帶(尾之外)表面的薄板;
尾:外端圓弧的長方形薄板,釘綴在革帶尾端,既保護皮革,也具裝飾效果。亦稱“魚尾”、“撻尾”、“獺尾”。現在人們通常將帶與尾統稱帶板。
帶扣:是金屬製成聯接之具,一般採取環舌相加。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內出土了1組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尾:長6.6、寬3;花形:長3.8、寬3.2;帶環花形:長3.9、寬3;桃形:直徑2.6。厚均為0.6厘米。重205克。
青玉質,淺雕工藝製作。每塊玉板深刻輪廓,周緣弧出,牡丹圖案,花苞居中,瓣葉圍繞。典型牡丹外層5或6葉片,內層左右2葉片。花下點狀莖蒂。葉苞表面加刻細線,葉上三條,苞上一條脈紋,以示莖脈。陰線上填塗金彩。此為單尾笏頭玉束帶,玉帶板共有16塊:1塊尾,兩朵牡丹並行組合圖案,花外層6片段預告瓣;7塊花形板與2塊帶環花形板圖案典形,只是後者下方加環;6塊桃花形板因板形及內中圓孔,圖案稍有變化,外圍5片段預告瓣,中間1片加刻4條葉紋。牡丹外形寫實,細處抽象,輪廓清楚,構圖飽滿,刀法簡潔,風格協調。線脈金彩使牡丹更為美麗,增添了富貴之氣。
明代幾乎難得一見此種造型及紋飾的玉帶,其時代與各板位置需進一步研究。歷代玉帶不僅是官員品秩的重要表征,也是巨大財富,故前代玉帶亦有遺留,且為後人所用。在湖北鍾祥的梁莊王墓中就出土了1條鶻捕鵝白玉帶與1條葵花青玉帶,前者製作時代金代,後者為元代。②梁莊王妃的葵花青玉帶形制保存較為完整,由9塊玉帶和6件金飾組成。玉帶中有7件葵花玉帶呈五瓣花形,中央有1個小穿孔,1塊長方形玉帶,1件金針玉帶扣。金飾件中有2件金帶扣,3件金帶箍,1件金尾可能與長方形玉尾夾合組成。發掘者認為其屬梁莊王妃隨葬品,製作時代“當為元代遺存”③,其形制與功用為“女帶”。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出土時散置於益宣王繼妃孫氏頭旁的包巾內,故其為益宣王孫妃之物。其帶板寬度較窄,約為3厘米,亦屬窄帶之類。1958年吉林省扶餘縣西山屯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條金扣玉帶,帶鞓不存,金配件與玉板皆在,1塊玉尾,18塊玉,考古人員已將各帶板位置其復原。④其12塊長方形中,2塊下方中部有長方形孔。6塊桃形中有一圓孔。益宣王孫妃氏的16塊帶板中,1塊尾,其餘15塊分成二種形狀,9塊花形里有2塊帶環,6塊桃形且其中有一圓洞。這種帶環或有古孔是蹀躞帶向單尾笏頭帶轉變時期的過渡形式。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式數量與結構與扶餘西山屯帶有似性:皆為2塊帶塊,且與大部分的(扶餘西山屯的多3塊)形同;同有6塊帶洞桃形;帶板寬度相差僅0.5厘米。金代玉帶多為光素,形制簡樸,“構圖講究對稱”,“表面雕刻大量使用凹線。”⑤益宣王孫妃的這副帶板圖案似有這種特點。綜合上述,我們初步認為,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製成時代可早到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