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1472~1528)
正文
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人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七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主張"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上)說山中的花只有人感覺到它時才存在;天沒有人的“靈明”就無人“仰它高”;人死了,天地萬物也就破滅了。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他還認為心和身沒有差別,“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人的認識是天賦的:“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同上)學是為了“明其心”,“良知不由見聞而有”;相反,“聞日博而心日外,識益廣而偽益增”(《書王天宇卷》)。他根本排斥了感性認識,其認識途徑是“致良知”。他還倡導“知行合一”說,認為“知即行”,把“知”和“行”等同起來。這是錯誤的。他對兒童心理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這在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如認為“大抵兒童子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全書》卷二)。因而他反對“鞭撻繩縛”,主張“順導其志意,調整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以達“自然日長日化”(《訓蒙大意示教談劉伯頌等》)。他還主張,“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傳習錄》中)。他主張在誦讀時要“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繹反覆,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教約》)。其中滲透著美育心理和德育心理的思想。王守仁的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他的心理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傳習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