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玉

王季玉

王季玉(1885~1967),為王鏊之後裔,王謝長達之女。畢業於王季玉女師,後去日本補習英語及數理,再去『蒙特豪里尤克學院專修文學』。歸國後,為繼承母志,婉辭各大學之聘,致力於辦女子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蘇州市教育工會委員、市婦聯副主任,市第三,第六屆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58年,因年事過高,難於照顧校務,先後在南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及杭州藥物試驗所工作,並擔任江蘇師範學院附中(即原振華女中)名譽校長。1967年3月14日,病逝於杭州。她終身未嫁,全心獻身於教育事業。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民國26年(1937),蘇州淪陷後,振華女中為拒絕敵偽接收而停辦。當時季玉先生將圖書80餘箱運至東山,藏在農家複壁內。本人避居東山,易姓改名,始終未領“良民證”。後來,又將振華女中遷往上海赫德路,假振萃國小復校,由振華女中畢業生、後留學英國的楊季康先生(即楊絳)為校長。季玉先生也經常到上海指導。抗日戰爭勝利後,即籌備復校,奔走募款,得3700餘萬元法幣,才得以修繕校舍,並擴建科學館。

民國38年(1949),季玉去美國參加母校蒙特豪里尤克學院校慶,並領取名譽獎學金。會後,又至哥倫比亞大學聽教育學,時已年逾花甲。

當年4月,蘇州解放,季玉先生立即啟程歸國,旅途中歷盡艱難,繞道東北,返回蘇州。

回校後,鼓勵學生參乾、參軍,支持抗美援朝,組織學生下鄉治螟。各項活動,振華女中無不站在最前哨。又創辦高級技術工讀班,以解決貧寒學生生活、學費的困難。

王季玉 王季玉

歷任蘇州市教育工會委員、市婦聯副主任,市第三,第六屆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

1958年,因年事過高,難於照顧校務,先後在南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及杭州藥物試驗所工作,並擔任江蘇師範學院附中(即原振華女中)名譽校長。

1967年3月14日,病逝於杭州。她終身未嫁,全心獻身於教育事業。

1979年蘇州市教育局在十中禮堂舉行了隆重追悼會,以表哀思。

人物事跡

歸國後,為繼承母志,婉辭各大學之聘,致力於辦女子學校,當時其母王謝長達所辦之女學,僅有國小與簡師,她各方奔走,籌集經費,聘請教師,為創辦振華女子中學竭盡全力。當年風氣未開,振華女中,僅有五名學生,尚有一人中途輟學,但她辦學意志毫不鬆懈。除奔走勸學外,曾聘請社會名流蔡元培、費璞庵、胡敦復、李根源、張一麐及名師俞慶棠、竺可楨、王佩諍、貝時璋等為校董,學生始逐年增加。由於教學質量提高,畢業生中有去歐美留學者,且因校風淳樸,故校譽遠揚,負笈來學之女學生,絡繹不絕。費璞庵之子費孝通,雖為男生,亦爭取入振華女中,被破格錄取。民國15年(1926)10月,她出席太平洋國際會議,後即赴美為振華女中募款,以作今後擴大的費用。

振華校址原設於十全街,後因學生日多,學校規模漸大,由季玉先生遷至嚴衙前,後又遷至帶城橋下塘之舊織造府(即今十中校址)。並以高酬聘請名師教學,而被聘名師,都慕名而來,不計報酬。季玉先生本人每月僅領取生活費二三十元,大部分工資存放學校,作為學校擴建及資助教職員工的生活困難之用。平時生活儉樸,其臥室僅可容膝,陳設簡陋,服飾則布衣布鞋,甚至一補再補,摯友戲稱其為“叫花子校長”。她還職執教生物,英語,有病也不離講台,對差生則利用課外時間耐心補課,督促她們趕上全班。季玉先生辦學方式活潑多樣,早在30年代,就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如雕刻,繪畫,國樂、文藝、家政等。還組織演講會、辯論會等學生社團,舉辦作文競賽,並聘請名師指導各類興趣小組。因而振華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