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峰[王奇峰]

王奇峰[王奇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奇峰,[元]善畫山水。當至元二十五年、二十六年間,識君于越,後八年重逢,知君道賈日起,然則圖豈徒哉。作品《養蒙集》。

元代畫家王奇峰

[元]善畫山水。張伯淳(一二四二至一三o二)題其所畫明秀圖云:觀王君此圖,胸次不止一丘一壑而已。當至元二十五年、二十六年間,識君于越,後八年重逢,知君道賈日起,然則圖豈徒哉。《養蒙集》

抗日將領王奇峰

王奇峰(1897-1938),字峙亭,原籍河北省樂亭縣湯家河大王莊。1897年4月6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三月初五)出生於奉天省康平縣(今屬遼寧)哈拉虎梢屯的一戶農民家庭。王奇峰祖輩是首批下關東的移民之一,到其父親一代已在康平擁有了幾畝田地,得以自給自足。王父為了改變家庭的命運,決心培養王奇峰,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奇峰在法庫中學畢業後,因仰慕霍去病以身許國的雄心壯志,遂決定投筆從戎,於1916年入奉天督軍署衛隊營當兵,一年後與同在衛隊營當兵的徐梁相識,兩人成為至交。

保定騎兵科

1918年7月陸軍部決定改革軍校教育制度,允許從普通四年制中學的畢業生中招收學生。王奇峰聞訊後,同徐梁等一批東北籍具備中學學歷的士兵前往保定報考,於10月先入北洋陸軍第2師(師長王占元)騎兵團接受為期九個月的入伍生養成教育。1919年6月,王奇峰和徐梁入伍期滿,正式進入保定軍校,被編在騎兵隊學習。當時的校長是楊祖德、教育長是劉汝賢、騎兵隊隊長是安俊才。同年8月8日,軍校第八期正式開學。由於第八期正值陸軍部改革軍校教育,所以王奇峰雖然被編在騎兵隊,但在學習軍事教程時都與其他科的同學一起學習。在此期間,王奇峰深受騎兵戰術教官何柱國的影響,這為今後長期與何氏共事打下了基礎。
1919年12月校長楊祖德病逝後,繼任的校長賈德耀大肆更換軍校教職員,並將各科混編學習的模式予以推翻,王奇峰所在的騎兵隊只得改為專科教育。1920年7月的直皖戰爭以皖系戰敗而告終。在這次戰爭中戰敗的第15師竟在保定駐防時將軍校洗劫一空,事後為掩飾罪行又縱火焚燒軍校,迫使保定軍校宣布停課。這一訊息使王奇峰等人終日在大街上遊蕩,時間一長,連日常開銷也成了問題。最後,停課的學生們組成“復校同學會”奔走呼籲復校,工兵隊的學生張煦光還身著軍校學生服在北京街頭拉人力車招攬坐客以此謀生。如此種種,陸軍部終於在輿論的壓力下宣布在1921年10月復校,並任命張鴻緒為新任校長,使那些停課達一年之久的學生重新進入了學堂。然而好景不長,隨著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爆發,為避戰亂秧及,軍校再次被迫下令放假,一直到奉軍戰敗退回關外才宣布複課。王奇峰就是在這樣一種複雜的情況下,艱難的讀完了軍校的所有課程。在同隊同學中,張文鑄、徐梁、郗恩綏、俞之喆、諶本源、古鼎華、石彥懋、張東凱、吉文蔚、韓洞等人日後成為了軍隊中的高級將領。

奉軍騎兵團

1922年6月下旬,王奇峰在軍校畢業後決定和徐粱一起返回奉軍效力,同被任命為東三省保全總司令部(總司令張作霖)中尉差遣。兩個月後,徐梁為求擔任實職申請調往黑龍江軍官養成所任職,王奇峰選擇繼續留在總部服務,後於1923年8月調升騎兵第3旅(旅長蘇錫麟)上尉參謀,而徐梁經過軍官養成所的任職,此時成為騎3旅的少校參謀了。騎兵第3旅時駐瀋陽,被張作霖作為警衛部隊使用。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騎3旅編入第6軍(軍長許蘭洲)序列,配合友軍進攻朝陽、赤峰,王奇峰在這次戰爭中奉命偵察敵情、測繪地圖,使騎3旅成功繞過平泉,從側面威脅直軍,完成了作戰任務。
1925年5月,張作霖將所轄部隊整編為二十個師,其中騎3旅被編入第13師(師長張九卿)序列,在這次變動中王奇峰升任騎3旅(旅長蕭國慶)第6團(團長彭根國)少校團附,在開平負責全團的訓練工作。同年11月郭松齡反奉,王奇峰曾隨部南下參與平叛作戰,並於戰後升任中校團附。1926年12月1日,張作霖於就任安國軍總司令時將所轄部隊統編為七個方面軍團,王奇峰又被提拔為第13師上校參謀長。當張作霖於1928年6月命令所部撤守關外時,王奇峰也隨部退守榆關(即山海關)。不久,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陰謀炸死後,繼承其權的張學良隨即宣布擁護國民政府,並對所轄部隊予以整編。第13師於1928年11月縮編為東北邊防軍騎兵第3旅(旅長張樹森),王奇峰改任第6團上校團長,駐軍新立屯,他的好友徐梁同在該旅擔任第9團團長。

中東路戰爭

1929年10月,中蘇兩國因爭奪中東鐵路的歸屬權而發生了戰爭(中東路事件)。為了應對蘇軍的侵略,張學良緊急調動部隊集結在中蘇邊境構築防禦工事。王奇峰所在的騎3旅編入防俄軍第2軍(軍長胡毓坤)序列,由駐地開赴前線。由於蘇聯軍隊占據了火力優勢,東北邊防軍屢戰屢敗。騎3旅於10月1日進駐海拉爾,占領第二道防線。11月18日,軍長鬍毓坤亦前往海拉爾坐鎮指揮一線作戰部隊抵禦蘇軍的進攻。隨著扎賚諾爾和滿洲里的先後淪陷,守軍第17旅旅長韓光第陣亡、第15旅旅長梁忠甲被俘,胡毓坤被迫集中三個旅的兵力固守海拉爾
由於騎3旅主要以騎兵為主,並不使用於堅守陣地,當蘇軍於11月23日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發起進攻時,騎3旅官兵損失慘重,幸得騎3旅王奇峰等三名團長在一線督戰,才勉強守住了陣地。此時防守陣地的三個旅都損失過半,尤以騎3旅最重。第二天,當蘇軍再次發起猛攻時,胡毓坤不得不率領殘部在堅守到中午時向博克圖撤退。12月22日,隨著中蘇兩國《伯力協定》的簽訂,中東路之戰宣告結束。在這次戰爭中,中國參戰軍隊雖然遭到蘇軍重創,但作為國民政府建國史上的首次抵禦外辱之戰,以及參戰官兵頑強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將永載史冊。
中東路戰爭結束後,王奇峰隨部移駐遼寧通遼整補。1930年9月中原大戰爆發期間,張學良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並麾師入關,1931年7月又抽調大量邊防軍入關剿滅石友三叛軍。騎兵第3旅在這兩次軍事行動中都奉命留駐原防,並成為東三省正規軍中唯一的一支騎兵部隊。同年5月騎兵第3旅根據全國陸軍番號重新編序,改稱獨立騎兵第3旅(旅長張樹森),第6團改番號為40團,王奇峰仍任團長。

灤河反攻戰

由於東北邊防軍被大量抽調入關,日軍和由日本軍方扶持的蒙古自治軍時時準備侵占東三省。9月18日,日軍突然進攻瀋陽,舉國震驚的“九一八事變”就此爆發。蒙古自治軍在日軍進攻瀋陽後不久也準備侵犯通遼、遼源地區,甘珠爾扎布並派人聯絡當地的暴動農民起而回響。幸虧農民暴動領袖是一名愛國人士,他不願意被偽蒙軍利用,遂暗中將這一情況秘報第40團團長王奇峰。王奇峰得到這個情報後深感吃驚,並立即上報旅長張樹森,隨後指揮所部在通遼外圍埋下伏兵,又派地方鄉紳冒充歡迎代表前往迎接,說駐軍已經聞風逃跑等語。10月23日,正揮師向通遼開進的甘珠爾扎布在見到種種假象之後果然中計,結果進入騎40團的伏預陣地,幾被全殲,甘珠爾扎布帶著殘兵敗將狼狽而逃。
通遼戰鬥結束後不久,騎3旅被緊急調到錦州,歸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指揮。12月29日,榮臻在錦州召開軍事會議,並決定放棄錦州,駐錦各部撤入關內撤退。其中王奇峰所在獨騎3旅奉命與獨立第19旅、獨立第20旅等部在城外大凌河沿岸布防,以掩護公署機關南撤。1932年1月1日,日軍第2師團、第20師團各一部對大凌河防線發起進攻。守軍雖經頑強抵抗,但面對日軍的強大火力損失慘重,獨立第19旅在堅持到第二天時潰散,獨騎3旅與獨20旅被日軍分隔包圍。張樹森見此情況被迫下達突圍命令,王奇峰等經死戰終於突圍至連山,繼退榆關整補。當獨騎3旅撤抵榆關安民寨時,旅長張樹森因對前途悲觀失望,便借病辭職,王奇峰因在通遼立功,升任該旅少將旅長(參謀長張守經,第39團團長劉逢宸,第40團團長楊常林,第41團團長徐梁)。擔負榆關守備之責的正是獨立第9旅旅長何柱國,王奇峰執師禮覲見何氏,這是兩人時隔十四年後的首次相遇。當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於同年8月設立臨永警備司令部,並任命何柱國為司令統一指揮駐榆各部時,王奇峰即開始在何氏麾下效力達三年之久。
1933年1月1日,日軍悍然挑起“榆關事變”,遭到守軍獨立第9旅官兵的頑強抗擊,獨騎3旅則奉命在外圍游擊作戰。1月3日榆關淪陷,守軍第626團第1營全營殉國,何柱國被迫命令所部退守灤河以東,王奇峰的獨騎3旅亦退往海陽鎮。2月12日,軍委會北平分會下令編組第1、第2兩個集團軍,將前線各獨立旅升格為師併合編為軍,以便統一指揮,應對戰事。獨騎3旅升格為騎兵第3師,編入第57軍序列,歸軍長何柱國指揮。王奇峰改任騎3師少將師長,其所屬部隊建制、番號皆不改變。
騎兵第3師成立後,配合友軍在石門寨、界嶺口、青山口、海陽鎮一線抵禦日軍。3月21日,又隨部退守石河西岸。根據何柱國的部署,騎3師擔負王家嶺至李莊一線的守備任務,師部設于海陽。4月1日,防守石門寨的第115師遭日軍猛攻被迫退守海陽。何柱國為保海陽不失,命王奇鋒收攏部隊配合第115師守城。3日,日軍岩田支隊由騎3師左翼鄭家溝、李莊、楊廠一線發起進攻,並迅速包圍守軍騎3師39團,團長劉逢宸指揮所部死戰突圍,退回海陽。同時,第115師正面陣地亦被日軍突破,兩師齊集海陽,在堅持到4月4日上午八時,終於被迫放棄海陽。當第115師師長姚東藩將戰況上報何柱國時,何氏嚴命必須收復海陽。於是姚東藩在與王奇峰商議之後,決定乘日軍立足未穩的機會,由第115師配屬騎3師第40團擔負正面進攻,騎3師主力由海陽鎮南繞攻。
4月4日上午九時,王奇峰指揮所部冒著炮火突入附庸於日軍的偽軍陣地,經左衝右突,將偽軍陣地突破,並由此突進鎮內打亂了日軍陣角。此時在正面進攻的第115師亦乘勢突入,兩師經兩個小時接站,終於將海陽收復。捷報傳到軍部,頓時鼓舞了57軍全線抗戰部隊的士氣。日軍在丟失海陽之後不甘失敗,於當天夜間又調集部隊準備反攻海陽,何柱國見第115師和騎兵第3師連日作戰消耗過大,且自己正在部署新的反攻計畫,便命令兩師撤軍,海陽又再次淪陷。
4月7日,經過兩天休整的騎3師再次投入戰鬥,於凌晨五時率先向海陽發起進攻,經兩小時戰鬥,第二次收復海陽,此後一路突擊,一直打到小旺莊、徐家溝以北高地。當友軍接連丟失了冷口和界嶺口訊息傳來後,57軍也與日軍陷入膠著態勢。4月13日,何柱國將騎3師調往湯河,並抽調警備師(師長鄭桂林)和鐵甲車第6中隊,以及友軍第53軍配屬之第112師635團(團長謝稅華),統歸王奇峰指揮。兩天后,友軍第32軍、第53軍防線被日軍先後突破,王奇峰奉命留置警備師守湯河,自率所部退守昌黎東北地區布防,並與友軍第117師取得聯繫。
日軍在占領灤河以東後將主力撤回各關口,僅留置小部隊守備河東。4月22日,軍委會北平分會為牽制古北口方向作戰之日軍進展,命令第57軍以小部隊實施佯攻。23日夜,王奇峰的騎3師作為佯攻主力對石門鎮發起猛攻,一舉突破日軍陣地,並於24日先後收復安山、昌黎。至28日,肅清了殘留在留守營地區的日軍殘部。30日,王奇峰又命令所屬第39團在鐵甲車第6中隊的配合下對北戴河發起進攻,擊潰偽軍李際春、趙雷兩部,並收復該地。此時騎3師已推進至閃水莊、北戴河、楊各莊、西道窪莊一線,並開始構築陣地。日軍受此迷惑,又調集主力改攻灤河,騎3師頑強阻擊,一直堅持到5月17日退守胥各莊一線,並負責掩護主力撤過薊運河。
5月18日,日軍占領唐山,並對胥各莊發起進攻。騎3師堅持入夜奉命退守石橋堡、劉道橋一線,至22日再轉移至蘆台、寧河,並以所屬一團對田莊車站、江窪口一線警戒,掩護軍主力向白河右岸轉移。5月31日,中日兩國簽定停戰協定,王奇峰率部移駐石門(今石家莊)整補。由於王奇峰在灤河反攻期間表現出色,並兩次收復海陽,於1935年7月17日被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勳章,是為該勳章的第38位獲得者,也是參加長城抗戰諸將中的第19位獲得者。

圍剿紅軍

1934年2月,第57軍調往鄂東圍剿紅軍,騎兵第3師則奉命開赴河南西縣暫時歸第67軍軍長王以哲指揮,王奇峰的主要任務是配合第67軍進攻紅軍第28軍。同年11月又奉命指揮所部以及第67軍特務營、炮兵第3連等部擔負潢川城防,並擔負潢川至仁和集一縣的碉堡構築工作。1935年1月,第67軍奉調入陝,騎3師又重歸第57軍軍長何柱國指揮,王奇峰除將主力留駐原防外,還奉命派遣所屬一個團進駐光山,配合友軍繼續對紅28軍作戰。同年4月15日,王奇峰被國民政府敘任為陸軍少將。
8月,軍政部命令全國騎兵重新整編,其中騎兵第3師被拆散分編,王奇峰調任重新調整建制後的騎兵第4師中將師長。該師副師長徐梁,參謀長劉鍾林,其中第第10團由原騎3師編選之一團改編,團長王照堃;第11團和第12團皆為原騎兵第4師縮編而成,團長分別由徐明山、向瑞林擔任,此外騎4師還直屬有特務連、通信連、炮兵連、裝甲汽車隊和工兵排,全師官兵4500餘人。騎兵第4師成立後,歸騎兵軍(軍長何柱國)序列,仍奉命在潢川、光山、羅山地區圍剿紅28軍,但所屬第10團被抽調開赴陝西由軍長何柱國直接指揮,這個團名義上屬騎4師序列,但直到騎4師結束都未能歸建。
1936年5月,騎兵第4師回駐河北大名,並根據冀察綏靖公署將河北劃分為四個剿匪區的命令,其所屬部隊被配置在第一區,即平漢縣徐水、滿城至井陘等十七縣,擔負地方清剿任務。6月,騎兵第4師經軍政部派員點驗後,所屬三個團被正式授予團旗。同時,副師長徐梁調任騎兵第6師副師長,遺缺由何柱國任命張東凱接任。同年11月12日,國民政府為犒勞王奇峰在圍剿紅軍時期的表現,授予其四等雲麾勳章。西安事變發生後,王奇峰親往西安參與善後事宜,並在張學良被蔣中正扣留後,主張營救“副司令”。但因1937年“二二”事變的發生,東北軍因內訌而四分五裂,王奇峰只得鬱郁返回部隊。

抗日騎兵師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8月,騎4師奉命開赴文安,準備投入到抗日作戰中。但根據保定行營的命令,該師必須抽調一個團配屬第40軍作戰,如此王奇峰所能指揮的部隊就只有師直和所屬第11團了。在8月中旬的時候,騎4師主力奉命配合第53軍作戰,並接受第53軍軍長萬福麟的指揮。同月17日,王奇峰晉任為陸軍中將。9月初,第53軍由文安、雄縣、霸縣向前推進至永定河右岸之永清、固安布防,騎4師則配屬於53軍側翼配合步兵作戰。9月14日,日軍第14師團一部對53軍正面發起猛烈進攻,王奇峰指揮所屬適時出擊,從側翼攻擊日軍,有利的配合步兵擊退了日軍的第一次進攻。15日,日軍再次發起進攻,53軍不支被迫於16日開始退守大清河南岸,騎4師亦跟隨撤退至白溝鎮,至9月28日又奉命退守安平。根據第53軍在1938年1月遞交的戰報所敘,騎4師所屬劉排曾於15日擊落日軍飛機一駕,並擊斃該機三名乘員。如此事屬實,那便是抗戰全面爆發以來陸軍擊落的第一架日機了。
10月1日,騎4師根據萬福麟的部署,被安排在留楚鎮執行警戒任務,此時第12團歸還建制,使騎4師恢復了部分戰力。八天后,53軍根據第1集團軍總司令部宋哲元的命令繼續南撤,向寧晉、晉縣轉移,王奇峰指揮所部擔負53軍右側掩護。當騎4師同友軍第91師於13日撤抵隆平時,日軍業已追至,兩師就地抵抗,經一天混戰,騎4師與53軍失去聯絡,被迫單獨向南突圍,一直到兩天后才又恢復聯繫。不久,騎兵第4師根據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程潛的命令調轉第2戰區,經黎城轉移至武安,配合友軍在娘子關方向的作戰。26日,娘子關淪陷,騎4師在武安以北亦陷入苦戰,幸得八路軍第129師派遣386旅增援援救才將日軍擊退,從此王奇峰與八路軍有了正式接觸,並與陳賡相識,成為協同作戰的親密戰友。
1938年1月,已經歸入第2戰區東路軍(總指揮朱德)序列的騎4師奉命移駐涉縣,在晉西安堅持游擊作戰。該師經過三個月的連續作戰一直沒能得到補充,王奇峰只能沿途收編散兵游勇以補缺額,因騎4師作戰馬匹大量損失,王奇峰決定將可戰馬匹全部編入11團,將12團改為徒步團。2月10日,日軍沿邯長線西犯涉縣所轄之龍虎、雞鳴鋪、偏店,王奇峰立即調集所部於12日在井店阻擊日軍,但孤軍作戰,很快便被日軍突破防線。王奇峰被迫率部向西節節抵抗,至15日涉縣淪陷,騎4師退守遼縣(今左權)。一直到日軍退出涉縣後,王奇峰才又率部回駐涉縣。經此這次失利,王奇峰開始與八路軍第129師取得密切聯繫,八路軍也派遣工作團入駐涉縣,兩軍商定協同作戰。3月31日,第129師386旅於響堂鋪伏擊日軍第108師團兩個輜重中隊,並予以重創。王奇峰受邀觀看了這次戰鬥,並在戰後邀請129師派員前往自己的部隊交流作戰經驗。
1938年4月,日軍為迅速安定華北,決定以第108師團為主,第16師團、第20師團和第109師團一部共十個聯隊的兵力對晉東南的中國軍隊實施“九路”圍攻。企圖將該地區之中國軍隊全部殲滅。為了挫敗日軍的這次進攻,東路軍總指揮朱德制定了“反九路圍攻”的作戰計畫,參戰各部亦都通力配合,於所在地堅決抗擊日軍的進攻。其中王奇峰指揮的騎兵第4師在遼縣東南的麻田地區,面對日軍第108師團兩個大隊的連番進攻堅守不退,有利的配合了東路軍主力的作戰。戰至27日,日軍終於在中國軍隊的各路打擊下被迫撤軍。
同年5月,騎兵第4師奉命轉移至河南原武。王奇峰率部移駐該地後即與八路軍積極配合開展游擊作戰,先後襲擾日軍駐在原武、亢村的據點發起進攻,並在當地民眾的配合下從戚莊到劉店挖掘了一條戰壕,不斷襲擾小冀據點的日軍,給日軍以有利打擊。8月,騎4師與八路軍386旅協力作戰,殲滅了土匪王白頭部,並對獲嘉至大召營間的鐵路實施破襲戰,先後挖掘路基三千米,焚毀枕木二十餘根,拆卸鐵軌十一節,炸毀八節,割取電線一百二十斤,截斷電線柱三十餘,並破壞了大召營西的三孔鐵橋,給日軍的運輸和通信造成了極大損失。9月初,王奇峰利用日軍小冀據點守軍調防之際,率領所部借用也色發起突然進攻,一舉突入日軍據點,給日軍以重創。但因事先使用的聯絡信號弄錯,使部隊在撤退時遭到日軍援兵的阻擊,所部亦受到一定損失。
1938年11月中旬,日軍為解決騎4師的襲擾問題,集中小冀、原武、亢村三個據點的全部兵力,在十餘輛裝甲車的掩護下對康莊村的師部發起猛烈進攻。王奇峰指揮特務連沉著應戰,並調鄰近的第12團迅速增援,掩護師部轉移。由於日軍攜帶火炮猛烈轟炸,第12團被破依靠墳堆來做掩體阻擊日軍,在掩護師部轉移之後,團長向瑞林為包全團安全又留下一個繼續阻擊。該連連長孫成桐親持機槍堅持作戰,最後僅五人突圍而出。
王奇峰雖然帶著師部成功轉移,但是由於當天下起瓢潑大雨,王在一夜的轉移中因淋雨而發起高燒。起初王奇峰以為只是小病並未在意,仍堅持工作。但連日高燒不退終於引發肺炎,使王臥床不起,師部事務只能由副師長張東凱接管。負責指揮騎4師的第97軍軍長朱懷冰久欲掌握該師,便乘王病重之時,呈請戰區長官部準王奇峰離部休養,以便使騎4師脫離王的掌控。王奇峰離開騎4師後,朱懷冰立即利用職權插手騎4師事務,並借該師因無戰馬改編為暫編第24師時大量插入親信,張東凱雖然極力掌握部隊,但在這番變故之後,該師已無法維持與八路軍親密合作時的情形了。王奇峰則在輾轉返回西安寓所後,因病勢沉重於1938年12月28日不幸去世。
王奇峰原配趙氏(遼寧康平人,早逝),續娶張桂蘭(遼寧法庫人,1947年春在西安去世)。其中趙氏育有王靜波(女),張桂蘭育有王穎(女),王德淋,這些子女分別居住在西安和南京。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九一八事變,中央檔案館等合編,中華書局
長城抗戰資料選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書局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鄂豫皖邊游擊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解放軍出版社
民國史紀事本末,魏宏運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
中日關係五十年大事記,張篷舟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遼寧省志——大事記,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編,遼海出版社
潢川縣誌,潢州縣誌編纂委員會編,三聯書店出版社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河北政協、保定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合編,河北人民出版社
冀南革命鬥爭史料第三輯,中共邢台地委黨史資料征編辦公室編
長城綏察抗戰,黃存林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
血戰長城——長城抗戰紀實,劉廣志著,河南大學出版社
涉縣人民抗日鬥爭史,中共涉縣縣委黨史辦公室編
奉系軍閥大事記,胡玉海、里蓉主編,遼寧民族出版社
東北軍史,張德良、周毅主編,遼寧大學出版社
東北軍十四年抗戰史(港),劉祖蔭、周毅主編,香港同譯出版社
民國軍人志,王俯民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賡日記,陳賡著,解放軍出版社
何柱國將軍生平,何柱國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張學良將軍傳略,武育文、王維遠、楊玉芝合著,遼寧大學出版社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回憶保定軍校第八期,齊向明、劉海波著
瀋陽文史資料第九輯,東北軍事教育機構沿革,鄭殿啟著
遼陽文史資料第九輯(民國時期遼陽人物專輯),徐梁傳
遼寧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輯,奉軍沿革,姚東凡著
瀋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輯,張作霖統治時期奉軍沿革,張秀春著
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一輯,我在張、吳合作中的親身經歷,蘇錫麟著
海拉爾文史資料第一輯,內蒙古自治軍始末,正珠爾扎布著
瀋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輯,東北軍騎兵軍述略,郭弘著
黎城文史資料第九輯——黎城八年抗戰史話
中共涉縣黨史資料第三集,關於國民黨騎四師在涉縣的簡況,中共涉縣縣委黨史辦公室編
襄垣文史資料第二輯,粉碎日軍九路圍攻晉東南的紀實,向文瑞著
新鄉縣文史資料第一輯,康莊突圍戰——記國民黨東北軍騎兵第四師在新鄉的抗日事跡,黃文輝、劉述元著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軍史(自編),未刊稿
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二軍軍史(自編),未刊稿
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三師師史(自編),未刊稿
國民革命軍騎兵第四師師史(自編),未刊稿
本文感謝王奇峰之女王穎的幫助
2009年5月2日初稿

佳木斯中醫院中醫師

王奇峰,男,中醫師,畢業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對中風面癱,失眠,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症,耳聾耳鳴,肥胖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