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桓台新城人。原名士禎,避雍正帝諱,改為士正,乾隆時詔命改為士禎。
經歷
![王士楨](/img/3/ef6/nBnauM3XwgTOwITM0IjN0UTMyITM4MzNyQjMwADMwAzMxAzLyY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王士禎以“清、慎、勤”作為座右銘,為官勵精圖治,為文長於詩賦。他研究前人詩論,創立“神韻說”,強調詩文創作的興到神會和含蓄。以清、淡、閒、遠的韻致作為詩歌的最高境界,主張詩歌“天然不可湊泊”,“灑脫自然,別有情致”而不落俗套。他精選《神韻集》、《唐人萬首絕句》等詩集,作為典型神韻作品,供人閱讀。力主革除舊詩論復古僵化的流弊,開拓新的詩風,成為詩壇一代宗師。時與浙江秀水朱彝尊有“南朱北王”之稱。
成就
![王士楨](/img/e/7c6/nBnauM3X0YzN5gDNxIjN0UTMyITM4MzNyQjMwADMwAzMxAzLyY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王漁洋紀念館館址忠勤祠,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紀念館占地一萬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下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園。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一百八十五塊,除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信古齋》、《帶經堂》以及這些珍品的複製件,為了解和研究王漁洋,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料。
王漁洋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
著作閱覽
![王士楨](/img/e/23b/nBnauM3XyMTM5UzN1gjN0UTMyITM4MzNyQjMwADMwAzMxAzL4Y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先祖事略
王士禎
山人名士禎,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諸城人。
始祖諱責遷,濟南新城著藉焉,稱琅琅公。後避居新城之曹村,為某大姓傭作。一日大風晦暝,有一女子從空而墮,良久既霽,公於塵坌中得之。雲即諸城縣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覺至此。時公方鰥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為天作之合,遂令諧伉儷焉。
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琅琅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謹,事父母諸兄皆得其歡心,尤好施予,歲時勤力治家,人產計口給食,余悉以賑鄉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枝疏,時作糜哺餓者於其下。諸餓者以次受糜,紡其笠於槐,累累如也。鄉人呼之曰“王菩薩”,而稱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諱麟明,經官穎川王府教授,稱穎川公。穎川為善人次子,生而警穎強記,於書無所不睹。十四補博士弟子員,每試輒冠其群。數困棘闈,隨例應里選,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後遷教授穎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傳稱公內廉行修。人倫醇備。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諸兄弟門以內,蒸蒸如也。
高祖諱重光,字廷宣。穎川公卒,哀毀如禮,服闕除戶部。當事以其能,晉秩僉事,守雲中。強直奉法,軍民賴之。尋晉參議,守上谷。條上谷機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當事意,調貴陽。丁巳,肅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衝風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僕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選自《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