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楨

王士楨

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桓台新城人。原名士禎,避雍正帝諱,改為士正,乾隆時詔命改為士禎。出生世宦之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

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桓台新城人。原名士禎,避雍正帝諱,改為士正,乾隆時詔命改為士禎。

經歷

王士楨王士楨
王士禎6歲入塾學詩經能體會詩情。15歲時,寫了不少詩篇,編成《落箋堂初稿》。17歲參加縣、府、道童子試,皆名列第一。1651年(清順治八年),赴鄉試中舉,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進京會試中進士。但他不願做官,立志功讀詩文。兩年後(順治十四年)的秋天,邀集諸多名士,在大明湖歷下亭上,舉辦秋柳詩社,即景作“秋柳詩”四首,後經傳揚,和者數十百人。順治十五年赴京參加殿試,居進士二甲。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出任揚州府推官。1664年(清順治二十二年)調任京職,先後在戶部、禮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國子監任職,併入值南書房,官至刑部尚書。在任揚州推官期間,平反了“海寇案”,拯救了大批百姓性命,嚴懲誣告者。在清理鹽稅案中,上書朝廷豁免欠稅,處理冤案80多起。主政戶部時,革除舊規,力戒循私作弊。1704年,任刑部尚書。時發生捐納通制王五逞凶致人斃命,太醫院吏目吳謙同謀詐索案,他因失察錯審被革職。同年9月,回到家鄉新城,晚年以著述為業。
王士禎以“清、慎、勤”作為座右銘,為官勵精圖治,為文長於詩賦。他研究前人詩論,創立“神韻說”,強調詩文創作的興到神會和含蓄。以清、淡、閒、遠的韻致作為詩歌的最高境界,主張詩歌“天然不可湊泊”,“灑脫自然,別有情致”而不落俗套。他精選《神韻集》、《唐人萬首絕句》等詩集,作為典型神韻作品,供人閱讀。力主革除舊詩論復古僵化的流弊,開拓新的詩風,成為詩壇一代宗師。時與浙江秀水朱彝尊有“南朱北王”之稱。

成就

王士楨作品
他交遊極廣,不以勢位高低論交。其友中有木匠、縫紉工、農夫、僧道以至閨閣婦女等。淄川塾師蒲松齡是他的好友之一,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並題詩共勉。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漁洋文略》、《蠶尾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等。
王漁洋紀念館館址忠勤祠,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紀念館占地一萬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下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園。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一百八十五塊,除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信古齋》、《帶經堂》以及這些珍品的複製件,為了解和研究王漁洋,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料。
王漁洋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

著作閱覽

王士楨王士楨
著有《先祖事略
先祖事略
王士禎
山人名士禎,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諸城人。
始祖諱責遷,濟南新城著藉焉,稱琅琅公。後避居新城之曹村,為某大姓傭作。一日大風晦暝,有一女子從空而墮,良久既霽,公於塵坌中得之。雲即諸城縣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覺至此。時公方鰥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為天作之合,遂令諧伉儷焉。
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琅琅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謹,事父母諸兄皆得其歡心,尤好施予,歲時勤力治家,人產計口給食,余悉以賑鄉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枝疏,時作糜哺餓者於其下。諸餓者以次受糜,紡其笠於槐,累累如也。鄉人呼之曰“王菩薩”,而稱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諱麟明,經官穎川王府教授,稱穎川公。穎川為善人次子,生而警穎強記,於書無所不睹。十四補博士弟子員,每試輒冠其群。數困棘闈,隨例應里選,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後遷教授穎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傳稱公內廉行修。人倫醇備。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諸兄弟門以內,蒸蒸如也。
高祖諱重光,字廷宣。穎川公卒,哀毀如禮,服闕除戶部。當事以其能,晉秩僉事,守雲中。強直奉法,軍民賴之。尋晉參議,守上谷。條上谷機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當事意,調貴陽。丁巳,肅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衝風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僕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選自《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有刪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