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在19世紀初期,灘簧的傳統模式是"一旦一生"坐著對唱,類似評彈。當時沒有女演員,旦角由男演員反串;沒有身段表演,也沒有戲裝,只有簡單的化妝。有一年新春,王嘉大約了染坊做工的白三和尚和以賣魚為生的"琴師"朱多寶到常州城裡青果巷演唱。有位姓邵人家的少奶奶說:"你們光唱不行,要像京戲那樣演。"她把自己的花緞裙,灰鼠皮襖,珍珠蝴蝶花給王嘉大打扮起來,果然扮相動人。由於採用了化妝,服裝和表演手段,演出大獲成功,轟動一時,連唱了137個通宵,於是當時人們送給王嘉大一個"滿天紅"的美名。常州灘簧也由此具備了一個新型劇種的"雛形"。
,1919年他應邀赴上海演出時,上海班主認為他生於"王野雞村",便想當然的在演出的海報上寫上了"王嘉大"的名字。周嘉大也就由此改姓了"王"。在上海,王嘉大還把一些民間故事和唱本改編成適合劇院演出時的"大同場戲",如<;珍珠塔>,<;十五貫>;,雙奇緣>;等。<珍珠塔>;中勢力姑媽方朵花頂香盤跪接方卿的一段情節就是他應觀眾要求創出的,結果大受歡迎。1923年,王嘉大還在上海漕家渡創辦了"三民戲院",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專演常錫文戲的戲院,使常錫文化在上海盛極一時,王嘉大名滿申城,他也成為把常州灘簧生華成錫劇的真正創始人。
1954年9月,王嘉大應邀參加了在上海滄州飯店舉行的"華東戲曲大會",會上,申曲正式改為"滬劇",紹興戲改為"越劇",常錫文戲改為"錫劇"。王嘉大胸前掛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紀念章,手捧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的24吋大照片,欣悅之情,溢於言表。雖已年逾花甲,他仍不遺餘力,用毛筆小楷一字一句的挖掘,整理,編撰錫劇劇本。江蘇省錫劇院上演的<;庵堂相會>;就是他寫的劇本,後來還拍成了電影。他還整理編寫了<;白蛇傳>,<;珠羅帕>,<;彩雲球>,<;養媳婦>;等18個傳統戲和折子戲。他在73歲高齡時,任江蘇省錫劇協會籌委會主任,主辦了4期專業及業餘劇團骨幹訓練班和錫劇藝校,培養了一大批錫劇新秀,不少人後來成為名角,如王蘭英,王彬彬,梅蘭珍,吳雅童等。1964年王嘉大在無錫宿舍整理劇本時因病去世,享年90歲。
個人作品
<;珍珠塔>,<;十五貫>,<;雙奇緣>,<;庵堂相會>;,整理編寫了<;白蛇傳>,<;珠羅帕>,<;彩雲球>,<;養媳婦>;等18個傳統戲和折子戲
社會評價
從藝60餘年,見證並促進了常州灘簧--常錫文戲--錫劇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