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31年9月生,遼寧大連人,教授。1957年於東北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專業畢業並留校本系任教,歷任東北美專教師,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黨支部書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去蘇聯訪問,八十年代去日本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參加過多次國內外美展。擅長工筆人物畫和傳統壁畫,長期從事於中國畫的教學和創作。作品《源遠流長》曾獲金獎和“世界銅獎藝術家”稱號;《觀音圖》、《飛天》等獲金獎;《千年丹青傳友誼》在慶祝建國五十五周年全國詩人、書法家、畫家作品大獎展覽中獲“成就獎”;《舞樂圖》在“中華魂”首屆中國畫作品大賽中獲“老年組金獎”,在全國第二屆中國老年書畫攝影作品大賽中繪畫和書法都榮獲金獎。傳略、展覽作品等被收入多種辭書畫冊。現系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博學會員、學術委員和名譽理事,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遼寧美術家協會會員,中日韓新書畫家友好聯盟副秘書長等。
王占鰲(1905~1986),山西省武鄉縣小活鄉莊村人。
王占鰲少年時給地主當長工。民國22年(1933)10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在武鄉縣任地下游擊隊小隊長、中隊長、大隊長。武鄉縣解放後,任區委委員、區委書記、縣委委員、縣委組織部長、縣委紀檢會書記等職。
1952年王占鰲任電白縣委第二書記。不久,任縣委第一書記,兼湛江地委常委。
1955年,全縣發生歷史上罕見的乾旱,王占鰲提出“一畝一井”口號,並親自組織、率領機關幹部深入鄉村發動和組織民眾打井抗旱。同年,他親自來到歷史上屢遭風沙為害、人民生命財產毫無保障的博賀港,發動和帶領民眾在1500多公頃寸草不生的沙灘上營造防風護沙林帶。第一次種下3000株木麻黃樹苗。不久全部死掉。他和民眾一起總結失敗原因和教訓,改用一個穴、一筐土、一株苗的種植辦法。1955年,種下6000株,成活率達85%。經過3年的努力,營造了20多公里長、280米寬、占地1500多公頃的博賀林帶。過去被流沙淹沒而荒棄的100多公頃土地得以復耕,還把近30公頃的沙灘改造為坡地,種上紅薯和其他雜糧。1957年初,領導制訂《電白縣1958年至1960年水利建設規劃》。1958年冬,在全縣掀起興修水利高潮。至1964年,全縣先後建成羅坑、黃沙、河角、旱平、熱水5個水庫和羅黃、共青河、河角、熱水4大幹渠,以及雞打港、水東、青湖3大堵海堤圍,還有其他中小型工程共2478宗,使全縣農田灌溉面積達3萬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7.57%。60年代初,博賀防護林帶已綠樹成蔭,獲得地、省、中央的獎勵,被譽為“綠色長城”,聞名全國。1965年3月1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學習電白,綠化祖國》的社論,在全國推廣電白植樹造林的經驗。
王占鰲在任期間,全縣先後修通公路79條,總長191公里;修通鄉村公路及經濟公路418條,總長611公里;修通鄉村大道1170多公里,實現了公社通公路,鄉村通大道。同時還建築了一批橋樑。1964年,王占鰲調任中共廣州市委農委副書記。1986年6月28日在山西家鄉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