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王兵早年在陝西農村上學放羊。 1981年,14歲的王兵在西安建築設計院工作。1991年,24歲的王兵在離開工作了10年的單位後開始學習攝影。
1995年,王兵從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畢業。1996年,進修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96年,擔任電視劇《校園先鋒》的攝影師,該劇由李自人執導。1999年,擔任劇情電影《變形記》的攝影師。
2003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鐵西區第一部分:工廠》,該片記錄了重工業區三家大型工廠最後階段的正常工作和拆除;同年,執導紀錄片《鐵西區第二部分:艷粉街》;隨後,執導紀錄片《鐵西區第三部分:鐵路》。
2004年,編寫故事片劇本《TRUSTING THE FUTURE》,該劇本獲得“鹿特丹電影節”劇本基金和坎城電影節”劇本基金。2006年,王兵獲得“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07年,執導紀錄片《和鳳鳴》,該片講的是一個叫和鳳鳴的女人到甘肅酒泉夾邊溝勞改農場尋找右派丈夫王景超的故事,獲得第10屆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弗拉哈迪大獎”;同年,與香特爾·阿克曼、佩德羅·科斯塔等聯合執導紀錄片《世界的狀態》。
2008年,執導紀錄片《原油》。2009年,擔任紀錄片《煤錢》的導演;同年,執導紀錄短片《喜洋塘》,該片是王兵前往已故《神史》作者孫世祥之墓時途中拍攝的一個短片 ;隨後,執導紀錄片《無名者》,該片沒有一句對白,只有動作,只有風聲——他拍的是一個不開口說話的人。
2010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夾邊溝》,該片根據小說《告別夾邊溝》改編,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一批右派政治分子在戈壁灘夾邊溝營地勞改的故事,入圍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2年,執導兒童紀錄片《三姊妹》,該片講述了雲南某個村莊裡三姐妹生活的故事,獲得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
2013年,執導紀錄片《瘋愛》;同年,與陳可辛、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等聯合執導紀錄片《威尼斯70周年:重啟未來》。2016年,執導紀錄片《德昂》,影片跟隨德昂族的女人老人和孩子們從緬甸逃往中國邊境,記錄下他們每天的日常生活,入圍多倫多電影節波長單元;同年,自編自導紀錄片《苦錢》,該片入圍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獎最佳影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編劇獎。
2017年,執導紀錄片《方繡英》,該片記錄了湖北織里一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方繡英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時光,以及村民們的生活,獲得第7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同年,執導紀錄片《15小時》,該片記錄了工人們一天的生活與勞作。
2018年,執導紀錄片《上海青年》;同年,執導紀錄片《死魂靈》,該片入圍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隨後,由其執導的紀錄片《Beauty Lives in Freedom》上映。
個人生活
1981年,王兵的父親在他14歲時意外過世。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8年 | 《Beauty Lives in Freedom》 | 紀錄片 |
2018年 | 《死靈魂》 | 紀錄片 |
2018年 | 《上海青年》 | 紀錄片 |
2017年 | 《方繡英》 | 紀錄片 |
2017年 | 《15小時》 | 紀錄片 |
2016年 | 《苦錢》 | 紀錄片 |
《德昂》 | 紀錄片 | |
2013年 | 《瘋愛》 | 紀錄片 |
《威尼斯70周年:重啟未來》 | 紀錄片 | |
2012年 | 《三姊妹》 | 紀錄片 |
2010年 | 《夾邊溝》 | 電影 |
2009年 | 《煤錢》 | 紀錄片 |
2008年 | 《採油日記》 | 紀錄片 |
2007年 | 《世界的狀態》 | 短片 |
2006年 | 《和鳳鳴》 | 紀錄片 |
2003年 | 《鐵西區第三部分:鐵路》 | 紀錄片 |
《鐵西區第二部分:艷粉街》 | ||
《鐵西區第一部分:工廠》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8年 | 《Beauty Lives in Freedom》 | 紀錄片 |
2018年 | 《死靈魂》 | 紀錄片 |
2017年 | 《方繡英》 | 紀錄片 |
2017年 | 《15小時》 | 紀錄片 |
2009年 | 《天安門》 | 電影 |
2007年 | 《世界的狀態》 | 短片 |
2004年 | 《TRUSTING THE FUTURE》 | 電影劇本 |
製作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3年 | 《瘋愛》 | 紀錄片 |
2008年 | 《採油日記》 | 紀錄片 |
2003年 | 《鐵西區第三部分:鐵路》 | 紀錄片 |
《鐵西區第二部分:艷粉街》 | ||
《鐵西區第一部分:工廠》 |
攝影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8年 | 《死靈魂》 | 紀錄片 |
2017年 | 《方繡英》 | 紀錄片 |
2013年 | 《瘋愛》 | 紀錄片 |
2012年 | 《三姊妹》 | 紀錄片 |
2008年 | 《採油日記》 | 紀錄片 |
2006年 | 《和鳳鳴》 | 紀錄片 |
2003年 | 《鐵西區第三部分:鐵路》 | 紀錄片 |
《鐵西區第二部分:艷粉街》 | ||
《鐵西區第一部分:工廠》 | ||
1999年 | 《變形記》 | 電影 |
1996年 | 《校園先鋒》 | 電視劇 |
剪輯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方繡英》 | 紀錄片 |
2016年 | 《苦錢》 | 紀錄片 |
2013年 | 《瘋愛》 | 紀錄片 |
2012年 | 《三姊妹》 | 紀錄片 |
2003年 | 《鐵西區第三部分:鐵路》 | 紀錄片 |
《鐵西區第二部分:艷粉街》 | ||
《鐵西區第一部分:工廠》 |
獲獎記錄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
其它獎項 |
|
人物評價
在電影《夾邊溝》中,王兵將他的影像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近乎真實的陳述性畫面、以及交待環境的長鏡頭的運用都非常到位(《南方都市報》評)。
王兵有一種把自己的存在感降低到近乎隱形的能力。他不像一個手持攝像機的導演,更像是遊蕩在某個群體中的無名氏。攝影機有時候仿佛不存在了,簡化成空氣中的一雙眼睛。它能夠捕捉到人們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因為彼此無間隙的熟悉,被拍攝者通常對他的鏡頭毫無戒備。王兵把這種能力運用在此後幾乎所有作品當中,觀眾看不到任何激烈的表達和傾訴,沒有故作深沉的語言,或是某種含義的上升,一切都是最真實、最誠懇的呈現。
王兵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他堅持紀錄片的真實性,堅持拍攝淹沒在社會發展大潮里的普通人、曝光暗處的歷史,用攝像機記錄下一個時代的變遷。他的作品中,有對歷史政治的反思,也有對小人物的關照,作為一位獨立紀錄片創作者而言,王兵的作品是他本人對社會、對生命的思考的全部呈現,他的作品中有屬於王兵的鮮明的個人風格,體現了獨立紀錄片的“作者性”特徵。除了對歷史的關照外,王兵也將目光對準當下的社會,記錄現代社會中容易被文明進程忽視的人和事。在王兵的作品中有戈壁沙漠辛苦勞作的採油工、有不知姓名的流浪漢、有雲南邊陲的留守兒童、有戰爭下流離失所的人、有瘋人院裡精神失常的病人、還有生活艱辛的農民工。王兵的視線從未聚焦於某個特定的群體,而是廣泛的探索當前社會的各個方面(西北大學陳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