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1年,黃文海出生於湖南省,他從小在軍隊大院長大。 1996年,黃文海從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進修畢業;同年,擔任紀錄片《紙》的副攝影師。199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社會新聞部當記者和編導,由其採制的新聞報導多次獲得各種新聞獎項。2001年,黃文海離開中央電視台;同年,擔任紀錄片《北京郊區》的製作人。
2002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軍訓營紀事》,該片以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中學學生軍訓生活為題材,參加了法國“FIPA”國際電影節“有創意的紀錄片”競賽單元、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
2003年“非典”期間,黃文海在湖南一個小鎮的麻將館裡,將機器對著整天陷在麻將桌上的人們,後來整理成紀錄片《喧譁的塵土》,該片入選新加坡國際電影節,並成為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首映影片,獲得馬賽國際電影節國際紀錄片競賽單元“喬治·波格爾”獎。
2004年,執導紀錄片《靜靜的鋸》。2005年,執導紀錄片《夢遊》,該片獲得法國真實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大獎。2008年,執導紀錄片《我們》,該片獲得第6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特別提及獎;同年,擔任紀錄片《採油日記》的攝影師,該片由王兵執導,影片通過紀錄煤車司機從中國煤鄉山西到天津運煤的旅途生活,以群像的方式展現了地層勞動人民的生活。
2010年,執導紀錄短片《殼》,該片描摹了喧囂造船廠工地工人的生命力;同年,執導紀錄片《西方去此不遠》,該片入圍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2012年,擔任紀錄片《三姊妹》的攝影師,該片講述了雲南某個村莊裡三姐妹生活的故事。2013年,擔任紀錄片《孤獨》的攝影師,該片為紀錄片《三姊妹》的剪輯版。2017年,擔任紀錄片《人流》的攝影師,該片由艾未未執導。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0年 | 《殼》 | 紀錄短片 |
2010年 | 《西方去此不遠》 | 紀錄片 |
2008年 | 《我們》 | 紀錄片 |
2005年 | 《夢遊》 | 紀錄片 |
2004年 | 《靜靜的鋸》 | 紀錄片 |
2003年 | 《喧譁的塵土》 | 紀錄片 |
2002年 | 《軍訓營紀事》 | 紀錄片 |
攝影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人流》 | 紀錄片 |
2013年 | 《孤獨》 | 紀錄片 |
2012年 | 《三姊妹》 | 紀錄片 |
2008年 | 《採油日記》 | 紀錄片 |
1996年 | 《紙》(副攝影) | 紀錄片 |
製作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01年 | 《北京郊區》 | 紀錄片 |
獲獎記錄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其它獎項 |
|
人物評價
在從懷斯曼式的記錄電影風格朝更為自由的影片形式的轉變歷程中,黃文海持續關注地關注著生活在中國社會不同層面的人群,形成了一個導演對“當下”中國的獨特思考與觀察,並逐漸找到自己的“個人獨立”。他的作品表現了帶有“作者性”的美學意義上的“獨立”,而非僅僅是與體制相對的“獨立”(《當代藝術與投資》評)。
骨子裡透著南方人特有的精幹,這是黃文海給人的一種印象。與此相對照的還有他在某些特定場合下的沉默和平和,那種看上去有點大男孩般陽光的味道,不會給人以咄咄逼人的張揚之感。不僅關乎文學、美術、攝影和電影等藝術門類,同時針對中國現實的方方面面和文化思想現狀等,他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解和清晰的表達。也正是因為對人文學科的廣泛涉獵,加之個人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和思考,以及在藝術創作上的嚴苛和趣味上的純粹乃至挑剔,凡此種種因素的累積才令他的創作散發出不同於他人的光彩(《電影藝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