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蓀,男,1931年生。植物生態學家,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4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學系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國生態學會理事,廣東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學報》、《套用生態學報》編委等。1990年10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批准為植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植物生態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植物種群學》、《植物群落學進展》、《世界植被》、《城市生態》、《自然保護區概論》等研究生課程。作為主編出版有專著《植物群落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植物種群學》,《海南島熱帶林生物多樣性及物種進化》(科學出版社,2005.12)、《植物群落學實驗手冊》(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及其持續發展》(科學出版社,2002.6)、譯著《植物群落排序》等。
王伯蓀教授不僅在植物區系方面有廣泛的研究和成就,在植物生態學,尤其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學、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種群學和群落學等研究方面,在我國植物生態學領域也處於領先的地位。他主要從事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種群學和群落學研究,其主要研究內容是森林優勢植物種群特徵,探討種群年齡結構與種群動態和群落演替的關係,研究優勢植物種群的種間關係,分布格局,生態位以及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演化,定量研究森林群落的物種多樣性、生態優勢度、邊緣效應、生物量與生產力等,套用馬爾柯夫鏈研究森林群落的線性演替系統和非線性演替系統。並對演替動態進行了預測,提出了南亞熱帶森林的演替模式;套用多元分析對南亞熱帶森林群落進行聚類分析和排序研究;同時,結合基本理論研究進行了取樣技術和研究方法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發表的研究論文達200餘篇,在生態學領域,其論文和著作的引用率很高,具有很高的學術聲望。植物是第一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主要因素。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植被中最為繁盛以及生物量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我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廣,資源豐富,對全球植被和自然資源的現狀和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王伯蓀教授的研究,對更好地發揮植物群落應有的生態效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