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個人背景
![王人美](/img/2/dcf/nBnauM3X0EjNxUDM3IjN0EDN0UTM3MTMxEDM2cTNwAzMxAzLyY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父親病逝後,王人美隨哥哥、姐姐來到武漢,哥哥、姐姐都在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機關任職。不久,汪精衛與蔣介石寧漢合流,共同反共,左派人物紛紛被殺或逃走。1927年,王人美及三哥王人藝跟隨二哥王人路來到上海,王人美入黎錦暉創辦的上海美美女校學習歌舞。黎錦暉為她改名為“王人美”,將她列入王家的“人”字輩,以打破女性不入家族輩分的中國傳統舊習俗。在美美女校,王人美隨黎錦暉學習歌舞。1928年,加入中華歌舞團。1928年5月,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乘船自上海出發,在十個月時間內,先後到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曼谷、馬六甲、雅加達、蘇門答臘等城市演出。1929年,中華歌舞團解散,王人美回到上海,入南洋招商附屬英文專科學校學習英語一年。不久,黎錦暉組織明月歌舞團赴北平、天津演出,隨後又赴中國東北。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被稱為明月歌舞團的“四大天王”。
工作學涯
1931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當電影演員。1932年,明月歌舞劇社改組為聯華歌舞班。同年,王人美在孫瑜編導的電影《野玫瑰》中擔任主角。在片中,王人美展現了獨有的清新自然的表演風格。1932年該片公映後,王人美一舉成名。1934年,在蔡楚生導演的電影《漁光曲》中,王人美出演“小貓”一角獲得極大成功,奠定其在電影界的地位。1935年,王人美入電通影片公司。此後,她出演了《風雲兒女》、《壯志凌雲》等影片。後在上海崑崙影片公司主演電影《關不住的春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人美拒絕為日本拍片,參加抗日活動,參加演出了以“七七事變”為主題的大型話劇《保衛盧溝橋》。抗日戰爭期間,王人美主要出演話劇,曾主演話劇《孔雀膽》。後來,因戰爭擴大,王人美轉移到大後方昆明,因英文優秀,遂歷任美軍總部物質供應處昆明基地、行政院救濟總署打字員。抗日戰爭勝利後,王人美回到上海。為了防止中國國民黨當局對左翼藝術家的迫害,在中共上海地下黨的關心下,王人美等電影及話劇界知名人士避居香港。1949年12月,王人美隨港澳電影界觀光團回廣州參觀,受到廣州市市長葉劍英、司令員陳賡設宴款待。
1950年,王人美由香港回到上海。起初參加了上海實驗電影工場,在長江電影公司拍電影,後來進入崑崙影片公司。1952年,在電影界文藝整風時,王人美被人誣衊為曾和軍統首腦戴笠有來往,王人美受到極大刺激,患精神分裂症,被送入瘋人院,經二姐王明霞將其接到北京,住在大哥王人璇家,神經逐漸鬆弛。病情康復後,王人美被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王人美先後出演《花兒朵朵》、《青春之歌》等電影,並導演過話劇《日出》、《家》等。
1956年,王人美參加文化部青島哲學學習班。1956年,受到毛澤東接見。1957年,受到周恩來接見。1957年前後,王人美多次寫入黨申請書,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王人美再度受到刺激,隨後病情復發,被丈夫葉淺予送入北京醫學院的精神病醫院治療。文化大革命時期,王人美遭到批鬥,被下放到幹校勞動。1979年,王人美獲得平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王人美當選為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理事。
1980年,王人美中風,癱瘓在床。1986年12月,再次中風,成為植物人。1987年4月12日,王人美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1987年4月23日,王人美的遺體在八寶山殯儀館火化。
個人生活
與金焰
![王人美](/img/5/c57/nBnauM3XzQTN2UjM0MjN0EDN0UTM3MTMxEDM2cTNwAzMxAzLzY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一九三零年,金焰和阮玲玉共同主演了一部由孫瑜導演的愛情故事片《野草閒花》。金焰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學生模樣的角色。當時的國產影片中,到處都是油頭滑腦的奶油小生,而金焰飾演的這個“學生”卻有著青春的活力,再加上金焰原本就有的健美體魄,因此,其形象在銀幕上一出現,便讓觀眾眼睛一亮。金焰的表演大獲成功後,他們所屬的聯華影業公司緊接著又量體裁衣地為他和阮玲玉打造了好幾部影片,如《戀愛與義務》、《一剪梅》、《桃花泣血記》等。金焰和阮玲玉在觀眾的心目中也儼然成了誰都難以取代的“銀幕情侶”。一九三二年,上海有一名叫《電聲》的報紙搞了個“電影皇帝”的評選活動,金焰以得票最多當選。據說他自己對此是很不以為然的。之後,電影圈中也就有了“四美追一帝”的八卦緋聞。無疑,這四美中之一美,便是這篇小文的主人王人美了。
王人美和金焰於一九三四年的元旦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晚年的王人美在其回憶錄《我的成名與不幸》一書中談到他們的婚禮:“結婚前,金焰和我商量,我們不要像有些明星那樣講排場、比闊綽,應該簡單樸素。我完全同意他的提議。結婚日期選在除夕之夜。那天聯華公司舉辦除舊迎新晚會。我和金焰都穿著普通的藍布褂,參加聯歡。當宣告一九三四年來臨的鐘聲響起時,我們倆各自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紅牌,掛在紐扣上。由孫瑜當眾宣布我倆結婚”。結婚時,他們一個二十歲,一個二十四歲。
從熱戀到新婚後的好幾年,他們的柔情蜜意是可以想像的。王人美的回憶錄裡面就有十多張他們甜蜜生活的照片。但在十一年後,也就是一九四五年,他們非常友好地分手了。據王人美回憶說,當年她和金焰結婚時,她的哥哥王人路等都不同意,並在報上發表文章聲明態度。王文語焉不詳,後看馬來西亞溫梓川先生《文人的另一面——民國風景之一種》,其中有一段提到此事說王人美:“因思想左傾,嫁給以《人道》成名的影帝金焰。王人路和黎錦暉均反對最烈,喧騰報章,惟終告結婚,無可奈何。”
他們到底因何分手,王人美回憶說:“抗日戰爭爆發後,金焰和我缺少共同生活,缺少相互了解。金焰有強烈的愛國心,很想為抗戰出力,但是他也認為丈夫應該養活妻子。他不贊成我獨自參加大鵬劇社,更反對我冒冒失失報考英文打字員。他不了解我經歷流亡生活後的思想變化。烽煙遍地,哀鴻遍野,我怎么能安心當一隻家貓?怎么能無所事事……他不理解我,認為我傷害了他的自尊心。”
與葉淺予
王人美的第二任丈夫是大漫畫家葉淺予,王人美是葉淺予的第三任妻子。
葉淺予的舞畫、漫畫、速寫,被譽為畫壇三絕。王人美和金焰分手後,一個人孤單地過了十年。王人美和葉淺予的結合是他們兩人共同的好友呂恩女士做的媒。據呂恩女士回憶:“我和葉淺予是‘忘年交’,我和她很熟,他離婚單身,我們就想和他找個伴,想到了人美,但是也有擔心,就是人美病過一次不能再受刺激。
後來淺予找到我說他和人美以前也認識,三十年代的時候兩個人都在上海,人美演戲、他畫漫畫,年齡大了,希望有個穩定的家。人美也同意了,結婚的時候她已經四十一歲了,婚後兩個人到了上海,過了幾年的平靜日子。到一九五七、五八年的時候,因為一次運動人美又發病了,而且很厲害,後來就被送到北大醫院,也吃了很多苦。
“文革”來了,淺予在監獄裡關了八年,但是非常的堅強。我覺得這真是兩個很堅強的人碰到了一起,更是兩個好人走到了一起。當然他們夫妻之間也經常拌嘴,其實是人美對淺予愛得太專、太過火了。
1991年,淺予回老家桐廬,他曾指著山邊的一塊地,說他死後要葬在這裡,把人美也和他葬在一起,他心裏面是有人美的。一九九五年,淺予去世前,他才跟我說人美追悼會時他突發心臟病也進了醫院,醫生不讓他離開,他站在視窗對著八寶山的方向站了半天。這兩個人的感情也真是善始善終。”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王人美](/img/1/70a/nBnauM3XwIjN1gTMxQjN0EDN0UTM3MTMxEDM2cTNwAzMxAzL0Y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處女作
1931年《銀漢雙星》。代表作:《野玫瑰》、《漁光曲》、《壯志凌雲》。
經典鏡頭:《漁光曲》中,王人美飾演的“小貓”在波光萬頃的海面上撒開魚網捕魚。
所獲獎項
1935年由王人美主演的影片《漁光曲》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這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
1951年她主演的影片《兩家春》被文化部評為1949~1955年優秀影片。
人物評價
有關上海的諸多往事中,總少不了那些紅顏的影子。她們躲在歲月紅塵的深處,眼波流轉,巧笑倩兮,與許多年前舊上海鮮活的景象毫無二致。
在舊上海繁華奢靡的浮光掠影中,一個模糊的形象漸漸清晰,她就是王人美,一個在當時以“野貓”之名而享譽影壇的明星。她主演的電影《漁光曲》堪稱百年中國電影的經典;她演唱的歌曲《鐵蹄下的歌女》七十多年傳唱不息;她和舊上海紅極一時的影帝金焰的婚戀至今撲逆迷離。而在晚年她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卻把成名看成是一生的不幸。
王人美,一個知性紅顏的傳奇人生。
在電影《漁光曲》中,“小貓”王人美在波光萬頃的海面上撒網捕魚的情景已成為百年中國電影的經典鏡頭,那片明亮的香雲,伴隨著她在影片中演唱的主題歌,持續飄香了七十餘年而不衰。《漁光曲》的問世,在當時的中國電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漁光曲》首次在銀幕上展示了那個年代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悲苦人生。紅顏王人美,她由此遺留下來的沉香離民間最為相近,離我們心情為相近。
屬於上個世紀的那段美麗肯定是不能延續到如今,多年之後,世界沒有輪迴,只是遠遠地還能看見那么一點熟悉的影子,嗅到一些熟悉的味道罷了。而屬於老上海的王人美,就是一那一朵花,雖有盛開的燦爛,也有凋落的淒涼。但無論如何,每走一步,都帶起風,隨風起舞。
舊上海“十大名媛”
在上海女人所有的傳奇裡面,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歷史中最華麗的一幕光影,最濃郁的一段沉香,幾十年過去了,曾經風靡上海灘的紅顏們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卻留了下來,直到今天,還是一種風情,一個別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