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王亮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王亮生(1964.11-)男,湖南省隆回縣人。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植物色素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製備分離及其生物活性,花型、花色、花香的生理與化學基礎,園藝作物品質遺傳規律,環境因子對花色、花香的影響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亮生(1964.11-)男,湖南省隆回縣人。博士,研究員。1985年湘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6年赴鹿兒島大學農學部觀賞園藝學研究室留學,從事觀賞植物品質生理及其遺傳育種研究,2001年於日本鹿兒島大學獲農學博士學位。2004年4月作為優秀海外人才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引進,2005年10月起任植物研究所花卉生理與遺傳育種責任研究組組長。主要研究興趣:植物色素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製備分離及其生物活性,花型、花色、花香的生理與化學基礎,園藝作物品質遺傳規律,環境因子對花色、花香的影響等。

1985年獲湘潭大學學士學位,1995年獲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日本鹿兒島大學博士學位。2004年4月到植物所工作。現任中國花卉協會牡丹芍藥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園藝學會理事、中國園藝學會小漿果分會理事;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北方資源植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在 The Plant Journal、 Molecular Ecolog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 Food Chemistry等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35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項。已培養博士5名、碩士20名,正在指導博士生4名、碩士生5名。

主要研究

1.資源植物收集、評價與可持續利用

重點收集芍藥科芍藥屬(牡丹和芍藥)、蓮科蓮屬(荷花)、睡蓮科睡蓮屬(熱帶睡蓮和耐寒睡蓮)、小漿果(藍莓、藍靛果、黑加侖、樹莓、枸杞)等野生資源和特色品種資源,並對其生物學特性、農藝性狀、品質特性進行系統評價,探討其全株利用的途徑,開發其觀賞、果用、茶用、藥用、香用、油用、景觀提升、環境修復等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 。

2.花色花香形成機制與花卉遺傳育種

系統調查我國十大傳統名花等重點植物類群的色素和香氣成分,測定其生物活性,闡明花色和花香形成的化學基礎、分子機制及其遺傳規律,開發與花色、花香、花型、花期、株型、抗逆性緊密關聯的高效分子標記,構建核心種質,開展花卉定向雜交育種和分子設計育種,開發類黃酮(含花青素苷)遺傳代謝組學輔助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的新方法和新技術,選育花色、花香等新品種,推動天然色素、香氣成分及其它功能成分的高值利用。

科研項目

[1]“牡丹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計畫課題(863計畫)(2011.01-2015.12),研究任務負責人。

[2]“睡蓮類黃酮糖基轉移酶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5.01-2018.12),項目主持人。

[3]“利用細菌宿主生產來自漿果的生物活性酚”,歐盟第七框架項目(2013.11-2016.11),中方負責人。

[4]“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武陵山西部植物考察”,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2014.05-2019.04),課題主持人。

[5]“華北地區本土植物清查與保護”,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路計畫(STS計畫)(中國植物園聯盟建設專項研發與聯合攻關服務)(2013.06-2016.05),子課題主持人。

研究方向

1. 色素化學及花色形成機理研究:以芍藥屬(牡丹和芍藥)、越桔屬(藍莓和紅豆)、蓮屬(荷花)、黃櫨屬(香山紅葉)、紫薇屬(紫薇)等我國傳統名貴花木、灌木為研究對象,重點就花(葉、果)色測定、花色素組成和含量、色素群的相互作用、色素的提取分離、天然色素的利用等進行深入研究。

2. 花色遺傳規律及新花色育種研究:在闡明花色形成機理的基礎上,圍繞花色素在花瓣細胞內的合成途徑、花色素的功能、花色素代謝途徑的遺傳與進化、新花色品種的選育和創製等前沿課題展開研究。

科研簡介

牡丹黃色花的類黃酮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

牡丹是我國重要的觀賞兼藥用植物資源,其花瓣中除含有6種花青素外,還含有20多種有藥用價值的類黃酮化合物。牡丹花也是寶貴的資源,但每年產生的大量花瓣至今沒有很好地被利用。本研究建立了牡丹花青素和其它類黃酮的同時微量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利用HPLC-DAD和HPLC-MSn聯用技術鑑定了黃色系牡丹花中26種花黃素成分,其中19種(3種黃酮苷、16種黃酮醇苷)成分是牡丹花中首次報導的類黃酮化合物,其色素組成(花青素6種、花黃素26種)是牡丹花色形成的物質基礎,利用其分布特徵可以建立牡丹高分辨類黃酮代謝指紋圖譜。其次,發現我國著名傳統黃色系牡丹品種‘姚黃’的花瓣中總黃酮含量高,其中山奈酚(Km)、木犀草素(Lu)、槲皮素(Qu)、芹菜素(Ap)型糖苷的含量占總黃酮的70%,套用4種不同的抗氧化活性(抗DPPH·能力(ARP)、清除ABTS·+能力(ABTS)、抗OH·活性(HRSA)、鐵離子還原能力(FRAP))測定方法進行試驗,結果表明這些成分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說明‘姚黃’是一個潛在的抗氧化劑資源。再有,已成功引種到我國的國外部分黃色系品種‘黃金列島’、‘海黃’、‘金閣’、‘皇冠’和‘金晃’的花瓣中,查耳酮(Chal 2’Glc)及芹菜素(Ap)型糖苷的含量很高,這兩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也是值得今後進一步研究的潛在抗癌藥物資源。詳見Li CH et al., J Agric Food Chem. 2009, 57(18): 8496-8503. (SCI, IF=2.562, TOP 10%).

發明專利

[1]舒慶艷,張晶晶,王亮生. 獲取與牡丹花型性狀相關的分子標記的方法與專用引物:中國,200910077930.6

[2]王亮生,張晶晶,舒慶艷. 牡丹的一種DNA指紋圖譜及其獲取方法與專用引物:中國,200910077931.0 [3]Wang Liangsheng, Du Hui, Shu Qingyan. Novel protein and gene related to flavonoid O-methyltransferase (FOMT) and their uses therefore. PCT/CN2013/074973.(國際專利申請)

國際合作

[1]2010年4月12日,美國密蘇里Danforth植物科學中心Oliver Yu博士應王亮生研究員邀請來北京植物園進行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the phenylpropanoid pathway to discover novel functions of these compounds in plants”的學術報告。

[2]2010年9月25日,日本鹿兒島大學農學部教授橋本文雄博士應王亮生研究員邀請來北京植物園訪問,作了題為“Isolation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的學術報告,並就園藝資源植物化學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學術交流。

[3]2010年10月13日,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筑波實驗植物園研究員、東京農工大學教授岩科司博士應王亮生研究員邀請來北京植物園訪問,在珍稀瀕危植物類黃酮分析分離及其化學分類(Chemical components in Japanese endangered plants-with the focus on flavonoids)領域進行了學術交流。

[4]2010年11月4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Michael A. DJORDJEVIC博士,應王亮生研究員邀請來北京植物園進行關於豆科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及其功能方面的學術交流,作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new bioactive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angiogenesis”的學術報告。

[5]2010年12月1日-7日,王亮生研究員應日本東京農工大學邀請,參加了第2屆FOLENS國際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FOLENS (Field-Oriented Leaders in Environmental Sectors) in Tokyo),並參觀了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筑波實驗植物園,與該植物園岩科司教授交流了植物代謝組學與化學分類領域的研究進展。

[6]2014年5月6日-10日,王亮生研究員、魏偉副研究員應葡萄牙機械工程研究所Susana Vinga教授邀請,赴葡萄牙里斯本參加了歐盟第七框架項目“利用細菌宿主生產來自漿果的生物活性酚”項目(BacHBerry項目)進展匯報會,交流了藍莓、枸杞色素分析領域的研究進展。

[7]2015年4月21日-25日,王亮生研究員、蘇上博士生應英國詹姆斯·赫頓研究所(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邀請,赴英國鄧迪市參加了BacHBerry項目進展匯報會,與8個國家的合作團隊進行了交流,全面了解了其它國家在小漿果酚類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最新進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