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

1932年冬,參加在上海成立的以蒲風為首的中國詩歌會並負責籌備河北省分會,主編《新詩歌》雜誌。 1933年秋,到青島創辦《詩歌季刊》,與王統照、老舍成立“避暑錄話社”,創作出版了《都市的冬》《海燕的歌》等詩集。 、北京《新民報》總編、中共北京市文委委員、北京市文化事業管理處處長,北京市文聯秘書長、黨組書記,北京市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副主席,主編《大眾詩歌》。

王亞平(1905—1983)原名王全福,筆名羅倫、李篁、李蔭、白汀、大威。河北威縣人。

個人經歷

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青少年時期在河北省立第四師範讀書,深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擅寫新詩文,頗有名氣,曾組織“文藝研究社”,試寫新詩《紅蓼集》。“九一八”事變後,他與袁勃等創辦《紫薇星》雜誌,發表了以反對“何梅協定”為主題的劇本《香檳酒》和《孩子的疑問》《大沽口》等詩篇。1932年冬,參加在上海成立的以蒲風為首的中國詩歌會並負責籌備河北省分會,主編《新詩歌》雜誌。1933年秋,到青島創辦《詩歌季刊》,與王統照、老舍成立“避暑錄話社”,創作出版了《都市的冬》《海燕的歌》等詩集。之後他又與蒲風合編《詩歌周刊》。1936年10月,因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驅逐被迫離開青島,去日本學習文學,在東京拜識郭沫若,並在學習和創作上受到教益。“七七”事變爆發後,他立即回到上海積極參加抗日鬥爭,主編詩刊《高射炮》,並參加戰地服務隊,任《救亡日報》特約通訊員,創作和發表了不少詩歌和通訊報導。1939年末他到重慶,在周恩來、郭沫若的啟發和教導下,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和進步文藝運動,並與諸詩友創立“春草社”,

個人作品

主編《春草集》和《春草詩叢》,創作出版了《生活的謠曲》《火霧》《中國,母親的土地呵!》等詩集;寫了《杜甫論》,並與戈茅合著《詩歌新論》。1946年7月,在南京梅園新村見到周恩來,後通過封鎖線到達菏澤解放區,於同年9月籌備成立了冀魯豫邊區文聯,並擔任文聯主任。之後,他組織建立了文聯民間藝術聯合會,創辦並主編《平原文藝》《新地》等刊物,先後發表論文、詩歌、散文、說唱、故事、經驗介紹、通訊報導等30多篇,創作了《平原上》《河邊草三章》《中國的光明在延安》《機動民兵連》《張鎖買牛》《花船新歌》《打黃狼》等作品。他組織舉辦各種文藝訓練班,提倡編演現代戲、新編歷史劇,重視傳統劇目的改革,重視民間藝術工作和舊藝人的改造工作,推動了邊區民眾文藝工作的發展。
1949年4月後,任《人民日報》編輯(負責文藝版)、北京《新民報》總編、中共北京市文委委員、北京市文化事業管理處處長,北京市文聯秘書長、黨組書記,北京市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副主席,主編《大眾詩歌》。當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

出席代表

代表大會代表。出席全國第一、二、三、四次文代大會和作家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曲藝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陸續創作出版了《黃河英雄歌》《寫在母親像前》《穆林女獻槍》《第一支頌歌》《青春的中國》《李秀真傳歌》《燦爛的星辰》等詩集和《百鳥朝鳳》曲藝集、《王亞平詩選》等。有些作品被介紹到國外。在50年代中期的政治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他都曾受到錯誤處理和迫害,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他精神振奮,創作了不少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歌頌老一代革命家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