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王世忠為多人名,分別有畫家、中共法庫縣委書記、高級工程師、教授、大校。畫家王世忠
王世忠,中國神州書畫院理事。曾用名:王適中、號:百靈山人。1963年12月31日生於北京市門頭溝區。自幼喜歡繪畫,曾受美院畢業的美術老師王有林指導學習素描。1981年入伍服役,師從河北著名畫家:李清州、胡儉兩位老師專攻山水畫。2011年8月參加了北京市門頭溝區紀念建黨九十周年九十米長卷的製作,此長卷被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收藏。2011年12月加入北京楓林文學藝術社。縣委書記王世忠
王世忠,l916年出生,福建省廈門人。幼年家貧,只念三年書就給地主當長工,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王世忠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7月到陝北公學學習。194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團政治部幹事、股長等職。1945年冬,王世忠由泰岳解放區來到東北,歷任吉林省德農縣秘書、長農縣委宣傳部長、縣長,遼西省行政幹校副校長,省政府民政廳科長等職。王世忠對工作認真負責,勤勤懇懇。在任長農縣縣長期間,積極動員民眾,參軍參戰,勝利地完成了支援前線的任務。l946年至l947年問,王世忠雖身患肺結核病,但仍堅持在德農縣、長農縣根據地與敵人進行鬥爭,直到長農縣最後解放。
1949年,王世忠任遼西省政府民政廳科長時,為了急於完成改編工作,過度疲勞,病情加劇。同年12月,組織決定讓王世忠離職休養。在病尚未痊癒時,王世忠又向組織要求工作。
1950年2月,王世忠被派任中共法庫縣委書記。上任後,王世忠勤奮工作,半月後肺病再度加劇,被送到縣醫院治療。同年3月下旬出院後,在領導全縣春耕時,王世盅親自主持區委書記聯席會議,一連三日,晚睡早起,聽取匯報,整理材料。3月28日深夜12點.王世忠突然吐血不止,經多方搶救無效以身殉職,時年34歲。
法庫縣各級幹部和全縣人民為王世忠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將其靈柩安葬於法庫縣烈士陵園。
高級工程師
王世忠 高級工程師。男,漢族,1952年10月出生。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現任黑龍江省肇東市風機廠廠長、總工程師。國家風協會員、行風協理事,行署工經協會會員,市政協委員。主要業績:在其領導下,風機新產肌陽開發研製年年有改進、年年有新著,特別是在高效、節能、低噪型風機的研製上,為企業開發了新產品,贏得了市場,創收了利稅,現為該廠主導產品。該廠曾多次榮獲國家風機行業先進企業;省、地、市先進企業、明星企業、設備管理先進單位、“重契約、守信譽”單位、精神文明單位等稱號。個人多次榮獲省、地市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科技先進工作者、企業家、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個人撰寫的論文和科研成果多次獲省、地、市的榮譽證書。主要論文有《低噪聲鍋爐專用風機性能論述》、《淺談節能風機設計原理從風礬葉翼形採用型鋼新工藝》等獲省級論文獎;《綜合運用現代化管理方法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推行目標管理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套用ABC分析法衝破資金緊缺的束縛》等獲省、地級管理成果獎。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王世忠,男,湖北潛江人,漢族,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獲教育學學士學位,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北京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現為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學術兼職:
1.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理事會理事。
2.湖北省中國小校長培訓工作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主講課程:學校管理學;教育行政學;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專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經濟與財政、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
主要科研項目:
1.主持全國“十五”教育科學研究教育部重點項目《教師專業化與中國小教師資源配置的經濟分析》[項目批准號:DFA030119] 。
2.主持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基於湖北省的個案研究》[項目編號:20060383]。
3. 主持湖北省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湖北省各級各類教師隊伍建設》重點課題。
主要科研論文: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近作《中國小教師“末位淘汰制”的制度分析》,《當代教育論壇》2007(3),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學校管理》2007(7)全文轉載;《論經驗在教育決策中的局限性》載《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3);《地方新建高校貸款風險及其規避》載《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1)。
主要著作與教材:
1.專著:《現代學校管理觀引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教材:《學校管理概論》(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專著:《校長專業發展與培訓》,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主要獲獎情況:
1.2005年1月獲國家教育部人事司成果二等獎。
2.2004年10月獲湖北省第四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大校
被譽為“石頭大校”的中國武警黃金部隊高級工程師王世忠經過艱難漫長的求證,在金龍山“點石成金”,卡林型金礦床給中國的黃金事業掀開了新的篇章。這個礦區位於陝西省鎮安縣米糧鎮東長溝村境內,位於秦嶺褶皺系。秦嶺有黃金,史書上不乏此類記載。秦嶺遍地的礦洞向人們昭示著這兒曾經的輝煌。20世紀80年代,黃金部隊領導者也將目光鎖定在這裡。
十四支隊大隊人馬開赴秦嶺。鑽井一口接一口地打,雖然也見金,但不像想的那樣多,看不到任何有大金礦的前兆。地質找礦就這樣變幻莫測,深不見底。如果運氣好,碰到好的礦區,可以使人一夜暴富,如果運氣差,打不著礦脈,也可以使人成為窮光蛋。因為打的每一尺都是用錢堆出來的。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國家,項目成功率在5%左右。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我國地表面金礦地表礦體已經基本普查完畢,找礦難度越來越大。要在莽莽蒼蒼的群山峻岭中找出幾十公分至幾米寬的肉眼看不見的金礦脈,無異於大海撈金。
一天,王世忠在地質工程師孫書山那裡看到一個美國卡林型金礦樣品。他猛然想起這個礦樣他見過。20世紀60年代在鎮安礦區進行大會戰,當時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發現了秦嶺鎮安縣東南的丁家山馬家溝汞銻礦帶。但是由於信息不通,美國發現卡林型金礦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找汞銻礦,也忽略了對金礦樣品的化驗分析。卡林型金礦樣品給王世忠以新的啟示。他決定改變幾十年一貫制的地質找礦方法,進行逆向思維。
王世忠選擇了七里峽4號異常點,確定了3條路線,多點組合取樣。幾個月過去了,預查組傳回捷報:該地區確有富礦,最高品位達27克/噸。
王世忠坐不住了,親自帶領以老工程師為核心的檢查組趕赴礦區,與預查組共同布置地表施工方案,結果發現了20米厚的礦化體。王世忠很興奮。他一直在思考:4個異常點同處一個礦帶,具有同樣的成礦條件。既然4號異常點如此誘人,那么1號、2號、3號呢?經過勘探,果然,兩年後,1號、2號、3號異常點也發現了礦化體。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四個異常點所處的兩座大山,不知在宇宙間沉睡了多少年,因為王世忠的執著、真誠感動了神靈,讓它露出了“金”面目,昔日無名的荒嶺也被命名為金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