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營[研究員]

王振營[研究員]
王振營[研究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振營,男,1961年11月出生。博士。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玉米螟及其他害蟲研究協作組(IWGO)副協調人,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北京昆蟲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王振營 王振營

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植保系,獲農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昆蟲學專業,或農學碩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獲農學博士學位。曾於1994年5月-1995年5月在德國農林生物研究中心生物防治研究所合作研究;1998年10月-1999年3月、2006年12月-2007年6月,在美國農部農業研究局玉米害蟲及作物遺傳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主任。國家現代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植物保護研究室主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瀋陽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國際玉米螟及其他玉米害蟲研究協作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Ostrinia and other Maize Pests, IWGO)副協調人,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會員,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綠色食品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生物安全分會理事,北京昆蟲學會副理事長。

研究方向

先後主持國家“”“863”課題“轉Bt基因抗蟲玉米生態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2002-2005)、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專題“玉米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1996-2000)、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玉米重大病蟲害可持續控制技術研究”(2001-20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玉米間作匍匐型綠豆提高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機制研究”(1998-2000)、 “Bt殺蟲蛋白在Bt玉米-害蟲-天敵三級營養結構中的傳遞規律”(2004-2006)、“Cry1Ab抗性亞洲玉米螟生物學研究”(2005-2007)”、國際合作項目“朝鮮玉米害蟲綜合治理”(中方主持人)等多項課題。此外,作為學術骨幹承擔國家“973”“轉基因作物農田生態系統生物群落結構的研究”課題(2002-2006)以及國家標準 “玉米大小斑、螟蟲防治技術規範” (2000-2001)、 “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環境安全檢測-抗蟲玉米”(2004-2005)等多項國家和農業行業標準的制定。目前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課題(2006-2010)、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973”課題學術骨幹、子課題負責人,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轉基因玉米小麥大豆環境安全評價技術”課題中“轉基因玉米環境安全評價技術”任務負責人。

主要貢獻

1、亞洲玉米螟成蟲擴散規律:利用人工飼養、體內標記的亞洲玉米螟蛾進行釋放回收,明確了亞洲玉米螟越冬代和一、二代成蟲在華北地區的擴散規律,越冬代成蟲主要在4公里半徑範圍內擴散,最大回收距離為距釋放點45.5km。一、二代成蟲主要在距釋放中心2 km半徑範圍內主動擴散,據此提出了二、三代玉米螟種群控制措施的“最小有效面積”;為玉米螟的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並套用於生產。

2、夏玉米田穗期棉鈴蟲卵在不同播期玉米上時空分布研究:明確了其在玉米田的產卵高峰在8月中、下旬,產卵高峰有多個,雖然在不同播期的玉米田落卵數量不同,但有相同的產卵高峰;產卵部位主要在花絲和雌穗位上的葉片葉鞘上;在早播和中播夏玉米田以散粉期落卵為最多,灌漿期次之, 而晚播則以抽雄期落卵最多,散粉期次之;若落卵高峰推後,則不同播期的夏玉米上均以灌漿期落卵最多,散粉期次之;在中、晚播夏玉米田的落卵量明顯高於早播,且為害明顯比早播重,晚播玉米田又比中播的落卵量大,因此為害也較重。首次明確了華北夏玉米穗期棉鈴蟲已由三代為主轉為四代為主。為玉米田穗期棉鈴蟲綜合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3、玉米間作綠豆提高赤眼蜂寄生率機制:研究明確了玉米螟赤眼蜂觸角感器種類和分布的電鏡觀察,通過對匍匐型和直立型綠豆全株、葉片和花等組織及其揮發性提取液對玉米螟赤眼蜂進行嗅覺行為測定,明確了夏玉米間作匍匐型綠豆對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的機制,研究明確了匍匐型綠豆植株、葉片及其揮發性物質提取物,對玉米螟赤眼蜂有引誘作用,而花及其提取物、直立型綠豆植株、葉片及其揮發性物質對玉米螟赤眼蜂沒有引誘作用,對玉米螟赤眼蜂自然保護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4、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行為與防治歐洲玉米螟的可行性:明確了玉米螟赤眼蜂產卵寄生行為,明確了玉米螟赤眼蜂寄主尋找行為和寄生與寄主鱗片、卵揮發性物質有關,這些物質可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

5、我國稈野螟屬的系統進化關係:套用稈野螟屬線粒體COI、COII、Cytb基因,結合傳統分類手段,揭示並系統分析了我國稈野螟屬部分種類的系統進化與發育關係;初步明確了我國亞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差異。

6、 桃蛀螟發生規律與生物學特性:明確了桃蛀螟在玉米田的發生與為害規律以及生物學特性,開展了不同寄主植物對桃蛀螟飛翔能力的研究。

7、轉基因抗蟲玉米對靶標害蟲的生理與病理效應:明確了轉基因抗蟲玉米對亞洲玉米螟、粘蟲、棉鈴蟲和甜菜夜蛾的殺蟲活性以及對亞洲玉米螟的生理與病理效應。

8、轉基因抗蟲玉米生態安全評價:開展了轉基因抗蟲玉米環境安全評價,明確了轉cry1Ab基因抗蟲玉米對靶標、非靶標生物、天敵昆蟲生物多樣性沒有不利影響。明確了轉基因抗蟲玉米植株中Bt殺蟲蛋白的降解動態。

9、標準制定:主持制訂了國家標準“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防治技術規範”、“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環境安全檢測-抗蟲玉米”,以及農業行業標準“轉基因玉米環境安全檢測技術規範”。

1. 徐艷聆,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白樹雄. 取食轉Bt基因抗蟲玉米後亞洲玉米螟幼蟲中腸的組織病理變化. 昆蟲學報,2009,52(9):1034-1038.

2. 韓海亮, 李光濤, 王振營,張傑, 何康來. Cry1Ac抗性亞洲玉米螟對四種Bt蛋白的互動抗性. 植物保護學報,2009.36(4):329-334.

3. 鹿金秋,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劉勇.桃蛀螟越冬老熟幼蟲過冷卻點測定.植物保護, 2009, 35(2): 44-47.

4. He K L, Wang Z Yand Zhang Y J. Monitoring Bt resistance in the field: China as a case study. InFerry N and Gatehouse A M R [eds.]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CAB International2009, p. 342-358.

5. Hellmich R H, Albajes R,BergvinsonD, Prasifka J R, Wang Z Yand M J Weiss. 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 of insect-resist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IPM. In. Romeis J, Shelton A M and Kennedy G G [eds.] Integrated of Insect-Resist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within IPM Programs (Progress in Biological Control), Springer, September 2008,p. 119-158.

6. 邢珍娟,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白樹雄. 轉Bt基因抗蟲玉米植株葉腋處花粉中Cry1Ab殺蟲蛋白的田間降解動態.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8, 14(2):163-166.

7. 邢珍娟,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白樹雄. 轉Bt基因玉米幼苗殘體中Cry1Ab殺蟲蛋白田間降解動態. 中國農業科學,2008,41(2):412-416.

8. 吳研,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白樹雄, 趙長山. 轉Bt基因玉米Bt11花粉對玉米螟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響. 昆蟲學報,2008,51(2):227-233

9. 楊瑞生,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白樹雄. 中國稈野螟屬( Ostrinia)雄性外生殖器系統比較與分析. 瀋陽農業大學學報,2008,39(1): 33-37.

10. 楊瑞生,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白樹雄. 稈野螟屬部分種的線粒體COⅡ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統學(鱗翅目:草螟科). 昆蟲學報 2008,51(2): 182-189.

11. Wang, Z.Y., Wu, Y., He, K. L., Bai, S.X. Impact of transgenic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maize pollen on longevity and fecundity of Trichogramma ostriniaeChen et Pang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in laboratory condition. Bulletin of Insectology, 2007, 60(1): 49-55.

12. 徐艷聆,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白樹雄. Bt抗、感種群亞洲玉米螟幼蟲取食Bt玉米後Cry1Ab殺蟲蛋白在其體內的組織分布與含量. 昆蟲學報,2007, 50(9): 957-961.

13. 楊瑞生,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 稈野螟屬( Ostrinia)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進展. 植物保護,2007, 33 (2):20-26.

14. 李麗莉,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白樹雄,花蕾. 轉Bt基因抗蟲玉米對玉米蚜種群增長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 2007,18: 1077-1080.

15. 汪洋洲,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孫慶田. 甜玉米田玉米螟發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植物保護,2006,32(1)13-18.

16. 王振營,何康來,石潔, 馬嵩岳. 桃蛀螟在玉米上危害加重原因與控制對策. 植物保護,2006,32(2)67-69.

17. 徐艷聆,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白樹雄. 轉Bt基因抗蟲玉米對亞洲玉米螟幼蟲幾種主要酶系活性的影響. 昆蟲學報,2006,49(4):562-567.

18. 徐艷聆,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白樹雄, 張傑. 對Bt抗性和敏感亞洲玉米螟解毒酶和中腸蛋白酶的比較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6,14: 889-893.

19. 徐艷聆,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白樹雄. 昆蟲對Bt殺蟲蛋白的抗性機制及治理策略. 植物保護學報,2006,33(4):437-444.

20. 常雪艷,何康來, 王振營,白樹雄. 轉Bt基因玉米對棉鈴蟲的抗性評價. 植物保護學報,2006, 33: 374-378.

21. He K.L., Wang Z.Y., Bai S.X. Zheng L., Wang Y.B., Cui H.Y. Efficacy of transgenic Bt cotton for resistance to the Asian corn borer (Lep., Pyralidae). Crop Protection, 2006, 25:167-173.

22. 王振營,王冬妍,何康來,白樹雄,劉慧,叢斌. 轉Bt基因玉米對甜菜夜蛾幼蟲存活和發育的影響. 昆蟲學報,2005,48(2):214-220.

23. 王振營,王冬妍,何康來,白樹雄,叢斌. 轉Bt基因玉米對粘蟲的室內殺蟲效果評價. 植物保護學報,2005,32(2): 153-157.

24. 王冬妍,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叢斌. 轉Bt基因抗蟲玉米對亞洲玉米螟幼蟲取食行為的影響.昆蟲知識,2005,42(2):258-262.

25. 石潔、 王振營、何康來. 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病蟲害發生趨勢與原因分析. 植物保護,2005,31(5):63-65.

26. He K., Wang Z., Wen L., Bai S., Ma X. Yao Z. Determination of Baseline Susceptibility to Cry1Ab Protein for Asian Corn Borer (Lepidoptera: Crambidae). J. Applied Entomology , 2005, 129 (8): 407-412.

27. Wang Zhenying, He Kanglai, Yan Su. 2005. Large-scale augmentative biological control of Asian corn borer using Trichogrammain China: a success story. In“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ical Control of Arthropods”, Davos, Switzerland, 12-16 September, 2005, (S.H. Mark ed.), pp.487-494. USDA forest Service, Forest Health Technology Enterprise Team, Morgantown, West Virginia U.S.A.

28. Wen Liping, He Kanglai, Wang Zhenying, Zhou Darong, Bai Shuxiong. Susceptibility of Ostrinia furnacalisto Bacillus thuringiensisand Bt corn under long-term laboratory selec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 4(2): 125-133.

29. 王振營 ,何康來, 邢珍娟, 白樹雄, 文麗萍. 不同類型玉米組織對亞洲玉米螟幼蟲存活和生長發育的影響. 中國農學通報,2004,20(5):217-221.

30. 白樹雄,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文麗萍, 周大榮. 玉米螟赤眼蜂對亞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覺行為反應. 昆蟲學報,2004,47(1):48-54.

31. 王冬妍,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叢斌, 文麗萍, 白樹雄. 粘蟲高齡幼蟲對轉Bt基因玉米的消化和利用. 昆蟲學報,2004,47(2):141-145.

32. 李麗莉,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彭於發, 花蕾. 轉基因抗蟲作物對非靶標昆蟲的影響。生態學報,2004, 24(8): 1703-1802.

33. 王冬妍, 王振營(通訊作者),何康來, 叢斌, 白樹雄, 文麗萍. Bt玉米殺蟲蛋白含量的時空表達及對亞洲玉米螟的殺蟲效果. 中國農業科學,2004,37(8):1155-1159.

34. HE K., WANG Z,. Field efficacy of transgenic cotton containing single and doubletoxin genes against the Asian corn borer (Lep., Pyralidae). J. Appl. Entomol., 2004, 128(9/10): 710-715.

35. 文麗萍, 王振營 ,何康來. 亞洲玉米螟大量飼養中微孢子蟲病控制技術. 植物保護學報,2003, 30: 13-18.

36. Wang Zhenying, He Kanglai, Zhao Jianzhou and Zhou Darong.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China. In. K. M. Maredia, D, Dakouo and D. Mota-Sanchez [eds. ]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Global Arena, CAB International, July 2003,p. 197-207..

37. 王振營, 何康來, 文麗萍, 白樹雄, 周大榮. 特用玉米及其病蟲害發生與防治對策. 植物保護,2003, 29(3):12-14.

38. He Kanglai, Wang Zhenyingand Zhou Darong. Evaluation of transgenic Bt corn for resistance to the Asian corn bor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2003,J. Econ. Entomol. 96(3): 935-940.

39. 白樹雄, 何康來, 王振營(通訊作者). 植物揮發性物質提取的一種簡易方法—液氮冷凝法. 昆蟲知識,2003,40(4): 377-379.

40. 王冬妍,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叢斌. 轉Bt基因抗蟲玉米在害蟲綜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態風險。植物保護學報,2003, 30: 97-106.

41. He Kanglai, Wang Zhenying, Wen Liping, Bai Shuxiong, Zhou Darong and Zhu Qinghua. Field evaluation of Asian corn borer control in hybrid of transgenic maize event MON810.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 2(12): 1363-1368.

42. Wang Zhenying, He kanglai.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fourth generation cotton bollworm eggs on summer corn seeded at different times in north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2.1(1): 96-100.

43. 何康來,周大榮, 王振營甜玉米玉米螟的發生危害與防治措施.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99-204.

44. 何康來, 王振營我國玉米主產區亞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蟲天敵調查. 中國生物防治,2002,18:49-54.

45. 白樹雄, 王振營(通訊作者), 何康來. 信息化合物對寄生蜂寄主定向與定位行為的調控. 中國生物防治,2001,17:86-91.

46. 王振營, 周大榮, Hassan, S. A. 溫室條件下玉米螟赤眼蜂擴散距離及日活動節律. 植物保護學報, 2000 27(1):17~22.

47. 王振營, 周大榮, Hassan, S. A. 綠豆葉片提取液對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的影響. 植物保護學報, 2000 27(2):190-191.

48. 王振營, 魯新, 何康來, 周大榮. 我國亞洲玉米螟研究歷史、現狀與展望. 瀋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0,31:402-412.

49. 何康來, 王振營, 周大榮, 文麗萍, 宋彥英. 玉米抗螟性鑑定與評價標準. 瀋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0,31:439-443.

50. 王振營, 周大榮. 亞洲玉米螟在人工飼料上連續多代對玉米為害能力比較.植物保護, 1998 24(3):3-7.

51. Wang Zhenying, Zhou Darong and S. A. Hassan. Host-age preference and searching capacity of Trichogramma ostriniae, egg parasitoid of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Ostrinia nubilalis(Hbn.). Egg Parasitoids: 5 Int. Symp, Cali, Colombia, March 1998/IOBC. Mitt. Biol. Bundesanstalt. Land-Forsteirtsch. Berlin-Dahlem, H.356, 1998. p.25-30.

52. 文麗萍, 王振營 ,溫、濕度對亞洲玉米螟成蟲繁殖力及壽命的影響. 昆蟲學報,1998, 41: 70~76.

53. 王振營, 周大榮, Hassan, S. A. 歐洲玉米螟雌蛾鱗片提取液對玉米螟赤眼蜂寄主搜尋行為的影響. 植物保護學報, 1996 23:373-374.

54. 王振營, 周大榮, Hassan, S. A. 玉米螟赤眼蜂產卵行為研究. 中國生物防治, 1996 12: 145-149.

55. 王振營, 周大榮, 宋彥英. 亞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蟲擴散規律研究. 植物保護學報,1995,22(1):7-11.

56. 王振營, 周大榮, Hassan, S. A. 幾種赤眼蜂品系對歐洲玉米螟卵寄生選擇性比較. 植物保護, 1995 21(6): 39~42.

57. 王振營, 周大榮. 亞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蟲擴散規律及遷飛可能性研究. 植物保護學報,1994, 21:25-30.

58. 文麗萍、 王振營、葉志華 亞洲玉米螟對玉米的危害損失及經濟閾值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 1992,25: 44-49.

59. Zhou Darong,Ye Zhihua and Wang Zhenying. Artificial rearing techniques for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est management. InAnderson T. E. & N. C. Leppla [eds.] Advances in Insect Rearing for Research and Pest Management. Westview Press, 1992.. pp.173-193.

獲獎記錄

1、2008年“玉米重大病蟲害發生監測、控制技術研究與套用”獲得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完成人.

2、1999年“亞洲玉米螟無瓊脂半人工飼料研製及套用”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5完成人.

3、1998年“亞洲玉米螟成蟲擴散規律”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第1完成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