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葉斑病

玉米大小葉斑病

玉米大小葉斑病是在東北、華北北部及南方山區的一種玉米類疾病,危害為減產50%左右。

症狀與侵染循環

玉米大斑病,目前國內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以東北、華北北部及南方山區發病較重。大發生年份一般減產15—20%,嚴重者減產50%左右。大斑病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但苗期很少發生,後期逐漸加重,發病葉片上形成梭形大斑,病斑黃褐色或青灰色,中部色淺,邊緣色深,長5—10厘米、寬1.2—1.5厘米,嚴重時幾個病斑互相連線,葉片提早枯死。

玉米小斑病,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發生較重,一般減產20%左右,嚴重時減產70%左右。小斑病在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後期發生較重。此病主要危害葉片偶而也危害葉鞘、包葉和子粒。病斑小,表現為3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病斑為橢圓形,中央黃褐色、邊緣紫色或深褐色,空氣濕度高時,病斑表面生灰褐色稀疏霉層,後病葉變黃枯死。

第二種類型,病斑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較大,中央灰褐色或淺黃色,一般無明顯邊緣,後期稍顯輪紋,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斑表面生灰褐色霉層。葉片病斑數量多時,很快萎蔫枯死。

第三種類型,葉片上形成黃褐色壞死小斑,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表面霉層極少,葉鞘和包葉病斑較大,呈紡錘形,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層。果穗受害生灰黑色霉層,嚴重時果穗腐爛。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大小葉斑病的發生與流行,與氣候條件、品種抗性、管理水平及立地條件關係密切。空氣濕度高、溫度適宜時發病重,品種抗性差者發病重,連作、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質粘重、施肥不足都會加重發病。

病原病菌

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rium turcicum)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 )同屬半知菌類,叢梗孢目,暗色孢科,長蠕孢屬。

在自然條件下大斑病的有性世代尚未發現。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屬子囊菌綱,座囊菌目,旋孢腔菌屬。在玉米的病殘體上可見小黑點狀子囊殼。子囊殼黑色,近球形,喙部明顯。內有多個圓筒形,頂端鈍圓的子囊。每個子囊有4個長線形的子囊孢子,彼此纏繞成螺旋狀。每個子囊孢子有5-9個隔膜。大班病菌與小班病菌分生孢子在形態上很相似,其區別如下:

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圓筒形,兩端略尖,直或稍彎曲,淡青褐色,有1-9個隔膜,以5分隔較多。小斑病菌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向一方彎曲,有隔膜2-15個,以8個最多,橄欖色。

玉米大斑病菌除侵染玉米外,還可寄生於高粱、蘇丹草等。小班病菌除為害玉米外,還能侵害穀子等。但在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存在生理專化現象,有不同的生理小種。

發病條件

大斑病菌生長適溫為20-24攝氏度,相對濕度80%以後(低於70%不利於病害的發生),多雨同濕而溫度並不太高的環境條件有利於此病發生。北方在夏末秋初玉米結穗期多雨時發病最盛。晚播玉米受害重。小斑病要求高溫高濕,孢子萌發適溫為26-32攝氏度,在適溫時潛育期為2-3天,因此在南方溫暖地區較為嚴重。但在陰雨多濕的情況下,大、小斑病都會嚴重發生。

凡秋玉米田接近重病的夏玉米田,或氫易感病的秋玉米早播,或是在春玉米收穫後未徹底處理病殘體的田塊種植,則發病嚴重,反之則發病較輕。輪作比連作發病輕,而2年輪作又比一年輪作輕。

砂土漏水漏肥嚴重的發病重,比平地發病重;排水不良、土壤潮濕,以致田塊積水(或灌水時間過長)的發病重。玉米與矮桿作物間作,通風透光良好,較單種玉米發病輕。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注意與其他作物輪作,輪作面積越大越好。

玉米大小葉斑病 玉米大小葉斑病

2、注意增施有機肥料,增施磷鉀肥、鋅肥和生物菌肥,追施足量氮肥,保障玉米植株健壯,提高抗病性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