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所屬朝代
唐
出土地點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陝西省西安唐墓出土
規模建制
長10.5厘米 寬4.4厘米 厚0.2厘米 下:長10.6厘米 寬4.3厘米 厚0.2厘米
文物特徵
玉料為青色,有褐色沁。兩件。1959年陝西省博物館撥交,應為出土器。薄片狀,上部為弧形,梳背中部雕刻三朵盛開的海棠花,左右兩側及下部雕刻花葉紋。下部平直有榫,以鑲嵌梳齒。兩面紋飾相同。
唐代流行插梳之風,常以金、銀、玉等貴重材料製作。唐代張萱《搗練圖》中所繪婦女頭上就插有玉梳,有的在頭上一側插一把,有的在頭頂上插三把。從出土的玉梳背來看,尺寸大小都有,但質薄,極易損壞。唐代花卉紋玉梳背,出土較多。
唐代玉梳背多嵌於木梳齒上,出土時木梳齒朽掉了。1980年杭州臨安明堂山唐天復元年水邱氏墓出土一件唐代白玉刻花玉梳背,長14.5厘米,寬5.7厘米。半月形,一面刻三朵盛開的荷花和一對相向而立的鴛鴦,另一面刻三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兩側各刻一條魚化龍,紋飾極其精美,製作精細 。
文物價值
這兩件玉梳背,所刻紋飾基本相同。花蕊用細密的格線紋表示,花瓣用圓形凹坑雕刻,用打窪刀法來雕刻。葉紋也用細密的陰刻線雕刻。這種雕刻方法和花卉表現手法是唐代的玉雕風格。梳背十分薄,只有0.2厘米,且兩面雕刻紋飾,充分展現出唐代玉雕工藝之高超 。
延伸閱讀
玉梳起源較早,在唐五代比較流行。但玉梳在唐代一般並不是作為梳頭的用具,而是婦女頭部的一種玉飾品。唐代婦女往往愛在頭部插玉梳以為裝飾。當時用於頭部的玉飾品一般都較薄,且玉質精良,表面少起伏變化,刻畫圖案多用陰線,線條直而密,這些特點在玉梳上也有明顯的體現。如唐代的“花鳥紋玉梳”。
梳背是嵌於梳上的裝飾。唐代婦女所用梳具十分精緻,質地多樣,或銀,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飾件。發現的玉梳背多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飾花葉造型奇異,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側形葉端部回卷,是受中亞造型藝術影響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