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觀,曾名元妙觀(因朱元璋忌諱而改為玄),是江漢平原方圓百里的道教中心,也是荊楚大地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居。此觀位於沔城南門,坐東朝西,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明、清兩朝的道正司一直設在這裡。1941年以前頗具規模,觀內有靈官殿、三師殿、三清殿、雷祖殿、呂祖殿、斗姥殿、救苦殿、觀音殿、皇經殿、老祖殿,俗有“一觀十殿”之稱。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一種宗教,它的創立者是東漢時的張道陵,人稱他張天師。他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著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教分兩大派:全真派為出家道士,蓄髮、須、頭頂挽髻、素食,重清修,認為人可以修練成神仙,長生不老。他重生、樂生、重術、厭死,因此信奉的人很多,特別是有錢有勢的達官貴人。正一派為居家道士,不蓄髮、重符籙,主要從事齋戒儀式活動,也叫作道場,有唱誦、舞蹈、樂器伴奏,凡死人、發火、瘟疫等都要請道士驅鬼降妖,沔城有一名歇後語:“道士遇到鬼—法都使盡”。人們諷刺道士念的經開頭兩句為:“天哪,地哪,道士老爺要現錢,坐在屋裡望死人”。證明居家道士以收受錢財為目的,全屬欺人的迷信活動。
陳友諒(1320-1363),沔陽黃蓬山(今屬洪湖市)人,祖籍排湖謝家灣,後遷居沔城南門。本姓謝,因祖父入贅陳家,遂隨其姓。陳友諒自幼習文崇武,聰明過人。他26-30歲兩度中榜進士,成為聞名遐邇的文武全才。當年,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發了滅元興漢之志。他“舉義旗,破元兵,靖禍亂,都武昌,稱漢王,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令元軍聞風喪膽,十八年戎馬生涯,陳友諒憑他的智慧和膽略,創下了三分天下陳有其二的輝煌,他從義軍中一個佐掌文書、錢糧的官吏,奮鬥成一個威振三楚,統率百萬雄師的農民領袖。最後他與朱元璋爭奪天下,鏖戰於江西鄱陽湖,不幸被流矢貫穿眼睛及頭顱而亡,年僅44歲。太尉張定邊將其屍首運回武昌,葬於蛇山之麓。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為了消除陳友諒在百姓中的影響,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沔城設尉署,派沈友仁為駐守沔陽的指揮使(軍事長官)。沈友仁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將陳友諒故居改為玄妙觀。儘管陳友諒魂斷鄱陽湖,壯志未酬。但他對推翻元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仍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
1984年,沔城人民為紀念陳友諒這位江漢先英、荊楚梟雄,熱情捐資在原廢墟上重修了玄妙觀,武漢大學著名教授李國平還題寫了“陳友諒故居”幾個大字嵌於門前。現在觀內重建了雷祖殿、三清殿、藥王殿、救苦殿、觀音殿、斗母殿等七座宮殿,完善了草坪、假山、休閒亭等設施,形成了一個既古樸典雅,又洋溢著現 代氣息和宗教氛圍的旅遊景點。
1997年,沔城藝人邵四平根據陳友諒出土雕像,精心創作了一座金戈鐵馬陳友諒塑像,氣宇軒昂,威武雄壯。塑像高八米,底座以優質砍石為基,上刻“大漢陳友諒”四個遒勁大字,由《陳友諒》一書作者-中共巴東縣委書記程遠斌題寫。
觀內還陳列眾多的古蹟,有陳友諒石刻像、拴馬石、餵馬槽、刑鍋、青雲接武石牌、玉泉古井等。
目前,陳友諒紀念園已納入湖北省重點旅遊開發項目,並報國家爭取開發資金,擬定興建“漢王故里”坊、漢王宮、文物存列廊、石碑廊、衣冠冢、竹苑等。在不遠的將來,“漢王故里”一定會成為更具魅力的名勝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