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橋身料石,表面用鐵榫,中間用木柱穿心連結加固,使整個大橋連成一體。特別有意思的是:大橋按地形水勢設計的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寬略高,並在拱與拱之間增添4個小腹拱,以減輕石橋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橋體顯得美觀別致。大小九個拱頂的兩端,雕飾著18個龍頭,在欄板、欄柱上雕刻著不同的動物圖案,當地至今對單橋還有“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碑”的傳頌。此橋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橫跨在滹沱河上,該地人稱單橋,又名善人橋。善人橋整座橋全體用青石砌築而成,有材料記錄全長 755.5米,寬9.5米。設計者勝利接收了趙州橋、盧溝橋等古代石拱橋的建造精髓,同時依據地形特點和理論需要,攻破了古建築對稱的傳統格式,構成了獨樹一幟的修築作風。單橋弧度南北不合錯誤稱,橋面、橋墩南高北低,橋面南坡陡,北坡慢。單橋有9 孔,棄吉利、至尊之意。
大孔5、小孔4,大孔之間有小孔,大小相間,錯漲有致。這樣設計減輕了橋的分量,減徐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更是適應了滹沱河水量大、河流在此急轉彎的須要,即於泄洪和行船。橋上的石刻工藝堪稱是步人後塵,宛若巧奪天工。橋看柱上的獅子和券項上的(蟲旁加八)(蟲旁加夏)大小不一,情態各異,栩栩如生。28塊欄板雕刻了各不雷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單橋的設計和建造者定是一群修建和藝術巨匠的精英組合,使得石橋設計既科學、牢 固、適用,又雅觀精巧,存在極高的迷信和審美價值。
藝術評介
單橋於2012年3月23日成功創下“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世界紀錄,當日,世界紀錄協會工作人員親赴獻縣進行認證,並頒發了世界紀錄證書。世界紀錄協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批准設立的,是專門收錄非體育賽事的民間世界紀錄收錄機構,真實紀錄民間世界紀錄成就。經過前期的嚴格審批,數據分析比較,以及現場確認,世界紀錄協會認定單橋創下了“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的世界紀錄。
單橋的傳說
原來趙善人也是冬舍棉,夏舍單,四季舍粥的大善人,平常吃齋念佛,齋僧布道,修橋補路,濟老憐貧;名望傳出也就有很多人找上門來,趙善人也是來者不拒。
有一個山東泰安的和尚智慧型,也聞名前來,趙善人總是殷勤招待,智慧型走的時候總是送很多盤纏,智慧型也非常殷勤地常邀請趙善人去他們泰安的泰岳廟去遊玩。
趙善人閒來無事,想起去泰山遊玩,正趕上東嶽廟會,就住在智慧型的泰岳廟裡,廟很大,佛像金碧輝煌,大殿氣勢恢弘,數不清的連綿僧房,和尚就有上千,智慧型是個首座,權威很大,趙善人走到哪裡,一說是首座智慧型的貴客,到處都畢恭畢敬笑臉相迎;加上泰山山林秀美雄奇,趙善人流連忘返,加上智慧型盛情挽留,就準備多住一段時間;
不巧智慧型有事要出去,臨走叮囑趙善人:我本該陪你盡興遊玩,但這次事情比較重要,非我去辦不可,你可以在山上隨意遊玩,消費都記在我的帳上,寺廟裡只有一處不可去,千萬千萬
趙善人開始還按捺得住,只是上山朝香,趕會遊逛;心中越來越奇怪,為什麼不讓我去那裡?咱們這么多年的關係都不行?什麼重要的東西,越想越好奇,越按捺不住,最後偷偷等沒人的時候,一個人悄悄摸進那個院落,剛進院子,就發現後面傳來腳步聲,園子裡空曠沒有藏身之處,趙善人就鑽進屋裡,屋裡也很寬敞,只有一個大柜子;聽到來人腳步聲很重很雜亂,趙善人心虛就藏到大柜子後面。
沒想到進來的人什麼打扮都有,有乞丐,和尚,兵丁,挑夫,衙役,小二,富商,跑江湖賣藝的……。一進門就直衝大柜子而來,不知動了什麼機關訊息,大柜子自動挪開了,後面竟然是個暗門,門裡竟然是一群濃妝艷抹的女人;趙善人還站在暗門口一臉尷尬和人打招呼,沒想到這些人凶神惡煞地就要拔刀殺掉趙善人,趙善人忙解釋說自己是智慧型的客人,才暫時免去一死。
原來這些人勾結黑白兩道,以泰安廟為基地,無惡不作,智慧型也是其中重要一員,趙善人一下就懵了,被捆在房子一角等智慧型回來救他,沒想到智慧型回來後,臉上原來堆滿的笑容一點也不見了,冷冷的對趙善人說:你或者入伙,或者自己了斷了吧!
趙善人被關在一個黑屋子裡,既怕被殺,又怕入賊伙被株連親人,正思前想後,裴道姑來替父報仇,殺光了和尚一夥賊寇,救出了趙善人。
有人說評論趙善人:行好不落好,害人不勞到(害人不算壞);就是說他行善沒有看清人,忘恩負義刁難了裴道姑,沒想到刺激裴道姑修石橋造福了天下人。
人文歷史
因地處京德古御道和滹沱河的交匯點上,自古即為南北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後,人來車往,更感到無橋之不便。明正統六年(1441年)開始建木橋,因滹沱河水勢洶湧,木橋屢經毀復,耗費了大量人力財物。河間知府王逢元等,為長久之計,提議修建石橋。獻縣知事李粹自捐資主修,邑人劉尚用、石守志、張九敘等捐資募款,力成此舉。為此捐資出力者不計其數,就連石料都是商船縴夫不辭勞苦從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區義務代運。經過8年的努力,於崇禎十三年(1570年)落成,而成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橋面仍留有20公分深的車轍,可見石橋當年的繁華。自明代以後,單橋歷代都設有重兵把守。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華北時,對京德古御路採取避村過野,裁彎取直的辦法,向西移了1公里重新修建新橋,使興盛了幾百年的單橋冷落蕭條下來,而石橋也得已完好地保存。
當地特產
金絲小棗又名河西紅棗。因乾棗剝開時有金黃絲相連,入口甜如蜜,外形如珠似璣,故稱金絲小棗。其特點是色澤鮮紅、皮薄、肉厚、核小、味道甘美清香,並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金絲小棗含糖量高達65%。每100克鮮棗含維生素C300-600毫克,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磷、鈣、鐵、鉀、鈉、鎂、氯、碘、尼克酸和維生素A、B1等多種維生素。被視為良好的滋補品,具有益心潤肺、合脾健胃,益氣生津、補血養顏之功能。《本草綱目》載:“棗味甘性溫,甘能補中,溫能益氣”。金絲小棗食法多樣,除生食外,還可煮食、熬湯或作為燉品之配料,也可製成各種傳統的甜、粘食品。還可以加工成蜜棗、糖棗、脆棗、熏棗、醉棗、棗茶、棗酒等受人歡迎的風味飲食品。
冀州燜餅是當地的有名的一道小吃,其色澤黃亮,筋道鬆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製做傳統的冀州燜餅需有一個特製的鐵鍋,厚5到8cm,頭盔狀,重20餘斤。這種鐵鍋傳熱穩定而均勻,湯易吃進去而不粘鍋,而一般的炒勺則達不到這種功效。所用餅條也需特殊烙制,俗稱“包袱餅”,不超過3層,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條,精細均勻。製作工藝講究“老湯香油,先炒後燜,蓋鍋回味,翻勺出鍋”。老湯是指在後鍋灶上用排骨和雞骨混合熬制的高湯。湯和餅條的比例也有嚴格要求。一般是一斤餅,3兩湯。火候也挺關鍵,要大火炒,文火燜。時間過長,則餅條發乾;過短,則顯得粘軟,均影響口味。
獻縣補花是當地有名的手工藝品。補花是以精湛的藝術,巧妙的手法,將花補在各種顏色的底布上,顯示出自然美的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性。其針法繁多,多採用柳埂、套花、衲針、壩活、扦補、撥花、勒絲等20種左右針法,要求做到緊、齊、淺、勻。緊即扦線扣於花邊及底布上,花片應趴而不起;齊即要求扦線針腳長度一致;淺即扦線以扦住花片與底布結合處兩根布絲為準,並在花片上不得有明顯針跡;勻則要求針距間隔勻而不斜。補花製品其工藝以花卉圖案為主,構思巧妙,圖形清晰,色彩艷麗,結構勻稱,不僅典雅美觀,而且經洗耐燙,久不變色。
旅遊指南
獻縣單橋石橋交通指南自駕交通:獻縣單橋石橋位於河北省滄州市西的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從石黃高速公路陳莊出口下,沿106國道北行至獻縣單橋石橋。從北京來的遊客也可以直接走106國道到單橋石橋。單橋村有樹木環繞,當落葉時節,從106國道向東望去,很容易看到穿村而過的滹沱河上的古石橋。
最佳出遊時間:獻縣單橋石橋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的渤海灣畔,屬於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裡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約為12℃,最佳出遊時間在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