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窟

獺窟,離縣治三十五里,即古二十六都地也。先是四面波濤,洞深莫測,人未有問津者。唐光啟間(886—888),自靈隱寺來有異僧慧遠,以衣缽渡之,始建寺於東山之麓。

歷史人文

獺窟,離縣治三十五里,即古二十六都地也。先是四面波濤,洞深莫測,人未有問津者。唐光啟間(886—888),自靈隱寺來有異僧慧遠,以衣缽渡之,始建寺於東山之麓。有宋南渡,江淮人避亂入閩者,沿海托跡,由是獺之居人稍盛,鹹以捕魚為生,或貿易於江淮湖廣之間。至紹興(1131—1135)間,海中沙淤大塞,行者乃得待潮而渡,然尚苦於墊溺。開禧三年(1207),白沙真陽寺僧道詢率其徒操舟運石,成橋七百七十間,潮至橋沒,潮退可渡,居人稱便。景炎元年(1276),端宗航於泉州港,值蒲壽庚作亂,與元將唆都犯帝舟,因改泊外渚,即獺江。忽濛煙蔽海,咫口莫辨,庚懼不敢迫,帝遂趨潮州,口占《踏沙行》一首與居人別。元至正間(1341—1368),萬戶賽甫丁阿迷里可據泉州反,人受荼毒,獺江與焉!大德四年,居人復稠密,日益富饒,創建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石柱狻猊,浮屠高達精巧,雖名山寶剎不過也。明洪武二十年(1387)倭寇出沒海島間,太祖命江夏侯周德興築城海上,獺居其一。增置巡檢司,獺亦居其一。有於獺東高處築石寨,,有警則烽燧,俾崇武軍望而來援。嘉靖間(1522—1566)寇氛大熾,屢犯獺江,義士陳德友及子仕湖擊卻之。未幾,寇復至,仕湖力戰死,有司以聞,世宗命立祠歲祀。明亡,鄭成功遙奉永明王正朔,據金、廈兩島不下,沿海為騷動。國朝順治十八年(1661),奉旨遷界,獺江居人盡散四方,流離失所者不可勝計。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既平,廷議展界,人稍稍復歸故土,披荊斬棘,重立室家,風景蕭條,蓋有不堪目覩者,二兩餘年來,聖聖相傳,休養生息,生斯際者,安居樂業,比戶口封,履厚席豐,漸成樂土,駸駸乎與通都大邑比隆矣。
——據清鹹豐四年,曾枚著《獺江所知錄》原文載
獺窟,位於惠安縣東南端,西北距縣城三十五里,北瀕崇武海面,南峙祥芝水域,西通泉州港口,東則汪洋無際,可通台灣省、日本、東南亞等地。獺窟島縱橫不過三里,卻有“區區獺窟三丘地”之稱。是惠安著名的漁村和海上交通津頭,在歷史上有過數回的盛衰演變。1970年,惠安縣“七一”圍墾工程在獺窟島南北兩端建造兩條跨海長堤(南堤長850米,北堤長1000多米),使得“千年孤島連大陸,十裏海峽變通途”。
現行政建制為——泉州市台商投資區張坂鎮浮山村

浮山三名來歷

浮山三名來歷說法(浮山、獺窟、獺江)。
未有浮山村,先有浮山寺。
一、浮山:據載:唐朝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浙江省杭州靈隱寺慧遠禪師,雲遊南下衣缽渡海來到這海島東山南麓建一座寺廟。海島四面受海波衝動,所建之寺仿佛懸浮海中,故稱“浮山寺”,該地也因此得名“浮山”。
二、獺窟: 相傳有兩種說法:①堪輿家以地形像獺,故名。②宋元時期,此地漁業興盛海運交通發達,船舶眾多,水獺常在礁石間窟窿中出沒,此地名又稱獺窟,沿續至今同時也傳播海內外。
三、獺江:據《獺江新考》載: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任安溪訓導,是年邀友人遊覽故里山川,登高而望,認為獺窟地形不像獺,有意易名,一時難定。又思其祖輩洪鍾以品行、文學聞名於世,時人稱獺江先生,於是把獺窟更名為“獺江”。(洪鍾,字希聲、號獺江。明洪武年間安溪訓導)。
獺江這個地名也延續至今,現國小、中學、老人協會都以獺江命名。

行政隸屬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拆晉江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後,屬惠安縣鎮安鋪。
明、清年代屬泉州府惠安縣二十六都獺窟鋪設巡檢司獺窟城,民國時期屬群獺鄉後屬青山鄉。初編8個保再編為5個保又編成3個保設連保主任以後編為一個保下設甲長。
1949年編制為惠安縣青山鄉浮山特編保,解放後編制1949年10月成立浮山鄉人民政府屬惠安第四區公所1953年屬第六區公所,1955年屬崇武區公所,1958年撤銷拼鄉成立惠安縣浮山鄉人民委員會,為全縣29個鄉之一。1958年9月拼入飛躍公社,1961年稱東岺公社均稱浮山管理區,1962年分屬崇武公社成立浮山大隊,分設浮山漁業社,浮山運輸社,浮山海帶養殖場
1970年7月1日前浮山建海堤通大陸改為七一大隊,1974年拼入張坂公社,1975年下半年復名為浮山大隊,1984年改為浮山村民委員會直至現在。

獺窟古城

獺窟城在惠安獺窟島東山南麓浮山寺前,依山面海,為出入泉州港必經之地,原屬南安縣盧溪巡司,後巡司移設於此。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洪昆著《獺江新考》所載:“
城:正方,明洪武初,命江夏侯卜築於此。泉四巡司之一也。東西一百一十一丈,南北一百一十二丈,廣一丈一尺二寸。高二丈八尺五寸,周圍八百七十六步。
池:廣袤,長竟城。闊有不齊,約丈五尺有奇。遷界後,半已堆滿,只留東西隅一面。
樓堞:樓一,在南門,今已圮壞,雉堞自提督馬得功來,已令推倒,今莫稽其數。
城門:門二,東一南一,東門前已築塞,傳聞云:開則倭寇至也。豈懲嘉靖間倭亂之患也欺?
衙署:城正中為巡司官署,署之左為土地祠,右為城隍廟,前為敵台,又前為通路,路之兩旁為兵營房。
兵制器械:二者世遠湮沒無稽,今姑闕之,俟將來博採。
居民:建城之後,未有居民,官署兵營而外,余皆曠土。至萬曆三十八年(1610),庠生陳策、曾化魯等,緣嘉靖間,倭寇猝侵,附近各鋪居民走入城,相拒旬余,雖活萬口,而死於風露者數百人。懲無屋之患,僉呈蓋屋居住。”
清代末年,城內常住100多戶人家,後大多遷出。20世紀50年代,只有10多戶住居。1970年,此城牆條石被拆作獺窟南北海堤基石,現尚有古城遺址、古大厝等,以及幾戶人家在此所建新居。城外附近有兩座小山,稱“大包山”、“小包山”,當年曾發掘出生鏽的兵器,如刀劍諸類。
獺窟城,與惠安縣的祟武、蓮城、小岞、峰尾隔海相望,互為犄角,為我國古代的海防重地和對台貿易港口之一。曾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獺窟島在元、明、清都有對台貿易,“獺窟萬人丁,崇武百家姓”是對其盛況的生動描寫。據載,獺窟島“東則汪洋無際,可通台灣、澎湖及日本、琉球諸番”;清洪昆著《獺江新考》,曾這樣記載獺窟島:“唐、宋、元間,居民稠密,人皆事於通洋,遂為舟車輸運津頭,稱富盛焉。”.

名勝古蹟

獺窟島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唐、宋、元、明至清以來長達1000多年歷史無間斷的石雕實物,是惠安石雕史上一頁寶貴的歷史剖面。如唐建的浮山寺(後堂)、宋代的武安王宮(井亭宮)、元代的石塔、明代的獺窟媽祖宮(西宮)、六王府(後宮)、清代的節孝坊(獺江曾氏族譜載:秉德公,諱有德,字惟達,號敬亭。生於康熙甲申年(1704)七月初十日,卒於乾隆壬戌年(1742)九月十一日。丁未年入泮,乾隆戊午(1738)科舉人。乾隆三年,秉德氏為母請旌節孝,奉旨建旌,旌表修入縣府志,進主節孝祠,春秋配祭,有志銘行略載小傳。)等,都還保存著各個歷史朝代的石雕,是惠安千年石雕史的見證。1987年被列為國家重要文物保護。
唐光啟間(886—888年)
◆《獺江所知錄》載:“慧遠,靈隱寺僧。善相地。先是獺江四面皆水,洞深莫測,人未有問津者。唐光啟間,慧遠以衣缽渡之,謂是上方真脈,乃鷲嶺飛來,將於此建叢林焉。既而登東皋一望,慨然曰:“非我緣也,後有居者,族姓其蕃衍乎?”竟拂袖歸。或曰:別建寺於東山之麓。今其寺,井泉獨甘。”
浮山寺始建於唐僖宗光啟年間(886—888年),系浙江杭州靈隱寺僧人,法號“慧遠禪師”創建。寺原有三大院落,從前面到後面依序是佛堂、僧堂、經堂,規模宏大,巍峨壯觀。寺內奉祀三寶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地藏王諸佛像,歷代香客雲集,香火鼎盛,蜚聲於閩南一帶。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惠安建城五座,以防禦倭寇入侵,獺窟城就建在浮山寺前面。為建城池需要,拆掉浮山寺前面兩座院落,僅留存后座,即原來的經堂,故此後人們稱浮山寺為“後堂寺”。
宋開禧三年(1207年)
◆《獺江所知錄》載:“道詢,白沙真陽寺僧,幼有靈異。宋開禧間於獺江候渡,有了角道人與之坐,語道詢道:“何不作橋?”道詢以風波為辭。道人曰:“汝作詩念,橋何以成?”道詢遂率其徒操舟運石,成橋七百七時間。南北跨岸;潮至橋沒,潮退可渡;免墊溺之患。——了角道人者,純陽仙也。後以丸丹授道詢。景炎元年(1277年)賜道詢“靈應大師”。”
惠安縣洛陽白沙真陽寺僧道詢率其眾徒以舟運石建橋,石橋長約七里,共有七百七十孔,南北跨西岸。潮至橋沒,潮退可渡。
此橋到明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東海域發生8級地震,受到摧毀性破壞,就此蕩然無存。現陸上橋頭遺址名為“橋仔頭”。
宋淳佑八年(1243年)
◆《獺江所知錄》載:“宗輝,不知何處僧,晨鐘暮鼓,益無所稽考。惟荷山小折而西,有兩古井,井垣並鐫“淳佑癸卯僧宗輝建”八字。知為出家於宋理宗時,蓋六百餘年矣。離古井不數武,舊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石柱狻猊(石獅),浮屠(石塔)高達精巧,皆題大德年號。或即宗輝當日卓錫處,而重修於元代歟?”
宋景炎元年(1276年)。
◆《獺江所知錄》載:“景炎元年(1276),端宗航於泉州港,值蒲壽庚作亂,與元將唆都犯帝舟,因改泊外渚,即獺江。忽濛煙蔽海,咫口莫辨,庚懼不敢迫,帝遂趨潮州,口占《踏沙行》一首與居人別。”

神話傳說

獺窟人世代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得道和尚,來到泉州獺窟島化緣,要在島上建座寺廟。他探聽到辛長者是獺窟島首富,就問他要兌多少銀子。辛長者隨口應道:“兌一袋銀子。”即兌滿一布袋銀子。和尚誤以為是一塊銀子,也不再落實一下,就不辭而別,心裡暗暗咒罵辛長者,並寫了黃紙牒文呈送天庭玉帝,讓玉帝責罰他。過了幾個月,辛長者不見和尚來扛銀子。就親自派人把一大袋銀子扛去給和尚。和尚一見這么多銀子,恍然大悟,知道冤枉了好人,頓時大驚失色。事已至此,只好通知辛長者到外地避難。他匆匆忙忙趕到辛長者家中,高聲大叫:“辛長者啊,事情不好了,大難臨頭,趕快逃走!”辛長者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禍從何來,忙問何故。和尚如實相告。辛長者覺得當初自己沒把話說清楚,難怪和尚聽錯,於是立即收拾家中細軟,整理行裝遠走他鄉。
話說和尚化緣有了相當多的銀子,就大興土木建造寺廟。寺廟尚未建成,忽見一位鬚髮斑白的老人站在寺前高喊:“此地是曾家祠,不是僧家寺。”和尚以為這是土地公顯靈告誡他,所以寺廟還沒建好,就半途而廢。有的人則說是和尚放火把它燒毀後雲遊他鄉去了。
明洪武年間,附近果然建一座曾氏宗祠,於是,“曾家祠不是僧家寺”的說法傳得更玄了。
現在這座寺廟廢墟基址上有4根石柱並排,據說是當年和尚建寺的柱子。據清鹹豐四年,曾枚著《獺江所知錄》原文載:大德四年(1300),居人復稠密,日益富饒,創建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石柱狻猊(石獅),浮屠(石塔)高達精巧,雖名山寶剎不過也。
20世紀50年代也曾在這裡挖出瓦、木炭,這可能是火燒的遺蹟。1985年,獺窟島居民在三教堂大寺附近的沙灘上發掘出5座元朝石塔,塔上鐫刻的文字標明是“大德癸卯、甲辰(1303~1304)建造”,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從石塔的文字和圖像看,當時和尚的確曾建造過寺廟。寺廟附近又有一口井,井圍刻著“淳佑癸卯(1243年)僧宗輝建”,說明它是距今700多年的南宋古井。

曾姓開基

獺江曾氏始祖淮公、號思齋,系入閩始祖延世公之子二房運公之後,球公之孫孝和公之後八世孫元靖公之子。淮公(即龍山第十九世、武城第五十四世)。明誥命奉政大夫(文職官正五品),誥授都督同知(從一品),又授榮祿大夫(文武散官從一品),升授光祿大夫(散官一品階)。祖妣贈宜人,祖妣贈安人,祖墓合葬於本獺峰山盞籬潭下,坐乾向巽兼戊辰。號曰“半月沉江”。
公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奉江夏侯周德興(時鎮守福建)防海之命,建城及炮台於獺江,並由南安白石遷家住獺江煙樹下,地處海濱門隔江遙望高山,鍾靈毓秀,左有街門、右有華表,得龍虎之把門,人文蔚起,子孫繁衍,播遷閩台,遍及海內外各地。歷代科第,文風鼎盛,名仕官宦輩出,誠祖德之光,克振獺水之家聲也!
思齋公生五子,長楠公、號玉峰;次椻公、號永峰;三杞公、號宜峰;四梓公、號宏峰;五椿公、號安峰。
長房玉峰公遷居台灣台南
三房宜峰公之後遷居塘邊、後吳,宗風遠播,蜚聲遐邐。曾恆德公(後吳人)清乾隆六年辛酉授貢生,十八舉順滅鄉試由國子監助教授工部主事,擢刑部員外郎中,鄖陽知府。
四房宏峰公之後八世孫肇輔公(即獺江之九世)遷居螺城洪厝圍,子孫昌盛,文風仕進,肇輔公之五世孫岱公、字惟青,乾隆丙辰武舉人,授浙寧中軍府。延鳳公(岱公之子)、字儀侯、號竹悟,乙已恩貢。欽公(延鳳公之子)字克臣、號雨樓,乾隆五十四年舉人。鈺公(延鳳公志子)、字勵臣、號石友,嘉慶五年舉人,授湖南彬州知州。師洙公(鈺公之子)道光五年舉人。師洛公(欽公之子)、道光七年,由廩生加捐訓導。師海公、道光十四年甲午科舉人。世界曾氏宗親總會已故會長曾紀華乃肇輔公之九世孫也!
五房安峰公子孫居獺,因家譜散失未知何世分支播遷福州,其文風鼎盛,清朝期間來獺祭拜祖先,並豎匾《五子登科》於獺江曾氏宗祠。
歷代邑庠生,太學生,國學士,大學生,今博士,碩士因人數眾多,不勝枚舉。百年來譜牒失修,遺移甚多,加之十年社會變革,各房譜牒被焚散失,蕃衍各地,未盡其祥,又因丁口繁衍,事業,生活需要,不斷向外發展,播遷海內外各地及台灣各縣市。
吾曾氏以孝傳家,“千古家風三省訓;依稀祖德紹前賢”。故子孫繁榮,文風鼎盛,詩書相繼不絕。昔宗祠有詩云:“追維吾祖,煙樹卜居,支傳黍稷,派衍螽斯,衣冠林立,比戶琴詩……”正如獺江曾氏宗祠的對聯:獺水家聲遠,龍山世澤長;沂水淵源恢泗水,獺山科第紹龍山。
庚午年(1990年)旅台裔孫曾貽圖(二房東溪人)返鄉探親,目睹宗祠倒塌,孝思榮生,緬懷祖德,獨資修建,得旅台宗親及海內外宗親熱心支持,今祠宇面貌煥然一新。

漁業與海運商業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
◆獺窟村漁民始用巨艦(大型網仔對船拖網)捕魚。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開放晉江蚶江港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掛驗巡防,督催台運及近轄詞訟”。欲渡台者,由通判衙門給照,禁止偷渡。獺窟、下垵、崇武船隻開始通台貿易。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十二月一日,獺窟立有《奉憲立碑》碑,碑文重申漁戶,行商按乾隆七年(1742年)定例領取,配給課鹽,記明領取月份、數量、換牌日期等(此碑尚存)。
獺窟與台灣僅一水之隔,距台灣北部淡水港137海里,距新竹港110海里,至梧棲港97海里。獺窟島通商南洋,始於明時,航行南洋巨船稱為“番船”,每年秋初七、八月間乘東北風啟航,至翌年夏初四、五月間趁東南風返航,來回一次,將近一年。漁業、海運商業達到一個很可觀的興盛時期。
清光緒年間,獺窟島的漁業、海運商業又達到興盛時期。據光緒九年(1883年),獺窟島擁有漁船八十多對(一百六十多艘),每艘載重三十多噸;海運商船一百五十多艘(載重五十噸以上的大船七十多艘,載重二十噸左右的駁船八十多艘)。
清末民初,獺窟島有幾位海運商業大戶,通行台灣。清末光緒年間,獺窟茂林厝頭的船主張德時置9艘商船,載重數百噸通商台灣,其孫張嘉興至今尚保存著該先祖當年商船經營的帳簿,以及順豐、順發、順美等商船船號等原始資料。
民國初期,有一位海運商業大戶戶主李巷,人稱“李仔巷”,置有載重100多噸至300多噸商船6艘,總載重1000多噸航行福州至台灣各港口和山東青島、煙臺一帶。運往台灣的主要貨物是松木,從台灣運回的主要是供制家具的楠木。他曾結識台灣的知名人士辜振甫之父辜顯榮,得其賞識,被提拔任為台灣福州商會會長,通商貿易大為發展,還在福州開設“福泉惠”商行,以此為調運商品的據點,興盛一時,現台灣尚有女兒家族。20世紀90年代,其年逾古稀的女兒名“金恤”曾兩度從台灣返鄉探親,尋根謁祖,重修李氏祖厝,並在祖厝大門立匾題刻“福泉惠”三個金輝大字,以紀念先輩的創業之功德。
抗日勝利、台灣光復後,獺窟島與台灣的海運通商又一度繁榮。當時倖存的漁船海運商船共有50多艘,最大的船隻載重100多噸,最少的可載重10多噸,一齊轉向對台貿易。原漁業主張全毅,行號“協泉”,置有漁船5艘共載重100多噸,轉向對台商業運輸交通貿易;其弟張全禮,行號“協順”,也置商船3艘,一併轉向對台貿易,並派員往台灣駐站采貨轉運。又有張福灶、張福發兄弟倆人置商船貿易。還有船主張仕石自置1艘船號“永成”木帆船載重100多噸,其親自下船配貨押運通行台灣各港口。再有張金福、鄭南、曾謀順三人合股置1艘木帆船載重20多噸,取三人之名的各一字為船號命名“福南順”,一同前往台灣通商貿易。那時,西峰張晉昌,與同鄉張細弄合股置一艘小船,載重僅10噸,船號稱“金合興”,也被人僱傭往台灣台北運貨。此外,另一船主曾燕本,在家鄉頗有名望,他自置機動船1艘,通行台灣各港口。這些商船運往台灣的貨物為杉木、鋼鐵、砂糖、罐頭、楠木家具等,並運來一些台灣的大米叫“蓬萊米”。運來的貨物大都銷往城鄉各地,也有外地客商到獺窟採購貨物。西峰張晉昌做過中介者,曾引薦晉江客戶王金川、惠安肖厝商家大戶肖碧川、東園埭村商行莊鼎元等人到獺窟,向商船經營者採購白糖、鋼鐵、水泥等,運往該地區轉銷,還介紹過惠安的城關、塗寨等鄉村的私人到獺窟採辦小宗貨物。獺窟通行台灣朝發夕至,每天都有大量的台灣貨物起卸,各路客商如車龍水馬般接踵而來,運銷貨物紅紅火火,到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因此,當時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晉江小呂宋,獺窟小台灣。”
永和、長和兩大戶置“番船”通商南洋發家致富。長和船主還在海邊築“布房“一處,供應船用帆布,現尚存殘牆基址。兩大戶祖厝都築在海邊灘頭,工程浩大,至今基址尚存。
曾姓仁里(籠內),洪門兩個房族置“番船”通商南洋,在獺窟北面後茂按岙口尾園築有數百米長石堤一處,為保護其祖宗墳墓風水免受風浪衝擊,但當時也作船舶靠岸的碼頭。現石堤已傾倒,遺址尚存。
荷山有一大戶置巨船九艘通商南洋,號稱“九王”,家住獺窟荷山下樓,還在泉州港口石頭街置有田地一大片。耕山耘海,家資巨富。有一年颱風季節,狂濤大作,洪水猛漲,九艘大船全被颱風擊毀,石頭街的大片田地也被洪水衝垮。
抗戰時期,日軍曾經三次登上獺窟島。特別是1940年7月16日(農曆六月十二日)海、陸、空軍襲擊獺窟島(同時襲擊崇武城),燒毀泊港漁、商船五十九艘,殺害船民十八人,損失貨物不計其數。抗日戰爭勝利後期,又有日艦三艘被盟機炸沉在水深十九托至二十三托(即十九尋至二十三尋)之處,魚網經常被沉艦纏破甚至全部破滅。因此漁業受到很大的破壞,海運商業也只限於福建沿海一帶。

獺窟島舊海關

光緒七年(1881),獺窟設定了海關關卡,時稱“泉州常稅總局獺窟分局”。首任關長逸翰,繼任關長名“媽福”(泉州人),關員有蔣陽生曾傲霜等,炊事員貓冰司。管轄惠安、晉江、莆田、仙遊等縣沿海海運船舶,各地船舶均須到獺窟海關換髮船牌和烙印船號。船號以“”字為首編列,分為兩類:航行台灣的船舶船號為黑底白字,航行本省沿海的船舶船號為白底黑字。凡出入泉州港口的商船都要接受獺窟海關檢驗,按章交納關稅。當時有一句話:“二十四岙頭的船都要來獺窟過關。”海關還設有關艇一艘和稽查隊,緝私隊等,捕緝走私貨船。直至抗日戰爭時期,沿海港口被封鎖,才廢除獺窟海關的駐設。當時獺窟立有石碑一塊,上刻海關條文,此碑於建浮山海堤時,被改制為語錄牌,現碑文無從查考。

陸上交通

1970年以後浮山海堤建成連線大陸,陸上交通暢通風雨無阻,可以日夜兼程通往城鄉各地。
1984年以來又開通往惠安泉州廈門客運班車來往更加便利。現在每天半小時有惠安—浮山客運班車從南堤經過,又有每天上午、中午傍晚廈門—浮山客運班車從北堤經過還有東橋—泉州客運班車每天15分鐘就有車輛,從浮山南堤外沿海大通道經過,其地貨車、機車、腳踏車來往不絕。

漁港碼頭

2004年惠安縣政府投資480萬元在獺窟後茂垵,風爐山突出部吟咀礁,建造浮山二級碼頭又是陸島交通碼頭。長度120米,引堤40米,2004年漁港陸島交通碼頭建成既是船舶停港的避風良港,又是貨物運輸裝卸的轉運站,有關碼頭通路交通正在籌建。

教育方面

現村中有獺江國小一所在校學生500多人,幼稚園100多人。獺江中學一所(1994年由台胞莊行雄先生捐建),在校學生300多人,兩所學校曾多次評為優秀先進單位和多項獲獎。學校基礎設施也不斷改善,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地方特產

獺窟島盛產精製的魚簽、魚餅,既酥又脆,質佳味香,遠近馳名,暢銷海內外。這種魚製品,獺窟島上家家戶戶都能製作,近幾年來已出現許多製作和銷售專業戶。一些合股經營獺窟魚餅、魚簽的行業專業戶,產品已遠銷香港,澳門、呂宋等地區。獺窟魚餅、魚簽作為贈送親戚朋友的禮品,深受喜愛。

人口與土地面積

獺窟島土地面積2.30平方公里,人口5000人。

下級組織

下轄:西峰、西斗、荷石、茂林、東峰5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

聯繫電話

0595—87515510

郵政編碼

362123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