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面紋銅鐃

獸面紋銅鐃

獸面紋銅鐃,商,1959年湖南寧鄉糧倉出土。

獸面紋銅鐃(NAO)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71厘米,口長47.2厘米,寬38.3厘米
1959年湖南寧鄉糧倉出土
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打擊類青銅樂器,又稱為鉦或執鍾,握在手中用木錘敲擊,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與青銅鈴相比,它無舌但形體更大。《說文》記載:“鐃,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周禮說》“金鐃以止鼓”,均表明了鐃是軍隊中用來指揮進退的器具。古代軍隊作戰,常常以鼓為前進的號令,而當青銅鐃敲響之際,鼓聲停止,將士們收攏隊形停止進攻。作為樂器,鐃不單有軍旅指揮上的作用,還用於祭祀、宴會上營造氣氛。殷墟婦好墓就曾出土五柄組合式的鐃,當為宮廷所用樂器。
這件獸面紋銅鐃形制高大厚重,氣魄雄偉,其音雄渾空闊,悠揚久遠。同時出土的大鐃共有5件,1993年又在與該地點相距僅20米的地方出土銅鐃10件,其中有9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測音的結果是,形制相同的9件可發出C、D、E、F、G五種調的音,部分學者視為是鐃成組演奏的證據,因此稱之為編鐃,是我國最早能編組演奏的樂器之一。
此類青銅樂器有幾個特點:一、出土地點集中在湘江流域及其周圍地區,中原沒有發現一例,長江中下游地區偶有發現;二、形體厚重,最重的達221.5公斤,最輕的也在10公斤左右;三、紋飾以獸面為主,但獸面的表現方式及其配飾與典型的中原青銅器的表現方式完全不同;四、使用時口朝上,甬(柄部)植於木樁上。
大鐃在西周早期繼續流行,但發展到西周中期終於被另外一種樂器甬鍾所取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