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通高56厘米、甬長17厘米、寬45.5厘米、重量40公斤。1985年出土。系青銅打擊樂器,上有明顯的合范鑄造痕跡和沙眼。鐃身飾獸面紋,以雲雷紋為地,古樸莊重。現存於江西省宜豐縣博物館。
相關詞條
-
鐃
鐃,又稱銅鐃。是蒙古、藏、納西、壯、土家、黎、漢等各民族互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兩廣、海南、閩浙一帶最為盛行。鐃又稱為鉦和執鍾。鐃又稱為鉦和執...
歷史記載 形制變化 演奏方法 用途 樂器發展 -
青銅編鐃
青銅編鐃,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商代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之一。
基本信息 外觀形態 -
商青銅舞鐃
此展品為商代的金屬器,為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樂器。現收藏於山西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介紹 -
雲紋青銅大鐃
雲紋青銅大鐃,1978年建甌縣(今建甌市)小橋公社陽澤大隊黃科山出土的青銅器。現藏福建省博物館。
-
西周雲雷紋青銅鐃
此展品為西周文物,通高32.0厘米。該銅鐃系合范澆制,器壁留有較多沙眼,通體呈褐色,泛有綠色銹斑。現收藏於安吉縣博物館。
基本信息 文物介紹 -
象紋銅鐃
象紋銅鐃,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老糧倉師古寨山頂。通高70厘米、銑(xiǎn)間寬46.2厘米,重67.25公斤。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
概述 形制 用途 寧鄉青銅之謎 -
鐃[樂器]
鐃又稱鉦,執鍾,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基本介紹 文獻記載 形制變化 形制特徵 演奏方法 -
編鐃
編鐃中的鐃,為鍾類樂器的一種形制,最早實物見於湖南寧鄉出土的飾有善面紋的青銅編鐃。 商代後期出現3件鐃為一組的編鐃,可以奏出簡單的樂曲,為舉行盛大祭典活...
定義 簡介 編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