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橋[艾青詩作]

獨木橋[艾青詩作]

獨木橋,一般不是什麼正規的橋,而是用一根木棍搭設的簡易小橋。這種橋在鄉村很常見,菜園裡、溝壑旁、田頭間到處都有。在鄉村,如果沒有這樣的橋,幾乎寸步難行。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在兩個環著雲的高山相接的地方

在兩個山峰突然向下傾斜的下面

在幾尺高的芝草的密叢里

橫著一根棕櫚的樹幹

——獨木橋連住了兩個高山

旅行的人們都從它上面走過

它在半空里微微地抖動

一條百丈深的黑坑

裂開在它的下面

從黑坑的最深處

可以聽見悠遠的水流的聲音

作品賞析

艾青說:“如果詩人是有他們的素質的,我想那應該是指他們對於世界的感覺的特別新鮮,和對於文字的感覺的特別親切。”

這是自然界中一個很普通的場景:在兩座相鄰的高山之間,在深深的峽谷之中,由一根樹幹構成的橋,橫空把兩座山連結起來,人們從這座獨木橋上來回走過……這種場景可能在自然界中並不少見,許多地方都有這種獨木橋。它們年復一年橫空而立,為著人們生活的方便而服務。它並不會引起人們的格外注意,因為人們已經很習慣於它的存在了。然而,在詩人的眼裡,它的存在是不同尋常的,它的形態,它的品格,引起了詩人的關切。詩人很可能就是在自然界中看見了一座獨木橋,而引起了情思,把這不引人注目的獨木橋,寫進了詩,在詩的殿堂里給了它一個位置。

在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詩人的眼裡,在一個感覺非常敏銳的詩人的眼裡,在一個善於捕捉詩情畫意的詩人的眼裡,一個極普通的事物,都可能成為詩人懷胎的母體。一個詩人,能不能從普通的事物中發現詩意,並迅捷地抓住它,進而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這就看詩人所擁有的素質如何了。艾青不僅具有這種素質,而且,他的這種素質是一般詩人所達不到的。

我們看,艾青把這一普通事物寫得多么精彩:“在兩個環著雲的高山相接的地方/在兩個山峰突然向下傾斜的下面/在幾尺高的芝草的密叢里/橫著一根棕櫚的樹幹/——獨木橋連住了兩個高山//旅行的人們都從它上面走過/它在半空里微微地抖動/一條百丈深的黑坑/裂開在它的下面/從黑坑的最深處/可以聽見悠遠的水流的聲音”。

如果詩人是根據他所看見的客觀存在的一座獨木橋所寫,這首詩是不是寫他所看見的真實場景,我們很難知道了。但就詩來看,詩人寫得多么具體,多么形象,使人感到多么真實!使讀者真是如臨其境。詩人感覺之敏銳、刻劃之細微,令人驚嘆。

在寫法上,《獨木橋》這首詩也是有其獨道之處的。這首詩很短,卻寫得很有層次。詩人是從上而下來進行描繪的。先寫兩座高山,再寫山腰之間的獨木橋,進而再寫獨木橋下百丈深的黑坑,最後再寫黑坑的最深處,那兒可以聽見的悠遠的流水的聲音。這樣寫,很像電影中由上而下的鏡頭,使人看清獨木橋所處的環境,以及這環境中每一個部位。等看完之後,整個場景就立在讀者面前了。

詩人採用這種順序來寫,可能是受了獨木橋客觀存在的場景的啟示,但更重要的,是詩人有著自己的獨特想法。這樣寫,不僅層次清楚,而且也是提高藝術感染力的需要。我們看,從高山之巔,到峽谷深處的流水,是多么險峻!詩人從上往下寫,就更給人這種險峻的感覺——詩人所要強調的險峻感達到了目的。詩人想讓讀者進一步體會的是,獨木橋正是在這險峻的大山之間,橫空而立,讓旅人們默默地從它上面走過……獨木橋給人的感覺深刻了。

另外,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很注意靜與動的協調和搭配。高山是靜的,獨木橋是靜的,行人從獨木橋上走過,是動的,最深處的流水是動的……靜,靜得莊嚴,動,動得流暢。有靜,才更顯出動,有動,才更顯出靜。靜與動,相得益彰。靜,是動的襯托,動,使靜不呆板。藝術效果增強了。

表面看來,這首詩好像純粹是寫景,但仔細揣摸,就會感覺到詩人的意圖。詩人寫這《獨木橋》,是因為詩人傾心於這獨木橋的品格,在詩中,也是要儘可能地把獨木橋的品格表現出來。詩人的目的達到了,詩中把獨木橋的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險峻的高山之間,在這深深的峽谷之中,獨木橋靠自身一根樹幹的力量,把兩座大山連結在一起,不懼高山的險峻,不懼深谷的可怕,不懼自身有可能被壓折,年復一年地,頑強地,默默無聞地為行人們作著犧牲。獨木橋的這種品格,正是詩人所要謳歌的。

一座普通的獨木橋,詩人很平靜,很自然,很樸實地描繪了出來,並把深刻的含意寓於其中,這真是詩人獨具慧眼、具有很深藝術功力的表現。

靈感是什麼?靈感從何而來?艾青說:“靈感是詩人對於外界事物的一種無比調諧,無比歡快的遇合;是詩人對於事物的禁閉的門的偶然的開啟。靈感是詩的受孕。”從《獨木橋》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去感受,去發現詩人的靈感是如何而來的,從而對我們的創作有所啟迪。《獨木橋》可以把兩座大山連結起來,也可以把創作者和靈感連結起來。儘管是獨木橋,但它是一條通道,會使人獲得通過後的喜悅。獨木橋多了,靈感也就會多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