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舞[雜技]

獅子舞[雜技]
獅子舞[雜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獅子舞相傳起源於南朝軍隊中,初當地百姓看到後,逐漸流傳出來。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在唐朝的獅子舞有了很大發展,無論是民間還是軍隊或宮廷,都盛行舞獅子。表演情形是:由伎人扮演五並沒有顏色不同的獅子,每頭獅子有兩個戲獅子的“獅子郎”牽著,他們手中拿著紅拂不斷逗引,表演獅子俯仰起落的各種舞蹈姿勢。獅子滕用木刻成,尾巴用絲做成,還用金鍍眼睛,銀貼牙齒。舞動起來進,全身的獅毛直抖,雙耳直擺,活潑可受。到了唐代末期,這種五頭獅子同時表演的《五方獅子舞》規模更大,氣勢也更壯觀,形式也相當完整。宋代以後,民間舞獅活動愈加廣泛,流傳至今,在各地形成不周的風格與特色。

獅子舞通常由兩人扮演,前者雙手握獅頭道具戴於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扶前者腰部,身披用麻、布等材料裝飾成的獅皮,扮演獅身。兩人合成一隻大獅,稱“太獅”。也有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假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前有獅子郎,手持一個能轉動的五光十色的繡球進行逗引,舞球的動作有搖球、轉球、拋球、抖球等數十種,獅子隨之做出各種舞蹈動作。而有些地方獅子郎戴上大頭面具,扮成大頭和尚、手裡也不持繡球,而代之以拂塵、大蒲扇,甚至大刀之類。

獅子舞

中文名稱: 獅子舞

責任者

演出單位: 瀋陽前進雜技團

主創人員

表演者:瀋陽前進雜技團 劉玉澤、肖德久、劉連生、王新民、趙軍、趙斌、李明昌、張啟武、鄢明旭

演出介紹

1985年1月,在巴黎第八屆世界《明日》雜技馬戲比賽中,獲金獎中的首獎《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

獅子在中國民間視為瑞獸和“百獸之王”。喬裝獅子進行表演盛行於三至五世紀的魏晉時期。到唐代(618—907),獅子舞在宮廷和民間已為人們喜聞樂見了。

目前,在國際雜技舞台上,喬裝動物的節目往住作插科打諢的串場節目。而中國卻把古老的獅子舞作為正式節目參加了比賽。一陣緊鑼密鼓之中,三隻“雄獅”在武士們的引導之下,昂首擺尾地走上舞台,一會兒耀武揚威,一會兒戇態可掬;有時抖毛撓癢,有時追逐嬉戲。一隻跳上兩米高的梅花樁上玩耍,另一隻登上紅彩球翻滾趴臥,悠然自得。武士們做完“後空翻騎獅”、“騎獅踩梅花樁空翻落地”、“獅背疊立二人站梅花樁”等難險技巧後,一對雄獅馱著兩名武士同踏一隻彩球滾過了翹翹板。此時,場上氣氛達到高潮,暴風雨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獅子舞相傳起源於南朝軍隊中,初當地百姓看到後,逐漸流傳出來。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在唐朝的獅子舞有了很大發展,無論是民間還是軍隊或宮廷,都盛行舞獅子。表演情形是:由伎人扮演五並沒有顏色不同的獅子,每頭獅子有兩個戲獅子的“獅子郎”牽著,他們手中拿著紅拂不斷逗引,表演獅子俯仰起落的各種舞蹈姿勢。獅子滕用木刻成,尾巴用絲做成,還用金鍍眼睛,銀貼牙齒。舞動起來進,全身的獅毛直抖,雙耳直擺,活潑可受。到了唐代末期,這種五頭獅子同時表演的《五方獅子舞》規模更大,氣勢也更壯觀,形式也相當完整。宋代以後,民間舞獅活動愈加廣泛,流傳至今,在各地形成不周的風格與特色。

獅子舞通常由兩人扮演,前者雙手握獅頭道具戴於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扶前者腰部,身披用麻、布等材料裝飾成的獅皮,扮演獅身。兩人合成一隻大獅,稱“太獅”。也有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假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前有獅子郎,手持一個能轉動的五光十色的繡球進行逗引,舞球的動作有搖球、轉球、拋球、抖球等數十種,獅子隨之做出各種舞蹈動作。而有些地方獅子郎戴上大頭面具,扮成大頭和尚、手裡也不持繡球,而代之以拂塵、大蒲扇,甚至大刀之類。

除這種常見的表演方式,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舞法。

如浙江等地流行《手獅舞》,是用竹、布、麻等紮成獅子,表演者兩手持獅子,別一人持繡球,獅子隨繡球的轉動做出各種姿態的搶球動作。湖南等地流行《線獅》,江西一帶流行《板凳獅》,安徽等地流行的《火獅子》也別具一格,能從獅子口中噴出長長的火焰。

而表演風格也可大致分為“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表演細膩而穩重,有搶球、戲球、打滾等動作,著重刻畫獅子溫馴可愛的性格。“武獅”講究武功技藝,有翻、滾、撲、躍、閃、騰等各種動作,還有爬高、攀索、過蹺板、走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主要表現獅子的勇猛矯健、威武雄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