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由來
吳橋人喜愛雜技這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境有關。吳橋縣位於古黃河下游。西有大運河,東靠四女寺河,縱橫河流占去大片土地,且土地鹽鹼瘠薄,水災頻繁,又是歷兵戰亂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打個跟頭,變套戲法,耍耍大刀,玩玩猴子、巴狗之類的小動物,浪跡江湖、賣藝餬口。
吳橋人練雜技的多,會雜技的多。傳說,唐代書生紀曉堂兩次進京趕考,因不圖賄賂,中了進士,又被除名,一氣之下,隻身雲遊四海。這天,來至終南山下,正遇雜技之祖呂洞賓,便拜師學藝,學會了三百六十套戲法把戲。出師後,浪跡至吳橋,安居在一座道觀里,收徒傳藝。從此,師傳徒、父傳子、人人學,家家練,世代相傳,越來越多。吳橋十個鄉鎮都有雜技藝人,雜技藝人較集中的就有溝店鋪、於集、鐵城等幾個鄉鎮。據說范屯村僅有三百多戶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異國它鄉耍雜技,五十多人在國內省市級雜技團里擔任主演和教師,村里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民、學生四百多人。象這樣的村在吳橋不下五十個。
表演場地
據記載,吳橋人練雜技有古老的傳統風俗。吳橋是廟會盛地,過去吳橋境內廟宇林立,庵寺錯落,廟會繁多,至今從廟宇命名的村就有張仙廟、霸天廟、雙廟王等不下十個,以寺命名的村就有大悟寺、張朝寺、石佛寺等也有十多個,以庵命名的村也有董家庵、牟家庵、大小馬家庵等不下十個。
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雜技為廟會招徠香客,兩者相輔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吳橋傳統風格。據《吳橋縣誌》載,吳橋還有逢年過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戲,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傳統風俗和冬春兩間,紅白喜事,喜慶豐收時,百姓們湧上街頭,或頭戴猛獸面具,或身著七色彩衣,競技獻藝,通宵達旦的風俗。
廟會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舉行娛樂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獸的馬戲最盛,並出現了獅子舞。傳說獅子是避邪的神獸,佛教也把它當做護法神看待,百姓也把它做為吉祥的象徵。在行香走會中,總讓相貌威嚴的獅子在前面開路,緊隨其後的便是馬上技藝。
每年秋收之後,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在黃鎮(現屬山東寧津縣)有一個月的廟會。廟會期間,雜技、魔術的道具刀、叉、丹環等擺攤出售;狗、猴、蛇、熊任人選購。此時,雜技、魔術、木偶等各路藝人紛紛趕來,或砌磋技藝,或拜師訪友,或搭班組棚,廟會專為雜技行業所開,別有風趣。會後,各班各棚四散而去,近則天津、北京;遠則闖關東,下江南,單憑一把飛叉或牽著一隻巴狗、猴子便遠走天涯,漂洋過海,浪跡異國他鄉,撂地賣藝,賴以謀生,這一古老風俗一直沿襲到五十年代末。
藝術特色
在吳橋,雜技藝術俗稱“耍玩藝兒”。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一手”。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麥場,甚至在飯桌前和土炕上,他們隨時都會翻一串跟斗,疊幾組羅漢,打幾趟拳跤,變幾套戲法魔術。有的孩子去商店糧站打油買醋把裝滿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著走,點滴不灑。下雨天一群群小學生將雨傘頂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燭夜更是妙趣橫生,吃糕點,信手拈來,喝喜酒,立等可取,新娘子空手一伸顆顆喜糖滿屋飛,新郎官空中擊掌支支香菸飛進手。
歷史沿革
建國初,吳橋已發展到六十個大型雜技馬戲團體,三、五個人結伴搭夥的雜技組四百七十二個,傀儡戲九十台,演員兩千五百多人,還有在異國它鄉從事雜技事業的老藝人四百多人。
五十年代,周總理出訪西歐十四國時,所到之處,華僑中無不有吳橋雜技藝人,周總理欣喜贊道:“吳橋真不愧是雜技之鄉!”“雜技之鄉”因而得名。
1984年11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視察吳橋時,對吳橋雜技藝術給予高度讚揚,激發起了吳橋人民弘揚雜技文化,發展吳橋經濟的大熱情,雜技從此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繁榮階段。
1985年吳橋創建了國內第一所省屬雜技中專學校。自建校以來,已向山東、山西、江西、新疆等省、區雜技團體輸送高、精、尖雜技新秀26人,在國內、國際重大比賽和表演中19次獲獎。由於辦學成績突出,1990年被吸收為世界馬戲學校聯合會成員;1991年、1992年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少年兒童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1987年,文化部、省政府在省會石家莊舉辦了以吳橋命名的第一屆“中國吳橋雜技藝術節”,至今已成功地舉辦了五屆,使我省成為繼巴黎、摩納哥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雜技賽場。
雜技事業的發展,使吳橋雜技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但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限於藝術的發展和交流。1991年吳橋人民在鄧小平同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引下,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構想,即“開發雜技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建立“吳橋雜技大世界”,實現“雜技搭台,經濟唱戲”的目的。設計方案為總體規劃面積3000畝,投資1億元,由雜技旅遊區、商品集散區、人才培養開發區三個部分組成,集旅遊、博物、藝術交流與比賽、人才培養、商品集散、對外開放六大功能於一體。雜技大世界一期建設工程於1992年4月28日奠基。1993年11月竣工並對外開放。完成了十餘個景點的建設任務。南部是江湖文化城、呂祖廟、孫公祠、泰山行宮等仿古建築群;北部由雜技奇觀宮、魔術迷幻宮、雜技賓館餐廳等現代建築群環抱氣魄宏偉的中心廣場,南北之間由16根巍峨屹立的大理石雜技歷史圖騰柱連結,高空鳥瞰全貌的是一輛雜技獨輪車的造型,不僅反映了吳橋雜技的發展歷史,而且超凡脫俗,氣勢輝宏。
出土文物
1958年農田建設中,在吳橋縣小馬廠村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公元534至550年)古墓。古墓的壁畫上對雜技藝術做了藝術生動形象的描繪。其中倒立、肚頂、馬術、蠍子爬等雜技表演更為逼真。此外,據《吳橋縣誌》記載,明代閣老范景文(吳橋縣籍)曾在《游南園記》中記敘了當時在祭台(吳橋舊縣城南門外)觀看馬戲的盛況:“至則數健兒在焉,見所乘馬,翹騰不勝,氣作命取,馳驟道上。於是,人馬相得,據鞍生風,蹄蹴電飛,著眼俱失急於霧於,細辯之,見馬上起舞,或翻或臥,或折或踞,或坐或騎,或搶或脫,或躍而立,或頓而側,時手撒轡,時腳躡靴,時身離蹬,以為勢脫將墜矣,而盤旋益熟,觀者無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可見,吳橋民間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當之無愧!
獲得榮譽
1987年,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晃板》獲得第一屆第一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比賽金獅獎。
吳橋縣新藝雜技團《蹬技》節目獲得第一屆第一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比賽 銀獅獎。
1989年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頂技》第二屆第一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比賽 銅獅獎。
1991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空中技巧》獲第三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比賽 銀獅獎。
1995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高車技巧》獲第五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比賽 銀獅獎。
1997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摘月亮》獲第六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比賽 銀獅獎。
1998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雙人鞦韆》獲第三屆遵義青少年全國比賽 銀獅獎。
2002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高椅》獲第四屆遵義青少年全國比賽 銅獅獎。
2003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編創的《天緣》晚會參加了第九屆吳橋國際雜技節開幕式演出。
2005年 吳橋縣雜技團、吳橋雜技學校創作的《女子造型》獲第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比賽金獎。
2007年 吳橋縣雜技團創作的《繩技》獲第十一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比賽 金獎。
2006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窗花——柔術造型》獲第五屆文華獎全國青少年雜技比賽 金獎。
2008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追夢——蹬人空竹》獲第七屆文華獎全國雜技比賽 金獎。
2009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草帽》獲第十二屆吳橋國際雜技節比賽 銀獅獎。
2010年 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創作的《蹬人空竹》獲法國第三十一屆“明日”雜技比賽 金獎。
2010年 吳橋縣雜技團創作的《勇者—腳踏車手技》獲第八屆文華獎全國雜技比賽 銀獎。
2010年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天津雜技團合作的《轉毯》獲第八屆文華獎全國雜技比賽 金獎。
保護狀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吳橋雜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吳橋縣的王保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