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復國運動

猶太復國運動

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鄉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的政治主張與運動。又稱猶太復國運動。這種運動追求的是自身民族的自由,然而卻忽視了其他民族的合法權益。

概述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又稱"錫安運動",舊約《聖經》中有一預言:號召猶太人回到錫安聚居。猶太復國主義者利用這一預言,號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返回錫安山(巴勒斯坦地區的一座小山的名稱,猶太人認為耶酥就誕生在這裡)、復興猶太國 。這種運動追求的是自身民族的自由,然而卻忽視了其他民族的合法權益。太復國主義作為一場旨在推動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的世俗運動,是在西方民族主義思想的孕育下興起的,因此具有了無可置疑的現代性.它試圖塑造現代人格,培養"猶太新人",實現猶太文化的現代化,並在世俗主義、團隊精神以及民主、自由等現代理念的基礎上建構猶太社會.

歷程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末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猶太民族中開始萌發爭取民族權利的思想。十九世紀上半葉一些猶太人通過著述立說,闡明自己的主張,提出各種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的方案。六十年代開始他們開始為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努力了,法國、德國、俄國的猶太人建立了各種猶太民族主義組織。

1897年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標誌這一政治運動的開始。之後,猶太人努力移民巴勒斯坦但規模很小。

20世紀初至今

1904年 猶太復國運動領袖赫茨爾病逝

1917年 英國公開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各國均表示贊同。大批猶太移民進入這裡。

1919年1月巴黎和會上建議成立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猶太國。

1920年7月英國在巴勒斯坦建立託管政府。

1947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而巴勒斯坦國卻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建立。直到今天巴以問題仍然是一個國際關注的焦點問題。

成功原因

猶太復國運動猶太復國運動
猶太人在流散兩千年之後,能夠從世界各地匯聚到一起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其原因很多,課歸納為以下幾點:

猶太民族的存在是這一運動產生的前提條件

猶太人在流亡之前曾經建立統一的國家,也發育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民族。在流亡於世界各地後,他們的民族特性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頑強的保持了下來。與它相反歷史上的許多民族同化於其他民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比如中國古代北方的民族:柔然、回鶻、党項、鮮卑、匈奴等,世界歷史上的腓尼基人、科普特人等。是什麼原因促成這種結果?
猶太民族之所以未被同化是因為猶太人的同化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也正是這種不同使得猶太民族得以延續。猶太人的同化強迫多於自然。許多猶太人被迫改而信奉基督教或其他各種宗教,但是,這些改宗了的猶太人也沒有受到一般教徒的待遇,可以看出即使這種宗教的改變也不是心悅誠服的。在文化、社會層面上也遠未真正同化,猶太人無法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和受教育權利。歷史上西班牙、德國、俄國等的反猶種族主義的出現和泛濫,更使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得以繼續保存。
猶太人流散於世界各地,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受到各地本土的影響,地區差異表現明顯。然而,他們的共同處境和共同信仰牢牢的把他們捆到了一起。雖然許多猶太人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們同大多數人一樣,在政治上處於無權的地位。這種相反相成的現象是阻止他們完全同化的絆腳石,也是他們的民族特性得以保留的重要因素。歷史上有人曾要求猶太人同化於當地民族之中,許多猶太人也報有這種想法。尤其是在法國大革命後,各國紛紛給予猶太人公民資格,更增加了這種論說的分量。然而好景不長,一股反猶浪潮席捲歐洲。
猶太教作為各地猶太人唯一共同的東西,它在保留猶太民族特性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宗教語言保留了猶太人的共同語言--希伯萊語。許多語言文字隨著使用它的民族的消失而成為死文字。而希伯萊語雖不是各地猶太人交流的主要語言,但在許多猶太社區、教堂內得以保留和延續,成為今天以色列國家的民族語言。猶太教保存了希伯萊文化,孕育了猶太民族的精神追求,薰染出了一個性格孤傲的民族。從而,創造了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民族前提。假如沒有猶太教,在亡地失國、面臨同化的情況下,結果會怎樣呢?歷史上類似的事例不少:党項民族被蒙元滅亡以後的下場、古代埃及科普特人被阿拉伯人征服的結果等等給我們做了註解。
猶太人歷史上自然的或者人為的同化,都沒有湮滅猶太人的民族特徵,這種經歷和猶太教的存在鑄就了這個民族的性格。復國的成功似乎就是猶太民族存在的有力證據和說明了。

猶太教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猶太教不但是猶太民族存在的關鍵,而且是猶太復國運動的理論根源和精神動因,也是它的號召力的源泉。
猶太教的曲折歷史是猶太復國主義的歷史參照系,換句話講,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所從事的是對祖先活動的一種再現。近現代猶太人所處的流離失所、備受欺凌的歷史,和他們的祖先的苦難歷史極為相似。以色列人歷盡艱險回到"上帝應許之地"的歷史,深深地沉澱於猶太民族的靈魂深處,鼓舞著猶太人不畏艱險和困難為他們的猶太國而奮鬥。
猶太教的信仰成為猶太復國主義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舊約聖經》把巴勒斯坦說成猶太人的神賜之地。把猶太人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要求內化為一種神聖的宗教追求,構成了誘發猶太復國主義的最富有神聖魅力的思想靈光。這樣也不難理解猶太復國主義者拒絕在烏干達建國的原因了。
猶太教信仰的唯一真神,給予猶太復國主義者以有力的思想武器。猶太教把他們的"黃金時代"安排在現世的未來,認為猶太人的災難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終究會得到赦免。"救世主"的觀念賦予了猶太復國主義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猶太教的社團組織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組織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俄國的"熱愛錫安山運動"起初就是一個宗教性的運動。之後,由精神中心黨、以色列正教黨、精神中心工人黨、以色列正教工人黨等宗教陣營,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重要的組織力量。

十八世紀民族主義思潮和民族運動是理論依據

"資產階級在把社會生產力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也把民族主義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①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歐洲各國普遍興起民族運動,要使講同一種語言的人所居住的地域用國家形式統一起來。"建立民族國家是一切民族運動的共同趨向。" ② 運動使歐洲建立了許多民族國家,也使得猶太民族因為沒有共同地域而備受鄙視。很明顯的,這種利己的民族主義奉行"優等""劣等"論調,給猶太人以很大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們作為一個民族整體來尋求民族權利--最基礎的一點就是尋求他們的共同地域。這樣,政治猶太復國主義在外界民族主義的壓力下,自身民族利益的驅使下產生了。

有利的國際形勢是最直接原因

猶太人在痛苦中度過了漫長的中世紀之後,迎來了可以展示自己的新時代--資本主義重商時代,許多猶太人成了他們所在國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控制著金融、商業這一資本主義發展的血液,辦起了各種工廠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他們不甘於那種無權的地位要求個人的、民族的各種權利。而那些占絕大多數的民族,無法忍受猶太人的這種地位,驅趕猶太人、搶奪其財產。 這種經濟上富裕、政治上貧窮的狀況,使猶太人意識到必須尋找新的途徑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所擁有的財富成為鬥爭的工具和武器,有了這些財富他們的運動計畫才能真正得以實施,猶太定居點才能建立。然而,他們自己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必須尋求外界的支持,他們搭上了英國殖民侵略的車。
英國和美國的殖民侵略活動,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展和成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赫茨爾的時代(1997年-1904年)政治猶太復國主義僅限於理論宣傳及組織發展方面。儘管他曾盡力說服奧斯曼帝國皇帝或德國首相俾斯麥,但一切都無濟於事。一戰爆發,英國為了儘快插手巴爾幹,很快轉向同情猶太復國主義者,甚至戰爭進行中就宣布"巴爾福宣言",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這項宣言也成為英國向巴勒斯坦進軍的號角。1922年國聯就把託管任務交給了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者也盡全力支持英國在中東的利益。英國人希望巴勒斯坦併入其帝國。因為它接近蘇伊士,適合做摩蘇爾的石油出口。而且,它對阿拉比亞來說又處於重要的戰略地位。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同猶太人結盟,可以使他們為英國利益服務,並且,可以阻止法國控制地中海東岸和靠近蘇伊士運河的地區。
一戰後,美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提升,插手中東是其國際戰略的必然要求。而美國猶太人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財政來源,它的武器供應也主要依靠美國支援。於是插手猶太人問題成為美國進軍中東的重要一步。美國向英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取消移民限制,並且給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以大力支援:無論在物質上、外交上還是其他方面。
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及其對猶太人的野蠻屠殺。使得人們普遍同情猶太人的處境,而忽視了阿拉伯人的反對,忽略了阿拉伯難民的出現。
而英國、美國支持猶太復國運動並不是真正的同情猶太人的處境。要不然,為什麼在希特勒大舉屠刀時,它們都緊閉國門限制猶太難民進入呢?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是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不懈努力。
猶太復國主義猶太復國主義

俄國的猶大·勒布·平斯克1881年發表《自我解放》一文,開始講述猶太人問題。西奧多·赫茨爾則開始了領導政治猶太復國主義的運動。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指引著運動的方向,解決各種問題,聯繫著各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英國委任統治開始,猶太人就選出了一個猶太民族議會、任命了民族委員會,它被承認為猶太人社會的代表機構。國際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也在巴勒斯坦設立執行機構。同時,他們還建立自己的武裝組織"哈加納"、情治單位"塞伊"、各種社會文化機構等。事實上,他們獨立之時,早已具備了一個國家的初步形態。
綜上所述,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有偶然性的一面。猶太民族的存在和延續猶太教的生命力是必然性的體現;民族主義的出現、國際形勢的變化、猶太復國主義者們的奮鬥,則是這種偶然性的一面。具體的講,只有在那種歷史條件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才能爆發,並取得成功。然而,歷史並不是簡單的必然與偶然的組合,它有著深層次的規定性,這就是,社會生產力規定著生產關係所能達到的水平,在這裡表現為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國際鬥爭風雲變化的條件下,猶太人才得以如此廣泛的團結起來實現了奮鬥目標。然而,猶太民族的成功是建立在另一個民族的不辛的基礎上的,同它的成功一樣,它的結果也值得我們深思!相信,猶太人會以較明智的方法解決他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猶太人的苦難歷史也不會在另一個民族的身上重演

評價

巴以衝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衝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猶太人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