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猶太國民銀行的發起人之一格利高里·鮑里索維奇·德里金,據說是第一個來到哈爾濱的猶太人。早在中東鐵路正式開建前四年的1894年夏天,德里金就乘著他的“特魯熱尼克”號俄國商船在松花江哈爾濱沿岸地區從事收購當地的糧食、牲畜,並銷售俄國、美國的工業製品的商貿活動。1903年,德里金在哈爾濱與巴杜申斯基創辦了東方機器制粉廠,生產的麵粉曾在歐洲麵粉展覽會上獲獎。這就是老哈爾濱人熟知的地烈金(德里金)火磨,於1915年被張廷閣出資50萬日本金元收購,改為雙合盛制粉廠。1949年,103歲的德里金在哈爾濱無疾而逝,他和妻子的合葬墓碑現在仍在皇山公墓的猶太墓地里。猶太國民銀行在偽滿時期為了適應當局對民營銀行的管控,做了許多業務改動。1935年底,猶太國民銀行改為猶太國民銀行株式會社。1942年資金枯竭、業務停滯的猶太國民銀行被迫與協和銀行(地址在現在的道里區中央大街73號的奧昆大樓內)合併。1945年抗戰勝利後,該行以獨特的經營管理方式繼續營業,並且仍堅持提取10%為慈善及教育事業捐款。1951年底,猶太銀行改組為股份制。到1959年7月,哈爾濱的猶太人只剩130人,隨著猶太人的離去,猶太國民銀行已無力繼續經營。人民銀行哈爾濱分行將其接收,改為人民銀行哈爾濱分行外僑儲蓄所。後來這棟建築為幾家商服所用,現在臨中央大街一側為老鳳祥銀樓。
2004年,西十二道街開始大規模拆遷、施工。2005年這幢老樓被搬遷一空、房頂被掀掉、臨街牆體從里外兩側同時焊接鋼架,以加固修繕為名拆屋留牆內部重建。從西十一道街路南到西十二道街路北的整個街區框架內所有的老建築全部被拆毀,就只有中央大街57號這棟建築留下了兩面外牆,成為僅存的歷史建築遺蹟。而拆除老建築後興建的那座三層仿歐式建築以道里紅博商場的名義開業,卻很快就閉門歇業了,除了臨街的幾個鋪面,整體都空置多年,硬生生的將曾經生機勃勃的西十二道街弄得寥無意趣。2013年,猶太國民銀行作為哈爾濱猶太人活動舊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建於1923年,磚混結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牆體仿石塊砌築處理,一層採用落地窗,二層為豎向圓拱狀窄窗。僅在轉角處設女兒牆,其輪廓為折線與曲線結合處理,局部開洞。頂部冠以圓形穹頂,使該建築物輪廓富有變化。陽台金屬欄桿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建築檐口裝飾複雜。整個建築強調水平線,注重質感,層次分明,形態穩重。現為老鳳祥銀樓,樓梯有改動。公交路線
公交:1路;2路;13路;15路;20路;47路;47路區間;113路;116路;131路到道里十二道街站下車,步行14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