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批判

<貨幣戰爭>批判

《批判》是2009年8月1日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肖波。

圖書信息

: 肖波 編著

出版社: 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8-1

:2009年8月第1版

:298

本: 16開

數: 290000

I S B N 978-7-5017-9249-8

定價 : 39.00元

編輯推薦

漫漫貨幣史,

難道黃金天生就是貨幣之王,無與爭鋒?

世事風雲錄,

我們真是處在一個充滿陰謀的世界,危機四伏?

拆穿陰謀,讓陰謀的陰謀藏無可藏;

揭示真相,使真相的真相得以昭彰!

戰爭是“國際銀行家”的陰謀?“精英俱樂部”統治著世界?為什麼槍口總是對準總統?“大蕭條”也是陰謀?黃金是被軟禁的貨幣之王?······本書針對《貨幣戰爭》的荒謬觀點逐一展開批判,拆穿墨寫的謊言!

內容簡介

《貨幣戰爭》一書自上市以來,一直高居許多圖書排行榜之首,發行量超過百萬,影響巨大。但是,這是一本充滿謬誤的圖書,它宣稱: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一些人擔心:這樣做是否會影響中國的金融安全?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本書開始走紅,而且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似乎更印證了一些人的擔心: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不會在中國重演?

本書以歷史事實批評了《貨幣戰爭》存在的錯誤,拆穿墨寫的謊言,揭示歷史的真相,從正面引導人們認識金融史,正確看待中國金融改革。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艱難探索,才找到的富國強國之路;市場經濟是在飽嘗計畫經濟的貧困落後、痛定思痛後認定的奮鬥目標,絕對不可因金融危機的風浪而動搖,更不能因為陰謀論而止步不前。

如果這真是一個充滿“陰謀”的世界,那么我們對抗“陰謀”的唯一出路,就是繼續改革!

精彩語錄

《貨幣戰爭》鄭重宣稱,廢除金本位是銀行家賦予羅斯福的歷史使命,“風險投資”選中了希特勒,華爾街資助納粹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盟國反擊納粹德國、義大利法西斯與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略的正義史詩,而是羅斯福總統玩世不恭地在戰爭硝煙中驗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讓國際銀行家們在戰爭中大發一筆橫財的陰謀!這一系列驚人的“發現”,使歷史霎然面目全非!簡單得出格,歪曲得離譜,難免給人譁眾取寵之嫌!

兩個世紀的歷史提醒我們,關於金本位的美好回憶很大程度上並不真實。回顧200多年貨幣本位的變遷史,人們不難看出金本位從未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與其說黃金被軟禁,不如說是被自我放逐!

《貨幣戰爭》認為,中國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是缺乏“戰爭”意識。如果按照這樣的主張和意識,我國金融開放的問題就是如何與他國進行一場金融戰爭或零和博弈。在對本國與他國金融市場的特性不了解的情況下,如果中國要發動這種金融戰爭,必敗無疑!

前言:江湖術士的咒語,不得不駁的謬誤

我們想到了《貨幣戰爭》會流行——因為“陰謀論”在中國是肯定大行其道,但是沒有想到它會流行這么長時間。

自2007年出版上市以來,《貨幣戰爭》已經重印了數十次,加上盜版總數恐怕已經超過百萬。網路銷售和很多書店經常脫銷,榮獲多家圖書銷售排行榜冠軍,而且至今仍然竊據排行榜上。

該書不僅在普通大眾讀者中影響廣泛,據了解,很多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一些官員、學者也對這本書充滿了興趣,甚至還組織過小型的討論。更有甚者,一些金融機構管理層都在讀此書,而且人手一冊。網路上盛讚這本書的同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學者對該書的批評:

“如果你實在窮極無聊了,想看《還珠格格》的話,那可以順便看一下《貨幣戰爭》。它講得非常膚淺,就是一本小說,而且寫的都不對。《貨幣戰爭》裡面寫了很多事情,但是都是胡說八道。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郎鹹平

《貨幣戰爭》對許多經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謬誤甚多,斷章取義、牽強附會、言過其實,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測、肆意定論,給讀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

——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執主任胡祖六

還有一則“段子”:中國併購公會理事長王巍在其部落格上稱,他在網上看到他很尊重的一位編輯發文,居然認為此書是一流學術著作,橫掃幾十年來中國金融界的壓制力量,並挑釁業界的整體智慧,王稱,“實在令我驚訝”。王巍透露,他在紐約時,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非常認真地準備寫批判文字。他勸導陳志武住手,原因是“哪有科學家寫書駁斥跳大神兒的”!

本來以為《貨幣戰爭》將在大家的笑聲中銷聲匿跡,但至今仍然到處都有人談《貨幣戰爭》。一些經濟學家和官員甚至以此為例大談金融安全,甚至上升到“開放和國家安全”的高度。

這就不僅有些滑稽,而且有些可悲了。因為《貨幣戰爭》歪曲了歷史,混淆了許多基本的概念及常識,如果這樣的東西成了社會流行意識、知識及價值,成了決策者認真對待的政策建議,問題就大了。

K?波普爾爵士指出:“陰謀理論認為,社會中發生的一切壞事,象戰爭、失業、貧困,都是某些有權勢的集團直接設計的結果。這個觀點廣為傳播,雖然我相信它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迷信。”

《貨幣戰爭》之所以在朝野上下走紅有深刻的原因,那便是中國在通過全球化提供的機遇謀求歷史性的大國崛起時,總是擔心會一不小心就落入西方人掘下的“現代化的陷阱”。如中國人始終擔心,美國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和將人民幣升值,可能就是一個要控制中國金融命脈的陰謀。如果說毛的時代中國人警惕的是美帝國主義的政治霸權,那么今天中國領導人擔心的是新經濟自由主義旗號下美國人的世界金融霸權。就是在中國政界、商界所謂精英階層對金融市場開放在進退之間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氛圍下,《貨幣戰爭》就像一個江湖術士的咒語,蠱惑了草根和部分精英。

所以,我們決定逐章駁斥《貨幣戰爭》的謬誤,拆穿墨寫的謊言,揭示歷史的真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羅斯柴爾德家族真相

在十五六世紀以降的歐洲大國競爭中,各國為了籌措戰爭經費,不停地向商人借貸,專制君主因為權力不受限制,在財政危機時動輒廢除自己所欠的債務,信譽很差,借不到錢不說,即便借到了,利息也非常高。立憲君主因為權力受到限制,不會輕易賴賬,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仍能以低息獲得巨額貸款,最終在財政上把對手拖垮。是故羅斯柴爾德的成功,實際上是所謂“財政國家”的成功,而不是陰謀的結果。

1?1 橫空出世的“紅盾”/

1?2 羅斯柴爾德發跡的神話/

1?3 金融市場的起源/

1?4“財政國家”與大國崛起/

1?5 真實Vs傳聞/

1?6 每一次金融危機損失最慘烈的都是金融機構/

1?7 今天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還在控制世界/

第二章國際銀行家、美國總統、戰爭

如果以《貨幣戰爭》的戰爭及權謀觀念來觀察歷史上的戰爭,我們既無法認識戰爭基本特性,也無法找到化解戰爭的辦法。如果人類歷史演進、金融市場運作、正式組織產生等僅是戰爭、僅是權謀,那么社會財富就只能通過暴力的方式及非正式的規則(權謀)來獲得與分配。在這樣的條件下,整個社會運行根本不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規則或法治。如果這樣的東西成了社會流行意識、知識及價值,成了決策者認真對待的政策建議,問題就嚴重了。

2?1 福特劇院的槍聲/

2?2 誰殺死了林肯/

2?3 美國總統的傷亡率真的比諾曼第登入的一線戰士還高嗎/

2?4 南北戰爭是為了爭奪貨幣發行權/

2?5 顛倒戰爭與市場競爭的關係/

2?6 1857年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2?7 銀行法是怎樣產生的/

2?8 1863年:國民銀行時代的開始/

第三章揭開美聯儲“神秘”的面紗

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貨幣戰爭》一書對中央銀行制度進行詆毀,尤其是對被各國廣為仿效的美聯儲無端攻擊。全書特別把美聯儲是私有中央銀行作為驚人秘密進行大肆渲染,稱美聯儲的性質與來歷是美國學術界與新聞媒體“心照不宣”的禁區。最可笑的是,它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宣布它的“新發現”:美聯儲不是一個公共機構,而是一個私人性質的中央銀行!“從1913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著美國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

3?1 漢密爾頓的超前理念/

3?2 總統向資本家求助/

3?3“貨幣托拉斯”時代的結束/

3?4 美聯儲的權力制衡機制/

3?5 美聯儲到底乾什麼/

3?6 功過參半的操控/

3?7 美聯儲應該對金融風暴負責嗎/

第四章戰爭是國際銀行家的陰謀嗎

《貨幣戰爭》以戰爭來代替市場競爭,把觀察的角度放在一個十分狹隘的空間裡,而且忽視整個現實世界存在。這樣來看世界,肯定是不真實的或片面的。在《貨幣戰爭》的陰謀論下,不僅世界上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國際銀行家陰謀操弄的結果,而且任何個人、組織及政府財富的獲得與分配,都出自權謀的操縱。也就是說,《貨幣戰爭》的基本教義就是宣傳個人如何一夜暴富。而實現暴富的方式,就是尋找與權力接近的機會,與權力建立關係,然後通過權力來掠奪財富。表面上,該書對國際銀行家的“剪羊毛”式的掠奪恨之入骨,但實際上從該書的主旨來看,就是告訴讀者如何通過權謀的方式來掠奪他人之財富,否則,個人根本沒有財富增長的途徑。

4?1 沒有美聯儲,也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4?2 美國是如何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4?3 不能顛倒戰爭與市場競爭的關係 /

4?4“瘋狂的20年代”/

4?5“大蕭條”也是陰謀/

第五章羅斯福“新政”真相

廢除金本位是銀行家賦予羅斯福的歷史使命?“風險投資”選中了希特勒,華爾街資助納粹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羅斯福總統玩世不恭地在戰爭硝煙中驗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刺激美國經濟復甦,並讓國際銀行家們在戰爭中再次大發一筆橫財?《貨幣戰爭》這一系列驚人的“發現”,使歷史霎然面目全非!簡單得出格,歪曲得離譜,難免給人譁眾取寵之嫌。

5?1 廉價貨幣政策與凱恩斯無關/

5?2 胡佛下台:他得罪了誰/

5?3 摩根的官司:羅斯福與銀行家的緊張關係/

5?4 羅斯福為何廢除金本位/

5?5 誰扼住了德國的通貨膨脹的狂瀾/

5?6 華爾街與納粹德國之間的魅影/

第六章誰在統治著世界

誰在統治著世界?當然是精英集團。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曾說:“任何社會最終都將由精英統治。”縱覽世界,莫不如是。問題在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精英?沒有精英的大眾,只是一堆龐大而沉默的“馬鈴薯”;而離開大眾的精英,也只會是一群沒有聽眾的“囈語者”——此所謂“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6?1“精神教父”豪斯上校與外交協會/

6?2 國際清算銀行的真面目/

6?3“休克療法”是與非/

6?4“常春藤聯盟”統治世界/

第七章為什麼槍口總是對準總統

遺憾的是,至今中國人仍然不能理解什麼叫司法獨立,認定刺殺總統背後一定有驚天陰謀。於是,就有了把刺殺總統與金本位聯繫起來的陰謀論,有了聳人聽聞的猜測和繪聲繪色的描寫。

7?1 甘迺迪死於誰手/

7?2 誰終結了美元銀本位/

7?3 特別提款權的秘密/

7?4 石油美元回流與“經濟刺客”無關/

7?5 里根遇刺與瘋狂的愛情有關/

第八章從中東到東亞:陰謀無處不在嗎

目前,在美國上市的與石油開採、生產、銷售服務、設備製造和運輸等相關的企業多達280多家。全球石油業幾乎所有的巨頭都在美國上市。所以,在華爾街,不是華爾街左右石油的價格,而是石油左右華爾街和全球經濟的興衰。石油價格的起伏牽動了世界各國政府的神經,更讓華爾街頭疼。假如說,華爾街曾經以陰謀控制過世界,那么掌握著石油的人們是不是更可能在以陰謀控制著世界呢!

8?1 贖罪日戰爭:不僅僅是為了石油/

8?2 用石油教訓你:不是華爾街左右石油的價格,而是石油左右華爾街的興衰/

8?3 債務危機:難道都是別人的錯/

8?4 衰退十年:為何日本沒有怨天尤人/

8?5 歐洲貨幣:禍在蕭牆之內,哪來陰謀黑手/

8?6 誰“製造”了亞洲金融危機/

第九章黃金不是避風港

巴菲特對黃金有一段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評論:“黃金是歷史上最沒有意義的東西,我們千辛萬苦把它從地下里挖出來,再千辛萬苦地運送千里,只為了在另外一個地方把它們埋到地里去!”兩個世紀的歷史來提醒我們,關於金本位的美好回憶很大程度上並不真實。回顧過去200年貨幣本位的變遷史,人們不難看出金本位從未被證明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與其說黃金被軟禁,不如說是被自我放逐。

9?1 金銀並不能預防通貨膨脹/

9?2 美元是怎樣發行的/

9?3 像美國人一樣以消費驅動型經濟成長:人類共同的未來/

9?4 美國並不怕欠債/

9?5 智慧還是騙術:金融衍生品沒有原罪/

9?6 黃金:誰軟禁了你/

9?7 金本位:已找不到回去的路/

9?8 難道你是黃金公司的代言人/

第十章“猶太陰謀論”的由來

作為一個善良仁義的民族,反猶主義思想在中國從來沒有市場。60多年前,當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之時,不少國家都對逃離家園的猶太難民關上了大門。而那時的上海卻成了全球唯一向猶太人敞開大門的城市,從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後接納並保護了3萬多歐洲的猶太難民。猶太難民能得以棲身上海,體現了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可是,宣揚“猶太人陰謀論”的《貨幣戰爭》卻在今天的中國流行,這難道不值得所有的人們警醒和反思嗎?

10?1 從“遊牧的人”“到流落世界/

10?2 從上帝的“特選子民”到被迫害的異教徒/

10?3“猶太人只能靠錢生存”/

10?4 中世紀的悲慘處境/

10?5 德雷福斯事件/

10?6 人類歷史上的慘劇:希特勒的排猶反猶/

10?7 歐洲的反猶主義 /

10?8 二戰後歐洲反猶主義的回潮/

10?9 美國國徽上的“大衛王之星”是猶太人標誌嗎/

10?10 亞洲的反猶/

第十一章陰謀論的鼻祖:《錫安長老會紀要》揭密

共濟會是猶太人控制的一個組織,最早將共濟會與猶太人聯繫在一起的是20世紀初俄國出版的《錫安長老會紀要》。內容是一群所謂的猶太錫安長老陰謀奪取世界政權控制全人類的秘密會議紀要。這是至今為止反共濟會和反猶運動中最為重要的文獻,是當今幾乎所有陰謀理論的始祖檔案。但是經過學者考證,這是一本偽書。

11?1“自由石工”/

11?2“思想性的石工”/

11?3 法國大革命是共濟會的陰謀嗎/

11?4 是共濟會發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嗎/

11?5 偽書《錫安長老會紀要》/

11?6 從反共濟會到反猶主義/

11?7 共濟會的現代命運/

第十二章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艱難摸索,才找到的富國強國之路;市場經濟是在飽嘗計畫經濟的貧困落後、痛定思痛後認定的奮鬥目標,絕對不可因金融危機的風浪而動搖,更不能因為陰謀論而止步不前。如果這真是一個充滿“陰謀”的世界,那么我們對抗陰謀的唯一出路,就是繼續改革!

12?1 一杯奇特的“雞尾酒”/

12?2 受迫害狂的妄想症/

12?3 不能用陰謀論把歷史大片化/

12?4 “別把全世界的人都當成了傻瓜”/

12?5 中國是不是正在遭遇貨幣戰爭 /

12?6 抵禦“陰謀”,唯有改革/

參考文獻/

精彩章節

2?1 福特劇院的槍聲

2009年2月的一天,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福特劇院在經歷了18個月的翻新整修後重新開門迎客。144年前,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就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看戲時遭到刺殺的。那悲劇的一幕永遠被美國歷史銘刻。

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晚上,在艱難困苦和重重危機中度過了四年殘酷內戰的林肯,終於迎來了南軍將領羅伯特·李將軍投降的勝利訊息,高度緊張的神經一下子鬆弛下來,於是他興致頗高地來到華盛頓的福特劇院看戲。林肯夫人後來回憶和林肯去劇院時的狀況:“我從沒見過他那樣放開心扉高興過,他的一舉一動都說明著他當時的快樂。”當林肯到達福特劇院時,演員們停下了表演,觀眾們長時間歡呼,整個劇院沉浸在熱鬧中。

56歲的林肯先生坐在裝有軟墊的椅子上,林肯夫人瑪麗就坐在旁邊一個藤木做的椅子上。當時的美國陸軍少校亨利·拉夫邦尼和他的未婚妻也在一旁。

樓下的舞台上正上演著喜劇《我們美國人的親戚》(Our American Cousin),總統林肯坐在包廂內帶扶手的搖椅上,他只能看到包廂里同他坐在一起的幾個人以及舞台的演員。包廂內有兩道門,前門是開著的便於看戲,後門是鎖著的有利於保衛工作。然而這個包廂並不是想像的那么保險。在總統林肯側面的後門上有個10公分的小洞,是刺客前一天晚上才鑿穿的,其目的是在包廂外面往裡看能窺視總統林肯坐的位置。然後選擇時機溜進包廂進行暗殺。不知道是鬼使神差,還是警衛帕克不中意看這個戲劇,在演出換幕的間歇,警衛帕克離開了包廂的崗位,到大廳里喝咖啡去了。這種失誤給暗殺總統林肯的刺客提供了大好機會。戲還在繼續演,下一幕正進入高潮。9時45分刺客通過包廂外10公分的小洞觀窺到總統林肯坐在包廂內的位置,然後躡手躡腳地伏在包廂外面。

刺客從腰間拔出一支銅製單發左輪小手槍,不慌不忙地從小洞裡準確無誤地對著林肯開了一槍。“砰”的一聲槍響,一顆子彈射中了林肯的頭部左側,從他的左腦門處進入了右腦門。林肯倒在了夫人瑪麗的身邊,鮮血從左側臉上往下流。少校亨利聽到槍聲,立即反應過來,他迅速衝出包廂,向響槍的地方追去。他看到一個高大的男人從舞台的左側通道上逃跑,他在後面邊追邊喊:“抓住前面那個男人,他要暗殺林肯總統!”刺客逃到戲院大門口,看到一匹棕色的駿馬,他一下子推開牽馬的仆童,翻身上馬,一會兒便消失在夜幕之中。從刺客向林肯開槍到刺客逃出戲院前後只有一分鐘。

林肯被行刺後,總統夫人瑪麗大聲叫道:“天哪!刺客把總統打傷了,大家快來搶救啊!”一會兒,包廂外面擠滿了里三層外三層的觀眾,演出也停止了。少校亨利沒有抓住刺客,立即跑回包廂里,看見林肯的頭枕在夫人瑪麗的膝蓋上,閉著眼睛,臉色蒼白,一動不動。引座員莉麗沙帶著一個留著絡腮鬍子、樣子約25歲的年輕人走進包廂,他就是合眾國志願兵外科醫生查爾斯·利拉爾。利拉爾醫生在少校亨利和總統夫人瑪麗的幫助下,把林肯平放在包廂的地板上。利拉爾醫生抬起林肯的頭部,在頭髮中仔細地摸著,發現林肯有腦損傷的跡象。利拉爾醫生彎下身來,把兩個指頭伸進林肯的喉嚨,壓迫舌根部,並用手指清除喉嚨部位積存的血跡和分泌物,設法啟動林肯的呼吸器官,以刺激呼吸系統。一會兒,醫生查爾斯·薩賓·塔特夫從戲院的另一側跑過來,利拉爾醫生請塔特夫醫生搖動林肯的兩隻手臂,自己則按壓住林肯的胸部隔膜,以促進他的心臟跳動。經過一番搶救之後,林肯的脈搏由原來的不規律逐漸轉為正常。

利拉爾醫生認為,林肯的傷勢很重,而且是致命傷,要立即送往醫院搶救,於是少校亨利迅速找來一駕馬車,和利拉爾醫生、塔特夫醫生以及總統夫人瑪麗一起將林肯送往附近的霍華德大學醫院急診部。醫生們給林肯脫去衣服,從頭到腳檢查了一遍,只發現他頭部的槍傷。林肯全身冰涼,雙腿不停地抽搐著。主任醫生韋爾斯·喬治叫護理人員拿來熱水,讓護理人員取來毛毯蓋在林肯身上,又要了一支芥末膏塗在林肯的太陽穴和整個身體上。林肯的呼吸漸漸困難,脈搏每分鐘只跳動40次,而且很微弱,左眼瞳孔收縮得非常厲害,右眼瞳孔擴大,生命危急。在醫院的另一間房裡,總統夫人瑪麗由4個婦女陪著,瑪麗3次被通知見林肯最後一面,其中第2次,瑪麗哭著對林肯說:“您一定要活下去,您必須要活下去,您的心愿還沒有完成啊!”15日凌晨2時許,主任醫生喬治試圖找出那顆子彈。過了1個小時,醫生們認為,即使找出那顆子彈,林肯也活不下去了。

凌晨5時,在總統林肯的病房裡,曙光從窗外射了進來,灰白色的光線使病房裡的煤氣燈的黃色火焰顯得黯然失色。林肯眼看就不行了。清晨6時,主任醫生喬治從病房裡走出來,只見病房外每隔3米就聚集著一群人,其中一些市民已站在那裡守候了整整一夜。市民們向喬治探詢總統林肯的情況:“還有希望嗎?”喬治回答說:“總統林肯很快就不行了。”市民們臉上都露出了極大的悲哀,特別是那些黑人們,完全被悲痛所淹沒了。7時許,主任醫生喬治走進病房。總統林肯的體溫在變涼,他的長子羅伯特·托德·林肯抑制不住悲傷,轉過頭去倚在參議院議長薩姆納·喬治的肩上,大聲慟哭起來。死神終於毫不留情地帶走了總統林肯。總統林肯的最後一次呼吸是在1865年4月15日上午7時21分55秒,最後一次心臟跳動是在7時22分10秒,接著主任醫生喬治宣布總統林肯死去。

此時,戰爭部長斯坦頓已是淚流滿面,他動情地說:“他現在是屬於一切時代的人物了(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這句話,成了不朽的名言。

上午9時,總統林肯的遺體被運到國會大廈里停放,讓公眾瞻仰他的遺容。人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瞻仰了林肯的遺容,表達了對這位總統的愛戴和尊敬。下午4時,靈柩被運上火車,從首都華盛頓運到1700英里外的斯林菲德州安葬。沿途的鐵路兩旁各站站滿了悲痛的人們,他們都來向總統林肯告別。

在他任期內最黑暗的幾年裡,在白髮人送黑髮人送走兒子後,在起草《解放黑奴宣言》時,在面對數以萬計的殘疾的或是瀕死的年輕人的時候,這位偉大的領導人戰勝了自己、戰勝了敵人。但是,在勝利前夕,他卻倒下了,而且給後人留下了不解之謎。

2?2 誰殺死了林肯

林肯於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勞動,開墾土地。但他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寫寫畫畫,練習寫字;放牛、砍柴、挖地時懷裡也總揣著書,休息的時候,也不忘帶著書津津有味地讀。

後來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做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乾過伐木、劈木頭的大力氣活。不管幹什麼,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懇待人。所以他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林肯刻苦自學,攻讀歷史、文學、哲學、法學等著作,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並對政治產生了很大的興趣。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青年時期的林肯就十分痛恨奴隸制度,因為他當水手時,多次運貨到南方,親眼目睹了奴隸主的野蠻殘暴和黑奴遭到的殘酷折磨。他當了議員之後,經常發表演講,抨擊蓄奴制,在民眾中很有影響。1854年美國的共和黨成立,林肯加入了這個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新黨派,兩年後他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他在競選演說中說:“我們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制度而鬥爭,直到我國的憲法保證言論自由,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在陽光和雨露下勞動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8年,林肯以一篇題為《裂開了的房子》的演說參加了伊利諾斯州參議員競選,他把南北兩種制度並存的局面比喻為“一幢裂開了的房子”。他說:“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林肯的演說語言生動、深入淺出,表達了北方資產階級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國人民民眾的願望,因而為他贏得了很大的聲譽。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林肯的當選,對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他們當然不願意一個主張廢除奴隸制的人當總統。為了重新奪回他們長期控制的國家領導權,他們在林肯就職之前就發動了叛亂。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羅來納州首先宣布脫離聯邦而獨立,接著南方很多州都相繼脫離聯邦,並成立了一個“美利堅邦聯”,推舉大種植園主傑弗遜·戴維斯為總統,還制定了“憲法”,宣布黑人奴隸制是南方聯盟的立國基礎。美國面臨著分裂的危機,一場保衛國家統一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聯盟不宣而戰,林肯不得不宣布對南方作戰。林肯本人並不主張用過激的方式廢除奴隸制,他認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隸制,然後逐步加以廢除,而關鍵是維護聯邦的統一。

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廢除農奴制、解放黑奴,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1863年1月1日又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解放的黑奴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宣布黑奴獲得自由,從根本上瓦解了叛軍的戰鬥力,也使北軍得到了雄厚的兵源。這兩個法令的頒布是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戰場上的形勢變得對北方越來越有利了。

1863年4月3日,北方軍隊攻占了叛軍首都里奇蒙。4月9日,叛軍總司令羅伯特·李率殘部2?8萬人在阿波馬托克斯小村向格蘭特投降。歷時4年的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南北戰爭被稱為是繼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第二次革命,它結束了美國的分裂局勢,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為美國日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林肯卻因為解放黑人而為南方奴隸主貴族所仇恨,最終遭到了他們的暗殺。

刺殺林肯的是同情南方的演員布斯(John Wilkes Booth ),布斯希望與其同夥刺殺林肯與美國國務卿西華德、副總統詹森,從而造成混亂,推翻聯邦政府。詹森遇刺受傷,但後來痊癒,刺殺西華德的刺客沒有採取行動。布斯在刺殺林肯成功後騎馬逃脫。4月26日聯邦軍追蹤布斯及其同夥哈羅德至一處農場,他們藏身於一個穀倉之中,哈羅德向軍隊投降,但布斯拒絕走出穀倉,於是軍隊放火焚燒穀倉,一名士兵潛入穀倉後面,開槍擊中布斯的脖子,然後將他從中拉出。兩小時後布斯死亡。但也有一種理論說被打死的並非布斯,說他隱姓埋名,直至身故,但真相已不可考。

2?3?美國總統的傷亡率真的比諾曼第登入的一線

戰士還高嗎

林肯死於同情南方的演員布斯,這是歷史學家公認的事實。但是,《貨幣戰爭》卻說,兇手布斯在刺殺林肯之後倉皇出逃,4月26日兇手在逃亡途中被擊斃。在兇手的馬車裡,發現了很多用密碼寫成的信件和一些猶大·班傑明的私人物品,這個猶大是當時南方政府的戰爭部長和後來的國務卿,也是南方金融方面的實權人物,他和歐洲的大銀行家們過往甚密。他後來逃到了英國。刺殺林肯事件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大規模的陰謀。參與陰謀的可能有林肯的內閣成員、紐約和費城的銀行家、南方的政府高官、紐約的報紙出版商和北方的激進分子。林肯遇刺後,在國際金融勢力的操縱下,國會宣布廢除林肯的新幣政策,凍結林肯新幣的發行上限為不超過4億美元。

《貨幣戰爭》還說,從根本上看,美國的南北戰爭是國際金融勢力及其代理人與美國政府激烈爭奪美國國家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的利益之爭。林肯就是爭鬥的犧牲品。它還聳人聽聞地說,在南北戰爭前後的100多年時間裡,雙方在美國中央銀行系統的建立這個金融制高點上進行反覆的殊死搏鬥,前後共有七位美國總統因此被刺殺,多位國會議員喪命。美國總統的傷亡率比美軍諾曼第登入的第一線部隊的平均傷亡率還要高。直至1913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系統的成立,最終標誌著國際銀行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首先要澄清一個簡單的事實:美國總統的死亡率遠高於諾曼第登入的第一線士兵嗎?

這讓我們想起以前的一道MBA邏輯考題:“二戰”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招兵廣告上說,海軍陸戰隊的死亡率遠低於紐約市民的死亡率。這個考題的荒謬性在於,將參軍的年輕人和普通市民中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混為一談。同樣,宋某也是將諾曼第登入士兵的執行任務時間(幾天到十幾天)和美國總統的在職時間(一任4年,實際數月至數年不等)混為一談。條件不同則不可比較,《貨幣戰爭》的作者連這最簡單的道理也不懂,甚至自作聰明地在書中喋喋不休了好幾次。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顯著不同的地方是,普通人可以合法擁有槍枝。這就使得對美國總統、議員的保全工作變得非常困難,在19世紀更是如此。一個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政敵甚至仇家,到底是誰指使刺殺了這些總統和議員,宋某不經過嚴密論證就統統歸到銀行家頭上,在這個意義上,《貨幣戰爭》充其量是一篇拙劣的小說而已。

2?4 南北戰爭是為了爭奪貨幣發行權嗎

《貨幣戰爭》認為,南北戰爭的實質就是國際金融勢力及其代理人與美國政府激烈爭奪美國國家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的利益之爭。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因為《貨幣戰爭》的作者和一些人不假思索地認為,貨幣發行權當然應該是政府或者國會,因為他們才能有資格代表“全民利益”。所以,《貨幣戰爭》的作者才不厭其煩地花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證明”美聯儲是個“私人公司”。

可笑的是,《貨幣戰爭》的作者還真以為自己發現了天大的秘密,還真以為全美國、全世界的人都不如自己清醒和聰明,好不得意。很遺憾,恰恰相反,在西方社會,由“私人公司”發行貨幣不僅不被認為有何不妥,而且是常例;由國有性質的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反而是少數。看到發鈔銀行是非政府機構就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人才是徹頭徹尾的無知無畏。例如香港,現有的三家發鈔銀行,滙豐、渣打和中銀,都不是香港政府或立法會直接擁有或控制的銀行。其中原因就是單獨定價和多方博弈的區別。西方社會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多方博弈當然比單獨定價更符合自由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不管這個單獨定價者自稱掌握了多么“科學”的方法,能“準確”計算出需要發行多少貨幣云云;也不管他的身份是誰,哪怕它是一個代表“全民利益”的“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或議會,都不能壟斷貨幣的發行權。

這裡更要指出的是,多方博弈的貨幣發行方法不僅符合自由市場經濟原理,也符合西方主流政治思想和價值觀。西方政治思想為什麼主張三權分立?正是因為它對於政府、議會和法院,以及任何其他方面,都不能絕對信任,哪怕它們已經很“民主”了,還要“分權”、“制衡”。貨幣發行是一種很基礎性的、關係全局的制度,而政府已經有行政權,議會已經有立法權,如果政府或議會的任何一方再單獨掌握了發鈔權(甚至聯合掌握也不行),在西方政治思想認為,它都是擁有了很可能危及公眾利益或其他方面利益的過大的權力,因而是不容許的。反面的例子:20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的金圓券就是典型。濫發鈔票掠奪財富補充軍費,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和經濟動盪,使國民黨政府在工商業階層的支持者喪失殆盡,這是它失敗的重要原因。在不那么極端的情況下,如果政府或議會可以隨意印鈔票自己花,它就能通過增發貨幣來輕易償還自身的債務和獲取財富,從而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請注意:不僅直接向政府或議會借貸的公司是債權人,所有持幣人也是債權人。因此,政府通過向私人公司借貸發行貨幣,政府的借貸須經過議會的審核和約束,當然是最符合西方政治、經濟思想的多方博弈和分權制衡的方法。這樣的貨幣發行方案才能成為西方國家的主流。

至於所謂銀行家為了貨幣發行權而發動戰爭和操縱政局,也不是什麼新觀點,而是陳詞濫調。所謂銀行家操縱借貸規模來製造經濟繁榮和危機周期的說法完全是拍腦袋的無稽之談和憑空想像!

銀行家發動戰爭?甚至發動世界大戰?白痴之談!如果銀行家真的喜歡戰爭,他們也只會喜歡那些結果可以預期和控制的戰爭。世界大戰的結果是不可預期的,更是不可控制的,什麼時候發生戰爭,會使銀行家血本無歸;或者什麼時候發生騷亂和暴動,將銀行家拿去斃了也不一定,有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最普遍的情況下,不可預期和不可控制的戰爭也會令銀行家投機失敗,嚴重虧損。戰爭是人類暴力傾向的遺傳和體現,沒有銀行家的時候,戰爭打得更殘酷得多——古代不知有多少民族被集體屠殺和滅絕。一次長平之戰,就有40萬趙國戰俘被坑殺。

銀行家操縱政局,任意決定自己的代理人當總統、總理、議員?更屬無稽之談!銀行家的確對政策和官員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核心是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當然比普通工商業資本有更大的影響力,因為它更重要,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如果它的影響力比普通工商業小,那才是不正常的。如果一定要將“影響”說成是“操縱”、“控制”、“決定”的話,請自便。

2?5 顛倒戰爭與市場競爭的關係

《貨幣戰爭》顛倒和混淆了許多基本的概念及常識,其中就包括戰爭與市場競爭的關係。

一般來說,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之間矛盾的最高鬥爭表現形式,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或維護。市場競爭則是通過價格機制來調整產品的供求關係、改變資源配置及當事人的利益關係。由於市場競爭的約束條件不同、競爭方式各異,所得出的最後結果可能不一樣。也就是說,戰爭是以暴力方式在政治組織之間的零和博弈,而市場競爭則是以價格機制在當事人之間的合作或非合作博弈。一般來說,戰爭的預期往往是對抗的一方吃掉另一方,是財富的浪費或毀滅;而市場競爭既有零和博弈也有多贏博弈。它可以是一方市場的擴大另一方市場的縮小,也可以是競爭雙方的市場擴大,實現多贏。市場競爭是財富創造或增長。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戰爭僅是市場競爭的極端形式,並不是市場競爭的全部,更不是市場競爭的核心。

《貨幣戰爭》以戰爭來代替市場競爭,把觀察的角度放在一個十分狹隘的空間裡,而且忽視整個現實世界的存在。這樣來看世界,肯定是不真實的或片面的。在《貨幣戰爭》的陰謀論下,不僅世界上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國際銀行家陰謀操弄的結果,而且任何個人、組織及政府財富的獲得與分配都出自權謀的操縱。也就是說,《貨幣戰爭》的基本教義就是宣傳個人如何一夜暴富。而實現暴富的方式,就是尋找與權力接近的機會,與權力建立關係,然後通過權力來掠奪財富。表面上,該書對國際銀行家的“剪羊毛”式的掠奪恨之入骨,但實際上從該書的主旨來看,就是告訴讀者如何通過權謀的方式來掠奪他人之財富,否則,個人根本沒有財富增長的途徑。

如果以《貨幣戰爭》的戰爭及權謀觀念來觀察歷史上的戰爭,我們既無法認識戰爭基本特性,也無法找到化解戰爭的辦法。如果人類歷史演進、金融市場運作、正式組織產生等僅是戰爭和權謀的結果,那么社會財富就只能通過暴力的方式及非正式的規則(權謀)來獲得與分配。在這樣的條件下,整個社會運行根本不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規則或法治。如果這樣的東西成了社會流行意識、知識及價值,成了決策者認真對待的政策建議,問題就嚴重了。

2?6 傑克遜的“寵物銀行”

從19世紀20年代起,貫穿19世紀下半葉,美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這種發展基本上未受到聯邦銀行法律法規的限制,同時,這種發展也帶來了獨立銀行的猛增。

安德魯·傑克遜及其追隨者堅持以犧牲聯邦銀行體系換取州銀行和個人銀行勢力的強化。他們堅信放開銀行業,“使之進行最充分的自由競爭,社會各階層都會從中受益”。這種思想支配了傑克遜的行動,導致了聯邦銀行體系的衰亡。

1832年,傑克遜擊敗亨利·克萊再度就任美國總統之後,完成了對美國國民銀行體系的肢解。次年,財政部長羅傑·B?坦尼(Roger B? Taney)在傑克遜的授意下,將聯邦存款轉出了第二銀行,有選擇性地存放到了“政治上親密的”一些州銀行中。由於受到了偏袒,這些銀行被稱為傑克遜的“寵物銀行”。傑克遜最初選擇了7家私人銀行存放政府存款,這些銀行不僅“在政治上親密”,而且還與傑克遜當局有直接聯繫。波士頓國民銀行是“傑克遜派許多政治思想的沃源”,巴爾的摩銀行與財政部長坦尼利害相關。傑克遜當局不僅在金融上受益,還對“寵物銀行”的創立而深感滿意。隨著“寵物銀行”的日益受寵,越來越多的資金轉出第二銀行,到1833年底,已有32家寵物銀行,到1836年,這一數字上升到90家。

不過,寵物銀行的使用與增長在國會引發了強烈辯論,亨利·克萊反對傑克遜偏袒州銀行,甚至要求傑克遜對其聯邦資金轉移行為作民意調查。雖然參議院起初申斥了傑克遜的行為,但還是決定在檔案中隱去該項調查。州銀行繼續發展,到1837年,根據“自由銀行”法案,州銀行開始自行發行紙幣。

伴隨著州銀行發展的是聯邦銀行體系的衰弱,美國進入了“自由銀行”時代。其特徵在於任何滿足最低標準的團體和個人均可申請經營銀行業。在此期間,各州建立了初步的、必要的銀行業安全措施,大體上保證了發行貨幣的可靠性;此後,就大開其門,放任州銀行的泛濫。除鼓勵設立銀行之外,法令還準許承認在其他州成立的銀行,這就大大地便利了跨州銀行業的發展。密西根州和紐約州首當其衝地通過了這些所謂“自由銀行”的法令,其他各州迅即仿效。自由銀行法允許有足夠資金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銀行,提供銀行服務。最低資本金一般要求為10萬美元,沒有任何其他的要求;並且,各州的辦事手續也大大簡化。如此輕鬆即可創辦銀行,被稱為“又一個獨立宣言”。然而,草率地創辦銀行導致詐欺猖獗,銀行業務品質低劣。

詐欺猖獗和銀行業務品質低劣增加了本已紊亂的銀行業的不確定性。大家很快就意識到,盲目、狂熱創辦銀行的無相關經驗的企業家會惹出很大的麻煩。在自由銀行法令實施的第1年,密西根州有40家銀行開業,年底即全部面臨破產,努力尋求重組,爭取生存。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各州也大範圍蔓延。此後的20年間,在銀行開張、關門的同時,各州也在不停地頒布、廢止和修訂著自由銀行法令。州銀行業的不穩定性迫使各州修訂法令和法定防範措施,各行其是的做法導致了各州法令出現了差異。儘管自由銀行法令最初是力圖藉助方便跨州銀行業而凝聚整個國家,但卻最終增加了各州銀行法令間的差異,並且還在國家層次上惹出麻煩。

隨著州銀行業的發展,聯邦更少地涉足銀行體系。國民銀行已不復存在,美國銀行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發展的。雖然,如上所述,銀行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國家經濟的嚴重波動阻礙了堅固經濟基礎的建立。1837年,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1837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如上所述,聯邦政府將聯邦資金存入了州銀行,1836年12月,財政部長萊威·伍德布利(Levi Woodbury)報告說,“為防止貨幣市場上出現不必要的混亂和壓力,已經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不過,這種“最大的努力”還遠遠不夠。貴金屬的這種分布狀況引發了“資金與貿易自然過程的反向流動”。“為促進公共土地銷售,貴金屬人為地向西流動;但在東部,1837恐慌之前的‘相互信任時期’期間的‘過度交易’和日益增加的信貸需求需要增加貨幣發行,因而急需貴金屬準備。”儘管政府極力鼓勵西進運動,並為之配備了資金充足的銀行,但東北部地區的商業發展迅速,以致該地區的銀行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借款需求,因為,他們的貴金屬儲備太低了。

除州銀行對聯邦存款的管理不善之外,對外貿易也進一步損害了蕭條的經濟。正如彼得·泰明(Peter Temin)所說,“美國(1834年到1837年間的)通貨膨脹……是兩種因素的產物,東方貿易的變化和英國的資本輸入”。英國資本在美國的投資增加了貴金屬儲備,增加了“貴金屬與貨幣之比,儲備與存款之比”從而“引發了貨幣存量下降”。與此同時,美國還遭受著對華貿易赤字,耗盡了美國的貴金屬。起初,這兩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相互抵消。然而,不久之後,在1936—1937年間,歐洲的貴金屬流入下降,美國銀行被迫暫停貴金屬支付以保持貨幣比率的穩定。可用資本的減少惡化了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

此外,聯邦政府還缺乏對經濟形勢的集中管理。傑克遜總統肢解了國民銀行體系,州銀行只有自行其是,各州不得不自行管理貴金屬的非自然增減和資本價值的變化。1837年危機嚴重地削弱了州銀行,即便是最強健的銀行也不例外。19世紀30年代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賓夕法尼亞美國銀行也未能渡過這場危機,美國最大銀行的破產引發了廣泛的恐慌。如同政治自身一樣,國家恐慌也會造就臨時夥伴,賓夕法尼亞美國銀行破產前不久,先前就聯邦政府是否應該涉足銀行業問題而相互對立的批評家們開始站到一起,尋求銀行管理和銀行穩定問題的解決方案。雙方的合作催生了獨立財政法案。

到1840年,先前支持“寵物銀行”的人士加入了贊成獨立財政人士的陣營。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獨立財政法案得以通過。這一法案創立了獨立的財政,以便更好地管理國家經濟,並將貨幣政策的管理當作其唯一目標。儘管由於反對創立中央銀行的輝戈黨控制了國會,於1841年廢止了這項法案,但在1846年又得以恢復。聯邦議員阿爾伯特·加勒廷強烈支持創立聯邦銀行,在他的一生中,為國民銀行的建立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努力,強烈支持獨立財政法案。再加上他在美國金融界非常有影響力,還是來自於賓夕法尼亞的參議員,在傑斐遜和麥迪遜總統手下做了13年的財政部長,擔任過紐約市國民銀行行長,創立了紐約大學。他的觀點備受尊重,也正是他的努力帶動了美國銀行業的集中管理。加勒廷認為,對於國家整體福利而言,國民銀行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儘管有著加勒廷的支持,許多美國人也同樣信奉集中的銀行業會有益於美國經濟,可是,一撮狂熱的政治家卻進行了阻撓。

詹姆斯·波爾克總統(James Polk)盡其遊說、施壓等所能,通過國會恢復了獨立財政法案。法案的恢復不僅重建了獨立財政,還修改和擴大了財政部的權力。新財政法案一旦生效,就會啟動美國銀行業回歸國有。財政部建立起一系列的二級國庫,不再依賴傑克遜的“寵物銀行”。這一朝向統一銀行體系的積極舉措也增添了財政部的職責,除監督國家貨幣體系外,財政部還要獨立開展銀行業務,並不藉助於國民銀行或中央銀行的協作。然而,這部法案並未帶來希望之中的經濟穩定。19世紀40年代,美國通過西進繼續著自己的增長,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增加了西部各州的財富和貿易,對銀行業的需求也同時增加。因為州銀行一直自行發行貨幣,紙幣的不同給偽幣打開了方便之門,這就引發了一系列新問題,出乎當初規劃財政部責任時之意料。到50年代,上千種真真假假的紙幣都在流通,獨立銀行家和商人已無力承擔本已艱難的維持一個穩定貨幣體系的任務。

美國經濟從1837年恐慌復甦之後,銀行業的波動還在繼續。鐵路迅速增長引領的交通業的大發展催生了國家團結的意識,後者又繼而促進了州際貿易。然而,30年代鐵路的迅速增長及其帶動的投資削弱了東部銀行。受鐵路大發展的影響,因“過度投機”而簽訂的大筆“協定貸款”的東部銀行遭受到了嚴重的壓力。雖然經濟基本面良好,“微不足道的緣由甚或杯弓蛇影的擔憂所產生的恐懼”引發了1857年恐慌。與1837年不同,此次恐慌產生了國際性後果,迅速地緊縮了整個國民經濟,引發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 貨幣戰爭 > 批判》將批判進行到底

《貨幣戰爭》上市之後,對其的批評從來就沒有終止過。在《貨幣戰爭》的作者筆下,,一部世界金融史竟然成了一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陰謀史。為了讓陰謀無處可藏,讓真理大白於天下,很多學者發揚了批判精神,對《貨幣戰爭》的一些觀點進行了批判。可以說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批判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歷史或現實作甄別和審視,對人或事進行分析和解剖,以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其著眼點是廣闊的未來。《<貨幣戰爭>批判》(以下簡稱《批判》)的作者肖波先生按照《貨幣戰爭》的章節目錄分別對歷史的真相進行了闡述,闡述了貨幣發展史的過程、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國際銀行家的陰謀完全是某些人的杜撰、美國總統的遇刺與國際金融家沒有關係等,從而對《貨幣戰爭》中的觀點給予徹底的揭露和批判。最後《批判》得出結論:只有繼續改革,我們才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指日可待。如果一味得停留在所謂的“陰謀論”中,無疑是阻塞了中國發展的步伐!《<貨幣戰爭>批判》系統地對“貨幣戰爭”進行分析、解剖,發現其中的大問題,充分地體現和詮釋了批判精神。

戳穿陰謀,揭示真相

《批判》對《貨幣戰爭》的根本觀點——“陰謀論”,進行了徹底批判。《貨幣戰爭》認為金融史的發展,特別是貨幣史的發展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背後操作國際金融銀行家進行“剪羊毛”的過程。《貨幣戰爭》通過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英國,特別是在美國的金融發展史證明每次世界經濟危機和戰爭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背後操縱的。作者用將近七章的篇幅來介紹羅斯柴爾德家族操縱貨幣不斷侵入美國的過程,最終使美國陷入到國際金融家的“陰謀論”中針對《貨幣戰爭》的這一根本觀點,《批判》在各章各節進行了批判,《批判》主旨就是要揭露所謂“陰謀論”的陰謀。第一章通過描述真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發家史,向人民揭示了歷史的真相。任何家族的發家過程都是充滿曲折和艱難的過程,而不是通過陰謀詭計來實現自己的野心。第二章國際銀行家、美國總統、戰爭用正確的眼光論述了銀行家、美國總統與戰爭的關係,而不是國際銀行家操縱總統發動世界大戰的過程,在銀行家、美國總統與戰爭之間不存在《貨幣戰爭》所說的存在陰謀。《貨幣戰爭》通過對各章節的論述,使人民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漫漫貨幣史,難道黃金天生就是貨幣之王,無與爭鋒?世事風雲錄,我們真是處在一個充滿陰謀的世界,危機四伏?《批判》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貨幣發展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謂的“陰謀”!在文章的最後,指出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真正促進中國的發展。“如果這真是一個充滿“陰謀”的世界,那么我們對抗陰謀的唯一出路,就是繼續改革!”這句話無疑是點睛之筆,徹底反駁了《貨幣戰爭》中的荒謬觀點。

逐點批判,藏無可藏

《貨幣戰爭》從第一章開始到第七章,先介紹英國金融史,怎樣從金本位到貨幣本位,羅斯柴爾德家族怎樣控制英國;後介紹美國金融史,從美國獨立戰爭,到一戰,到二戰,完全是國家銀行家的操縱,怎樣從金本位進入到貨幣本位,介紹國際金融家一步步把美國拉入到貨幣本位。這也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操縱的國際金融家的陰謀。摩根、洛克菲勒等美國財團不過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理人。《批判》對《貨幣戰爭》中的觀點進行了逐一批判。《批判》中有七章——“為什麼槍口總是對準總統”、“國際銀行家、美國總統、戰爭”、“揭開美聯儲“神秘”的面紗”、“戰爭是國際銀行家的陰謀嗎”、“羅斯福“新政”真相”、“誰在統治著世界”、“羅斯切爾德家族真相”的觀點針對《戰爭》中的“陰謀論”觀點,指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真正的發家史以及現在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現狀、刺殺總統和國際金融家的陰謀沒有必然聯繫、國際銀行家、美國總統和戰爭也沒有必然聯繫,而不是銀行家操縱總統為了獲取金融控制權而發動戰爭、羅斯福新政也不是陰謀家的陰謀、指出真正統治著世界的不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美聯儲的產生時美國金融史發展的必然,而不是什麼陰謀論所強調的國際金融家徹底侵入美國,使美國從金本位進入到貨幣本位等等真相。

“金本位”難回歸,唯有改革是出路

《貨幣戰爭》一直在宣揚所謂的“金本位”,而《批判》在對各章進行批判的同時緊緊抓住這一觀點,針對這一觀點指出“金本位”推出歷史舞台是世界金融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陰謀論的結果。最後指出中國只有繼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而不是恢復到“金本位”,唯有改革,中國才有出路。個人覺得這是本文的點睛之筆,通過前面對《貨幣戰爭》各章各節從整體上和具體觀點上進行批判,最後得出一個不同於《貨幣戰爭》的結論:不是回到“金本位”,而是在當前貨幣體制下繼續改革,只有繼續改革,中國才有出路。同時,《批判》通過對《貨幣戰爭》的批判,能使讀者對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識有所了解,能夠增強讀者對這一類書書籍感覺枯燥無味的不好印象,同時,《批判》中的一些觀點對今後中國的金融改革有一些借鑑作用。比如學習西方先進的金融管理經驗,繼續推進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正面和西方進行金融交流等等。

在《貨幣戰爭》大行其道兩年後看到一本反駁“陰謀論”的書,讓讀者看到了真相,為時不晚!正如《<貨幣戰爭>批判》所言,拆穿陰謀,讓陰謀的陰謀藏無可藏;揭示真相,讓真相的真相得以昭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