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翻譯西方民族語言的人。《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 疏:“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 周 室受命,經典備存,象寄狄鞮,隨方受職。”後泛指通譯官,翻譯人員。 宋 黃庭堅 《款塞來享》詩:“聖主敷文德,降書付狄鞮。”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感賦》詩:“惜哉國學舍,未及設狄鞮。”
2.古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俳優、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韋昭 云: 狄鞮 ,地名,在 河內 ,出善唱者。”一說西戎樂名。見《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郭璞 注。
相關詞條
-
鞮
基本字義: 1.用獸皮製的鞋:“一春當費~二緉。” 2.〔~鞻(lóu)氏〕中國周代樂官名,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 3.古代釋譯官:“光景所照,~象必通。”
詳細字義 音韻參考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
《夷狄之孝十首·若鞮單于》
《夷狄之孝十首·若鞮單于》是宋代林同寫的一篇詩詞。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北狄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於周代,周朝人自稱華夏,以中原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
簡介 歷史發展 分類 赤狄 白狄 -
鞮譯
鞮譯,漢語辭彙。 拼音:dī yì。 原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譯成漢語的譯官,後亦指歌詞已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的樂曲。引申指少數民族的語言或外...
詞語 拼音 注音 引證解釋 -
勃鞮
勃鞮(生卒年不詳),又名寺人披、履鞮,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宦官(寺人)。曾兩次追殺重耳(晉文公),晉文公回國即位後,為了將功折罪,又告訴晉文公呂省、郤芮謀反之事。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
履鞮
勃鞮(生卒年不詳),又名寺人披、履鞮,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宦官(寺人)。曾兩次追殺重耳(晉文公),晉文公回國即位後,為了將功折罪,又告訴晉文公呂省、郤芮謀反之事。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
鞮芬
《同聲歌》:“灑掃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西域 。 故曰‘鞮芬、狄香。
詞語信息 詞語解釋 -
銅鞮宮
代表中國春秋時期建築最高水平的晉國銅鞮宮,在古書上有多處記載,但經歷了2500多年的風吹雨打,宮城遭到了廢棄和侵蝕,其具體位置就在今山西省沁縣南22.5...
銅鞮宮 歷史事件 -
銅鞮邑
晉景公六年(前594),晉正卿荀林父滅赤狄,置銅鞮邑。 晉悼公三年(前570),晉將羊舌赤封於銅鞮,作為他的食邑,《太康地記》:“銅鞮,晉大夫羊舌赤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