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朝佛教文獻。沈約著。主旨在於調和 佛教同中國傳統思想的對立。提出中國和印度雖文字 “華梵不同”,但佛教的“深義妙理”在遠古都出現了,認 為“燧人火化,變腥為熟。腥熟既變,蓋佛教之萌兆也”。 而“周孔二聖”,“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其 肉”,正是佛教戒殺之義的表現。由此得出結論:“內聖 (周孔)外聖(釋迦),義均理一。”反對把佛教視為外教 而拒絕的作法。原文見《弘明集》卷五。二、即“白黑論”。 南朝儒、佛辯爭的文獻。 僧慧琳著。文中假設“白學先生”代表儒、道來與假設為 “黑學道士”的佛教相互辯難,故名《白黑論》。主旨認為儒、道和佛教各有長處,“六度(佛教的六種修行方法) 與五教(儒家的五常)並行,信順(指道)與慈悲(指佛) 齊立”,彼此“殊途而同歸”,故又名《均善論》。但慧琳身 為僧人,卻厚孔老、薄釋迦,對佛教多有譏評。指出佛教的“幽明之理”不關人事,“周孔(儒家)疑而不辨,釋迦 (佛教)辨而不實”;認為佛教的空幻之說不能取消事物的存在,“析豪空樹,無傷垂蔭之茂;離材虛室,不損輪奐之美”;批評佛教的來生報應根本無法證實,“徒稱無量之壽,孰見期頤之叟?咨嗟金剛之固,安覿不朽之質?”揭露佛教的活動勞民傷財、不利國家,“樹無用之事,割群生之急,致營造之計,成私樹之權,務勸化之業,結師黨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