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寨徐文岳泥哨製作技藝

手工泥哨近日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議名單,但這種民間技藝現在卻面臨失傳,目前西安惟一還製作“娃娃哨”的79歲老人徐文岳說——— 誰願學做“娃娃哨”,我免費傳技藝給他 。 關公、孫悟空、豬八戒、財神爺趙公明———這些惟妙惟肖的泥人作品擺上條盤後,條盤就像是舞台,泥人們成了在舞台中起舞的演員。幾十年來,徐文岳一直用他的雙手和精巧心思,為這門有可能失傳的民間技藝做著最大的努力。

概述

“娃娃哨”沒人要如今閒置在家
3月18日上午,記者走進了79歲的徐文岳老人的家。當一個鬥神樣子的“娃娃哨”經徐文岳的嘴發出清脆的響聲時,老人的臉上漾出滿足的笑容,他新的一天就是在這一陣陣哨聲中開始的,這個時候,位於白鹿原上的狄寨鎮還籠罩在一片薄薄的晨曦之中。
用模子做出泥人原型,經過幾天的晾曬、燒烤後,再給它們畫上眉毛、鬍子和花花綠綠的衣服,這些泥人就變成了“趙子龍”、“姜子牙”或是“二郎神”。頭上有窟窿的泥人,一吹就可以發出聲音,叫“娃娃哨”。窟窿在腳底下的泥人吹不響,只能插在祭祀盒子上面,叫“祭祀泥人”。哪家有“白事”了,親戚就會買去當禮送,是徐文岳老先生從“娃娃哨”中改裝出來的。
“如今的孩子玩的都是高級玩具,所以在舊社會非常暢銷的‘娃娃哨’,現在悄悄地從市場上消失了。”退休後開始幾年,徐文岳老人還經常做“娃娃哨”,但因為沒有市場,他做了很多都閒置在家裡,這幾年他主要做的是“祭祀泥人”。“八仙和福祿壽三星共11個泥人是一組,每次別人要拿去送‘白事’的禮了,一個祭祀盒子、一組泥人,就是5元錢,用完後再把祭祀盒子退回來。”每一年,徐文岳老人都能做出五六百組“祭祀泥人”。

曾經很暢銷

在徐文岳老人家裡,專門有間房子用來製作和擺放這些泥人,每一次面對著眼前這許許多多的泥人和“娃娃哨”,徐文岳老人就仿佛回到了50多年前學做“娃娃哨”的日子。
“‘娃娃哨’發源於西安市西郊的魚化寨,相傳在舊社會,魚化寨有一個巧手婦女,沒事了就用泥巴捏出個狗狗的模樣,在狗狗的尾巴上戳個窟窿,一吹就可以發出清脆的響聲。”娓娓講述“娃娃哨”的歷史時,徐文岳老人感覺有些恍惚。
後來,村里來了個教書先生,他有抽大煙的毛病,沒幾年的工夫,就把家產賣完了。後來,他做了個人物模子,拿一塊泥巴在模子上面一按,再用顏料一染,一個“娃娃哨”就出來了,很受孩子們的喜愛。解放初期,走街串巷的貨郎去城隍廟批發小百貨時,“娃娃哨”總是不會少的。因為銷量好,那時候,魚化寨整個村子的人幾乎都在做“娃娃哨”。
那時,徐文岳才20來歲,家裡土地不多,又沒有牲畜,農閒時候就想尋個副業增加些收入。但是,“娃娃哨”的製作是不外傳的,徐文岳就一口氣買了50個,拿回家後,他按照“娃娃哨”的樣子先是做了個模子,從那時起,他就和“娃娃哨”結下了不解之緣。

艱難的傳承

做了幾十年泥哨,如今79歲的徐文岳老人眼睛花了,有時給泥人塗色時,雙手會不經意地顫抖起來,“到了明年,我可能就不再做泥哨了,可是我實在不想讓它失傳,誰願意來學,我可以免費將全部的技藝教給他。”
2007年2月5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議名單公示,“狄寨徐文岳泥哨製作技藝”也出現在14項民間手工技藝及建築工藝的名單中。
西安市灞橋區文化體育局文化科科長劉曉榮說,前幾年,魚化寨還有人製作“娃娃哨”,而如今想要再找到製作“娃娃哨”的人非常困難,所以徐文岳老人恐怕是西安惟一一個還製作“娃娃哨”的人了。“娃娃哨”製作作為一種民間手工技藝,本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可現在卻面臨失傳,如果真是那樣,那實在是地區民族文化的一種巨大損失,所以他們正在籌劃對這種技藝進行有效的保護。“我們歡迎有這方面愛好的人學做‘娃娃哨’。”而這也正是徐文岳老人最大的心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