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張樓村

清乾隆年間更名為張樓,光緒十五年(1890年),十九世張憲周,欽點為武狀元,改稱狀元張樓。 所用兩柄大刀,一柄重120斤,一柄重180斤,皆渾鐵打成。 所用犀牛角弓,牛皮為弦,需300斤臂力方能拉開,人稱“神童”。

簡介

狀元張樓村位於山東省鄆城縣縣城西北25公里,全村土地335公頃,2400餘人。

由來

《張氏族譜》載:張氏祖籍湖廣漢陽府,明朝永樂年間遷至鄆城西北,開墾黃河退灘地安家,建村名張莊。清乾隆年間更名為張樓,光緒十五年(1890年),十九世張憲周,欽點為武狀元,改稱狀元張樓。
張憲周,字道東,生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自幼尤喜習武。其父兄於村外置10畝場地,供其跑馬射箭練武。所用兩柄大刀,一柄重120斤,一柄重180斤,皆渾鐵打成。所用犀牛角弓,牛皮為弦,需300斤臂力方能拉開,人稱“神童”。光緒十六年(1890年)皇帝欽點張憲周為武狀元,任陸部朝參鎮殿將軍、開州(今河南濮陽)協鎮,崮關、娘子關一品參將。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護駕行至居庸關,利用山高谷隘,埋兵布陣。率眾截擊,白刀相接,匕首抨擊,斬敵首級千餘,聯軍大敗。光緒帝化險為夷,返京後賜金字匾額“捍禦功偉”。所用大刀和御賜“捍禦功偉”金字匾額,至今保存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